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庄重一身,吉祥一生”的广告词还在耳边回响,庄吉却已两次破产重整;“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曾经门店排长队,如今却因库存和口碑问题关店近2000家;金利来这个陪伴70、80后成长的“父辈品牌”,也在2025年选择从港股退市;就连《疯狂的石头》里被黄渤“盖章”的班
“庄重一身,吉祥一生”的广告词还在耳边回响,庄吉却已两次破产重整;“男人的衣柜”海澜之家,曾经门店排长队,如今却因库存和口碑问题关店近2000家;金利来这个陪伴70、80后成长的“父辈品牌”,也在2025年选择从港股退市;就连《疯狂的石头》里被黄渤“盖章”的班尼路,现在00后听了都要问“这是啥牌子”……这些曾经风靡全国的国货男装品牌,怎么就成了“中产不爱、穷鬼不穿”的时代眼泪?
1984年,金利来带着“男人的世界”的标签杀进内地市场,从一条领带开始,迅速铺开西装、衬衫、皮具等产品线,800多家服装专营店、2700多家皮具皮鞋店,几乎覆盖了每个城市的核心商圈。70、80后记忆里,父亲穿金利来的西装打领带,是“有面子”的象征;90年代的商场里,金利来专柜前总围着挑礼物的顾客——那时候,它是港风潮流的代名词,是中高端男装的“排面”。
但时代的风终究变了。
2024年上半年财报显示,金利来总营业额6.03亿港元,同比下跌9%,国内服装销售成了“重灾区”。更扎心的是,曾经引以为傲的“金利来3388”文化生活馆,3家店全在亏损。年轻消费者觉得它“老气”,国际品牌和新兴国潮又不断分流客群,连市场成交量都低得可怜。2025年,大股东曾智明以“上市地位对融资无关紧要”为由提出私有化,本质上何尝不是在说:这个靠港剧、港星火起来的品牌,已经跟不上现在的消费节奏了。
“穿庄吉的人,要的就是身份感。”这是创始人郑元忠的信念。90年代,当市场还被低端西装充斥时,庄吉一套数千元的定制西服,硬是在温州闯出了“高端”名号。周华健代言的广告火遍全国,年产值30亿、门店遍布全国,它成了“都市精英”的标配。
但“身份感”没能敌过市场的变化。Zegna、Hugo Boss等国际品牌带着“轻正装”概念杀进来,七匹狼、利郎等国内品牌也推出免烫面料、休闲西装,庄吉的“招牌”休闲西装突然不香了。更致命的是,创始人郑元忠的转型脚步太慢——从电器跨界服装的他,或许没料到服装行业的迭代速度能这么快。2022年下半年,庄吉因订单不足陆续停工;2023年,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曾经的“服装大王”,如今连商标、机器设备都成了拍卖资产。
“海澜之家,男人的衣柜”——这句广告词有多洗脑,曾经的门店就有多热闹。巅峰期市场份额全国第一,从一线到县城,几乎每个商圈都能看到它的红招牌,排队结账的人能从柜台排到门口。但现在呢?随便走进一家海澜之家,导购比顾客还多,曾经的“流量担当”,成了“冷清代表”。
问题出在哪儿?
首先是“定位模糊”——衣服看着“又老又年轻”,30岁的觉得太成熟,20岁的嫌太土;其次是“质量翻车”,变形、起球、开线的吐槽在社交平台上一抓一大把;最关键的是,它没跟上“她经济”的浪潮。现在男人的衣服,大多是老婆、女友帮忙买的,而女性更习惯在电商平台挑款式、比价格,海澜之家的线下低价策略,根本敌不过直播间的“99元三件”。
2005年,班尼路销售额突破50亿,王菲、刘德华代言,门店4000多家——那时候,能穿上班尼路的年轻人,走在大街上都自带“潮人”光环。《疯狂的石头》里黄渤那句“牌子,班尼路!”,更是把它推上了“国民潮牌”的位置。
但从2012年开始,优衣库、HM等国际快时尚进场,班尼路的设计跟不上,价格又没优势,只能一步步“下沉”。更要命的是,曾经靠“性价比”圈粉的它,现在连“性价比”都做不好了。有网友双11买班尼路,衣服拆分成不同包裹发货,少件后联系客服,等了一个月都没解决;还有人吐槽衣服质量差,“200块的T恤洗两次就起球”。管理混乱、售后拉胯,曾经的“潮人标配”,成了“贪小便宜吃大亏”的代名词。
这些曾经辉煌的男装品牌,衰落的原因各有不同:金利来输在“港风褪色”后没找到新标签,庄吉败在“高端梦”没跟上市场迭代,海澜之家困在“定位模糊”和“质量翻车”,班尼路崩在“管理拉胯”和“口碑崩塌”。但它们的共同点也很明显——当消费主力从70、80后变成90、00后,当“性价比”升级为“品质+个性”,当“线下逛店”变成“线上比价”,这些品牌要么反应慢半拍,要么根本没反应。
不过,“时代眼泪”未必是终点。金利来退市后,大股东说要“专注长远发展”;庄吉破产重整,或许能迎来新的投资人;海澜之家也在尝试联名国潮、布局电商……市场从来不会拒绝好品牌,拒绝的是“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的品牌。就像网友说的:“我们怀念的不是某个牌子,而是当年为一件衣服省吃俭用的自己;我们期待的,是这些老牌子能重新站起来,让我们的孩子也能说‘我爸当年穿的这个牌子,现在更潮了’。”
来源:昆仑刀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