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海网5月7日讯(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常海军/图 通讯员 彭美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甚至触及了人类情感最深处——生死与怀念。
◆福泽园工作人员不断探索AI技术在殡葬领域的应用。
台海网5月7日讯(导报记者 钱玲玲/文 常海军/图 通讯员 彭美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甚至触及了人类情感最深处——生死与怀念。
近期,导报记者走访发现,在厦门殡葬领域,最新的AI技术已经开始试水应用。厦门市福泽园殡仪馆旗下厦门怀祥礼仪已经将AI技术应用在了遗像、视频、悼词的制作中。在科技赋能下,“人生最后一程”更显个性化与温情。
AI遗像:技术读懂了逝者的体面
遗像,人生的最后一张照片,是一个生命留给这个世界最后一幅定格的画面。
传统的遗像制作多依赖于逝者生前的照片,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一个生命突然消逝,许多家庭难以提供高质量的照片用于制作遗像。
今年年初,在思明区老骑楼内,72岁的老周悄然离世。社区志愿者整理遗物时,只在他珍藏的铁盒中找到一张2004年的破损身份证。照片上的老周满头白发,与背景墙几近相融,防伪纹已斑驳成块。这位独居老人一生躲避镜头,总说“拍照费钱”,连标准遗照都未留下。
老周该以什么样的面貌与这个世界告别?福泽园遗像设计组接过了重任。“人生最后一张照片,我们希望能尽自己最大努力,使之更美好、更温情,也给家属带去最好的慰藉。AI技术的兴起,在这方面也给我们帮了不少忙。”遗像设计组组长王松涛说。
从社区志愿者的描述中,他们一点一点拼凑老周生前的喜好与特征,在脑海中为老周“画像”。制作时,他们耐心剥离证件照上的干扰纹,融合社区档案中的面容变化数据,甚至从老周常年佩戴的鸭舌帽阴影中推算发际线……在AI的帮助下,王松涛和同事还为老周生成一套笔挺西装,让一辈子没穿过西装的老人体面地“走了”。
告别仪式上,老周银发整齐、西装革履、侧首微笑的模样让年轻志愿者泪目。“技术读懂了老周的体面。”王松涛说。在这场跨越生死的对话中,AI不仅是像素修复师,更是逝者尊严的“翻译官”,为那些未被看见的人生落下最后的注脚。
去年清明节前,本报曾独家报道《有一半遗像,照片来自身份证》。其中提到,在厦门,大约有一半的遗像,是用逝者身份证上的照片处理完成的;也有不少遗像,是从全家福或各类合影中抠出来的。
利用AI技术修复、还原逝者照片,从一张小小的大头照扩展至半身照,为逝者“穿上”生前喜爱的衣服,融入喜爱的风景背景……这一服务满足了家属对遗像个性化、生动化的需求,也为家属提供了情感慰藉。过去一年,福泽园已经利用AI技术,为有需求的家庭提升制作了2800多张遗像。
王松涛表示,在遗像制作中加入AI技术并没有额外收费,涵盖在基础服务中。
AI追思视频:还原一段人生纪录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殡葬服务的需求逐渐年轻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主导家庭事务,包括殡葬安排。年轻一代对科技接受度高,更倾向于选择创新、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现在很多年轻家属希望通过科技手段保留对亲人的记忆,弥补未能好好告别的遗憾。为了满足家属的需求,我们借助AI技术,让老照片‘动’起来。”福泽园新媒体组负责人陈骏原说。
黄女士的父亲刚刚离世,悲痛之余,黄女士希望能通过一场特别的追思会,来缅怀父亲的一生。黄老先生出生于漳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回到厦门,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了一名备受尊敬的大学体育教师。“在父亲一生的教学生涯里,他培育了无数优秀学子,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依然与他保持联系,感恩他的教诲。”黄女士动情地说。“逝者已去,要为他还原人生纪录片,最难的部分是要勾勒出他的一生。”陈骏原说。团队接到需求后迅速行动,与黄女士深入交流,仔细记录下黄先生的生平、爱好和生活片段,为他书写最适合的“人生脚本”。
紧接着,他们将收集到的照片进行分类整理,把零散的影像片段导入专业软件,利用AI算法进行智能剪辑,筛选出最具代表性、最能触动人心的画面。一片一片地拼凑,发黄的黑白老照片“动”了起来,黄老先生的一生,被浓缩在了一段3分49秒的视频里。
追思会上,当这段视频播放时,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重新被唤醒,黄女士泪流满面:“这份视频太珍贵了,它让我感觉父亲好像从未离开,你们真的太用心了!”
AI悼词:数字时代的个性化追思
追思会上,如何与亲人告别?许多人内心饱含深情,但话到嘴边却不知该如何开口。“面对这些群体的需求,我们也准备了一些模板可供家属参考。不过,一些年轻家属已经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悼词模板。今年,随着DeepSeek面世,我们也指导他们用上了AI技术,为自己生成更加个性化、情感真挚的悼词。”福泽园司仪欧阳菲说。
欧阳菲表示,DeepSeek很多人都会用,但是要生成贴合的悼词,指令的下达很重要。在这方面,福泽园的专业人士会更有经验。“办理身后事的时候,很多家属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甚至脑海一片空白。心里有很多话,却无法提笔成文;也有人缺乏写作经验,不知如何恰当表达情感。但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独一无二的思念与告白,AI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思念具象化,让告别不留遗憾。”欧阳菲说。
幕后故事
试水制作《城市记忆》“留住”贡献者身影
有些人会有疑问,有了先进的AI技术,是不是很多内容都可以简单快速地“一键生成”?
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生命的离去,常常都很匆忙。要真实地还原逝者的样貌和生平,大量的工作都花在前期和家属的沟通以及资料的收集上。制作的过程中,也要充分体现家属意愿,AI并非无中生有,而是要填补缺角的人生。”王松涛说。
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和治丧的新需求,福泽园的工作人员也在不断学习新技术。“在殡葬领域,一些新技术、新事物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套用,我们也在不断摸着石头过河。”陈骏原说。
导报记者注意到,在遗像和视频的制作过程中,他们通常会多款软件结合使用、反复修改。然而,留给制作的时间并不多。“一般都是上午来办业务,下午就要进厅,这就要求我们快速出稿。例如,遗像的制作,即便需要精修,通常也在1.5个小时内完成;AI视频的制作,最长也不超过24小时。”王松涛说。
厦门怀祥礼仪副总经理张智辉表示,将AI技术应用在殡仪领域,是一个尝试与创新。时代在发展,科技赋能情感,服务温暖人心,技术不仅是缅怀逝者的工具,更将成为一种传承记忆、传递情感的桥梁。“目前,在AI技术的加持下,我们还在尝试制作《城市记忆》,将一些为厦门作出贡献的逝者的影像资料留存下来,成为我们这个城市共同的记忆。目前,已经完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讲古’代表性传承人范寿春老师和华罗庚弟子、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钟同德教授的故事。”张智辉说。
来源:台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