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种脊灰疫苗,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它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感染后可发生迟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5岁以下儿童易感,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2025年4月25日是第39个
“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打疫苗 防疾病保健康”
旨在帮助公众深入理解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认识疫苗接种在控制传染病
以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中的关键作用
今天我们来一起探寻一下
“针”知灼见—让小儿麻痹无处遁形的
脊灰疫苗的奥秘
接种脊灰疫苗,可以预防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它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感染后可发生迟缓性神经麻痹,并留下瘫痪后遗症。5岁以下儿童易感,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目前国家免疫规划内脊灰疫苗主要有两种,分别为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简称IPV)和口服Ⅰ型Ⅲ型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简称bOPV)。
一、脊灰疫苗的预防作用
主要预防目标
1. 个体保护
疫苗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阻断脊灰病毒在肠道和神经系统中的复制,防止感染后出现肢体弛缓性麻痹、呼吸肌麻痹等终身致残风险。
2. 群体免疫
通过维持高接种率建立群体免疫屏障,阻断病毒在社区传播,保护未接种或免疫缺陷人群,防止输入性病例引发疫情暴发。
3. 全球消灭目标
尽管我国已于2000年实现无脊灰状态,但周边国家(如巴基斯坦、阿富汗)仍有野病毒流行。接种疫苗可防范病毒输入,助力全球最终消灭脊灰。
当前我国采用“2+2”免疫程序(2剂IPV+2剂bOPV),结合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减毒活疫苗的肠道免疫优势,全面提升预防效果。
二、免疫程序与接种方法
1.接种对象及剂次:
共接种4 剂,其中2月龄、3月龄各接种1剂IPV
4月龄、4周岁各接种1 剂bOPV。
2.接种途径:
IPV:肌内注射。
bOPV:口服。
3.接种剂量:
IPV:0.5ml。
bOPV:糖丸剂型每次1粒;液体剂型每次2滴(约 0.1ml)。
三、补种原则
1.小于 4 岁儿童未达到 3 剂(含补充免疫等),应补种完成 3 剂;大于或等于 4 岁儿童未达到 4 剂(含补充免疫等),应补种完成 4 剂。补种时遵循先 IPV 后 bOPV 的原则。两剂次间隔不小于 28 天。对于补种后满 4 剂次脊灰疫苗接种的儿童, 可视为完成脊灰疫苗全程免疫。
2.既往已有三价脊灰减毒活疫苗(tOPV)免疫史(无论剂次数)的迟种、漏种儿童,用 bOPV 补种即可,不再补种 IPV。既往无 tOPV 免疫史的儿童,2019 年 10 月 1 日(早于该时间已实施 2 剂 IPV 免疫程序的省份,可根据具体实施日期确定)之前出生的补齐1剂IPV,2019年10月1日之后出生的补齐2剂IPV。
四、免疫效果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显著,通过不同疫苗类型的组合接种可达到高效预防目标,具体表现如下:
一、个体免疫保护效果
1. 灭活疫苗(IPV)
- 高保护率:全程接种3剂IPV后,对脊髓灰质炎3个血清型的保护率可达98%以上,且能诱导产生长期免疫记忆。
- 安全性优势:不含活病毒,无疫苗相关麻痹风险(VAPP),尤其适合免疫缺陷者。
- 抗体持久性:研究表明,IPV接种后抗体水平可维持数十年甚至终身,部分国家推荐4岁加强免疫以延长保护。
2. 减毒活疫苗(bOPV)
- 肠道免疫优势:口服后可在肠道繁殖,刺激分泌型IgA抗体生成,阻断野病毒传播,群体免疫效果更优。
- 高免疫覆盖率:首次使用bOPV后,99%接种者可产生3个型抗体,但需注意首剂使用bOPV有极低概率(约1/50万)引发VAPP。
二、群体免疫效果
- 阻断传播链:疫苗的广泛使用使我国自2000年起无本土野病毒病例,全球病例数减少99%。
- 间接保护作用:OPV接种者可排出弱毒病毒,感染接触者后使其获得免疫,形成间接保护屏障。
对于迟种、漏种儿童,只需补种相应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如果儿童已经按照说明书接种过IPV或含有IPV成分的联合疫苗,可视为完成相应剂次的脊灰疫苗接种。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饮食卫生等;2. 加强饮食、饮水及粪便卫生3. 本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合。4.及时接种及补种疫苗
参考来源
[1]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2025年版)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