摘要:5月1日,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正式启动,较原计划提前两个月。该装置将在第一代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基础上,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推动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为我国聚变能发展提供开创性支持。光大证券认为,合肥BEST项目的启动标志
5月1日,合肥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工程总装工作正式启动,较原计划提前两个月。该装置将在第一代中国人造太阳EAST装置基础上,首次实现聚变能发电演示,推动燃烧等离子物理研究,为我国聚变能发展提供开创性支持。光大证券认为,合肥BEST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工程化应用进入新阶段。
BEST项目作为全球首个紧凑型聚变实验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体积比传统装置(如ITER)缩小40%,但聚变功率密度提升3倍,计划2027年验证能量净增益(Q>1),即输出能量超过输入能量,为聚变发电商业化提供关键数据。其核心目标是首次实现氘氚燃烧等离子体的稳定运行并演示发电,填补了从“实验堆”到“示范堆”的工程化空白。
该项目基于EAST技术积累,体积缩小40%,但通过全超导磁体和高温超导材料优化,等离子体约束效率显著提升。BEST计划在2035年建成聚变工程示范堆(CFEDR),比ITER同类计划提前10年,若成功,我国有望在2050年前实现聚变能商业化发电。
全球范围内,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的脉冲超导电磁体系统全部组件制成,计划2025年投入运行,预计实现Q=10。美国私营企业如HelionEnergy也在推进聚变发电项目,计划2028年投产。此外,美国TAETechnologies开发的新型核聚变装置“Norm”,功率提升百倍,成本降低一半,显示国际上的技术突破。
国内外政策对可控核聚变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国“十四五”规划将聚变列为前沿技术,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支持受控核聚变的前期研发。美国的IRA法案、欧盟的绿色协议等也提供了国际政策背景。
展望后市,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将达4965.5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7.4%。落脚到A股市场,光大证券指出,核电市场空间巨大,产业链投资机会丰富,关注受益ITER项目交付及国内新实验堆建设的核心设备供应商中游设备以及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