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许新名添旧谱,因多旧种变新芽。”这是明朝何园主人何应瑞留下的诗句。从中国牡丹发展史来看,牡丹谱录是一个地方牡丹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近日编辑出版的《菏泽牡丹谱》,辑录了现存于世的《曹南牡丹谱》(清康熙)、余鹏年《曹州牡丹谱》(清乾隆)、赵孟俭《桑篱园牡丹
“几许新名添旧谱,因多旧种变新芽。”这是明朝何园主人何应瑞留下的诗句。从中国牡丹发展史来看,牡丹谱录是一个地方牡丹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近日编辑出版的《菏泽牡丹谱》,辑录了现存于世的《曹南牡丹谱》(清康熙)、余鹏年《曹州牡丹谱》(清乾隆)、赵孟俭《桑篱园牡丹谱》(清道光)以及20世纪初赵世学《铁梨寨牡丹谱》等谱录,堪称菏泽牡丹谱录的第一幅“全家福”。
传世最早的曹州牡丹谱
“从各种文献史料来看,曹州牡丹早在明中后期已甲于海内,可惜专门记载曹州牡丹的谱录却出现较晚,直到清康熙年间,山东沾化人苏毓眉写出《曹南牡丹谱》一书,这是目前所见传世最早的曹州牡丹谱。”5月5日,菏泽籍文史学者、《菏泽牡丹谱》文史部分主编荣宏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荣宏君介绍:“菏泽牡丹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明孝宗弘治年间(1487—1505)就成为全国牡丹栽植重地。”菏泽古称曹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地处黄河中下游,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土地多为黄河泥沙沉积而成,土质肥沃,土壤疏松透气,为牡丹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自明清以来,菏泽就成为全国牡丹种植中心。根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明中期,曹州牡丹便已传到安徽亳州,并助推了亳州牡丹的兴起。明万历时期,亳州籍学者薛凤翔写成《亳州牡丹史》一书,书中详细记录了来自曹州的多种珍贵牡丹品种。
“明清交替,战火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曹州地区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到了康熙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曹州牡丹也得到全面复苏。”荣宏君说。当时,曹州牡丹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牡丹名园辈出。荣宏君介绍:“到了万历末年,曹州牡丹集中在现在的菏泽城东、城北一带,放眼望去,连阡接陌。私家花园星罗棋布,比较著名的牡丹园有何园、赵花园、桑篱园等,其中何园的牡丹最为出名。”
清初江南织造曹寅喜爱牡丹,曾留下诗句:“可知国色无兼美,刚数曹州又亳州。”这两句诗表明,在明末清初时期,曹州已经成为天下牡丹栽培中心。因此,康熙时期的《曹县志》记载:“亳州寂寥而盛事悉归曹州。”
康熙七年(1668),山东沾化人苏毓眉出任曹州学正。康熙八年谷雨前后,曹州牡丹盛开,苏毓眉游遍各个牡丹名园,发现曹州牡丹种植面积大、品种多,感叹“至明而曹南牡丹甲于海内”。可惜康熙以前还没有人专门撰写过曹州牡丹谱录,于是苏毓眉潜心写成《曹南牡丹谱》一书。《曹南牡丹谱》收录了77个牡丹品种,简略记录了这些品种的名称、颜色特征等,列举了烟笼紫玉盘、锦帐芙蓉、王家红、豆绿、何园白等曹州花农培育的牡丹珍品。
荣宏君表示:“《曹南牡丹谱》是有关曹州牡丹最早的专门谱录,清朝学者姚元之认为,这部谱录甚至可以和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及薛凤翔的《亳州牡丹史》相媲美,对于研究曹州牡丹乃至中国牡丹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现存最全面的曹州牡丹文献
“《曹南牡丹谱》成书123年之后,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曹州第二部牡丹谱《曹州牡丹谱》完稿。”荣宏君介绍。《曹州牡丹谱》的作者余鹏年是清安庆府怀宁县人,乾隆五十六年(1791)受邀到曹州重华书院任教。乾隆五十七年二月,山东学政翁方纲到曹州巡察。当时,曹州牡丹早已声名远播,翁方纲素爱牡丹,久慕曹州牡丹芳姿,可惜来时正值早春,未能见到花开盛景。翁方纲欣赏余鹏年的文采,便嘱咐他为曹州牡丹修一部专谱。余鹏年牢记嘱托,当年谷雨时节,亲自组织曹州名士和牡丹花匠,查阅牡丹史料,遍访曹州牡丹名园,经过调研后,撰成《曹州牡丹谱》。
《曹州牡丹谱》记载了牡丹的品类、性状、种植、赏鉴,详细记录了56个牡丹品种,其中大部分是康熙以后曹州花农培育的新品。该谱还附有栽培方法说明,介绍了曹州牡丹的发展历史及品种,不仅为研究古代牡丹种植技术提供了宝贵史料,也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提供了重要依据。《曹州牡丹谱》附录七则,详细记录了各种牡丹的栽培方法和生长习性,为现代园艺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研究这些古曹州老牡丹品种,不仅可为探索植物遗传多样性提供文献依据,还能更好地总结和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新品种研发。翁方纲认同余鹏年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赞扬《曹州牡丹谱》。
《曹州牡丹谱》记载了当时曹州牡丹种植盛况:“曹州园户种花如种黍粟,动以顷计。东郭二十里,盖连畦接畛也。” 书中还谈到了催花牡丹:“今曹州花可以火烘开者三种,曰胡氏红,曰何白,曰紫衣冠群。”
荣宏君称:“《曹州牡丹谱》是现存最全面的关于曹州牡丹的文献记录,后人也把它和薛凤翔的《亳州牡丹史》看作明清中国牡丹史上最为重要的两部著作。”
失传多年的牡丹“秘笈”
“《曹州牡丹谱》诞生后,曹州牡丹又培育出许多新的品种,花农赵孟俭决定编写新的牡丹谱,后在名士李奉庭的学生马蔚章的协助下,于1828年编成《桑篱园牡丹谱》。”荣宏君介绍。
赵孟俭出生于菏泽赵楼一个牡丹世家,以花为业。他的牡丹园周围栽满桑树,以树为篱,故将其命名为桑篱园。园内种植的牡丹种类繁多,花色齐全,曾培育出知名牡丹品种“掌花案”“梨花雪”,被誉为 “红白二绝”,是稀世珍品。赵孟俭一生酷爱牡丹,终生未娶。荣宏君介绍,《桑篱园牡丹谱》详细记录了151种牡丹。这部花谱不仅详尽记录了牡丹品种,更反映了当时菏泽牡丹栽培的盛况。
据了解,历史上桑篱园位于今曹州牡丹园西大门以东黄杨古道景点附近。牡丹专家赵孝知介绍:“赵孟俭一生没娶妻,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他迷上牡丹花了。据老辈人讲,他只要遇上自己没有的牡丹品种,就通过买卖、交换、嫁接的方式获得。”
“遗憾的是,因财力所限,《桑篱园牡丹谱》成书后,赵孟俭没有能力刊刻发行,此后该谱仅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清朝末年,因社会动荡、时代变革,《桑篱园牡丹谱》失传多年。”荣宏君介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一册民国时期的《桑篱园牡丹谱》手抄本。这册谱录有墨、黄、绿、白、紫、红、粉桃红色等7色牡丹,共计130种。综合《菏泽牡丹大鉴》之《桑篱园牡丹谱》,一共辑录151个品种,比《曹州牡丹谱》的56种多了近百种,尤其在新增加的粉色系牡丹新品里,赵园粉这个品种首次出现。
赵园粉又名赵粉,花呈粉色,多花型,同株可同时出现荷花型、皇冠型等不同花型。赵粉一经育出,名声大震,被誉为“国色无双粉中王”,并与姚黄、魏紫、豆绿并称为“牡丹四大名品”。
栽培牡丹“立万世无疆之业”
菏泽赵楼村赵氏家族世代以牡丹为业,秉承“种花为业不为俗,卖花为业不为贪”的祖训,专注于牡丹的培植和开发。“自赵孟俭《桑篱园牡丹谱》成稿80年后,赵楼村又诞生了一部新的牡丹谱录《铁梨寨牡丹谱》。”荣宏君介绍。该谱编撰者赵世学(1869—1955)是赵孟俭后人,他秉承祖业,酷爱牡丹,在赵楼村东北隅经营着一块祖传的牡丹园。这个园子有一亩见方,四周植铁梨树环绕,以树代墙,因此命名为“铁梨寨花园”。
清朝道光以后,曹州牡丹新品频出,赵世学决定创修新谱《铁梨寨牡丹谱》,为曹州牡丹立传。该谱于1912年完稿,共收录牡丹品种202种,数量前所未有。
赵世学在谱序中写道:“闻花木之生,古称洛阳;今也遍植我曹南,而洛阳之花木近无所闻焉。是知世运之变迁,地脉之转移,人事之改更,不可以一地拘也。”“望之灿然而富贵者,牡丹是也。牡丹之类,普盛原野,然而纯红、通白、粉、黄、黛、绿,拔其至丽者,宜莫如我赵氏园中为之最盛焉。”从中可以看出铁梨寨花园内牡丹的发展盛况,字里行间流露出赵世学的自豪之情。
赵世学视牡丹为富贵之花,在《牡丹富贵说》中写道:“天地万物,独贵异常。牡丹一种,百花之王。花开富贵,绣成文章。洛阳名盛,曹南称强。三月初开,万锦毕张。名驰四海,曜比三光。无双国色,独步天香。”其文采斐然,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在赵世学看来,栽培牡丹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游玩,更将其上升到“立万世无疆之业”的高度。他在《牡丹富贵说》中写道:“是花也,秀开锦地,自昔极洛阳之盛景,艳夺花国。于今,我曹南而独盛。栽之培之,立万世无疆之业;近者远者,来四方有道之财。”
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姜培军
来源:菏泽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