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不久,莫言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段在故乡赶大集的视频,截至记者发稿时,该视频已经收获了148万多个赞,评论超过11万。2020年,莫言在小说《晚熟的人》出版之际,在该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自此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
前不久,莫言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段在故乡赶大集的视频,截至记者发稿时,该视频已经收获了148万多个赞,评论超过11万。2020年,莫言在小说《晚熟的人》出版之际,在该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自此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作家以此作为与读者交流的新渠道。梁晓声、苏童、刘震云、贾平凹等皆从文字背后走到镜头之前,与读者分享文学的点滴。某种程度上,这会影响作家的“神秘感”,但与之相比,保持文学特别是严肃文学的“在场”更为重要。
尝试站到镜头前
4月30日,莫言的短视频平台账号更新了一条新内容,即莫言回山东老家赶大集。视频中,莫言展示了大集上的各种热闹场景,卖肉的、卖菜的、卖布的、卖鞋的、炸油条的、磨小豆腐的、卖小鸡的、卖小狗的、卖农具的……莫言还试了一下新的犁地工具,买了两斤小豆腐。“我曾经说过,好的小说应该像一个热闹的集市。色香味俱全,有形形色色的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来来往往,熙熙攘攘,从事各种职业,有的喊,有的叫,有的笑,也有各种各样的气味。”莫言在视频中说道,并表示,“如果大家要开眼界,请到我们山东来。”
截至记者发稿时,该视频已收获148万多个赞,评论超过11万,742.8万人在看。有许多网友在评论呼朋引伴,喊大家来看莫言赶集。也有网友认为莫言出口成章,他在视频里的解说就是一篇散文。还有网友在评论区贴出照片,内容是余华和史铁生认养的国槐认养期限到期了,请莫言转告余华。
其实,莫言入驻该短视频平台已经近五年。2020年,莫言在该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第一条内容是宣传当时出版不久的新作《晚熟的人》。他在视频中回答了读者关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是这个题目,自己是否也为“晚熟的人”。“从文学的角度来讲,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一个作家在他的创作道路上不能过早地故步自封,不能过早地使自己的风格固化,就是要不断地求新求变,努力地试图突破自己,要不断地成长。你成熟得越晚,说明你的创作过程、创新的过程延续得越长。这也代表了我求新求变,努力奋斗、努力创新的这么一种愿望。”莫言在视频中说道,并鼓励读者也说出自己的精彩故事。无论是从镜头的拍摄还是剪辑,以及配乐等,都可以看出这是一条经过精心制作的视频。
莫言的短视频账号更新的视频,大多关于莫言的文学地理、书法等,新书分享的片段,也有与余华的交往趣事等。除了小说和话剧,莫言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更为多面的自己,以及一位作家与时俱进与读者保持密切联系的愿望和行动。
除了莫言,梁晓声、贾平凹、苏童、刘震云、麦家、冯唐、马伯庸、紫金陈等作家皆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设账号,增加与读者交流的渠道。这些账号活跃度不一,有的甚至可能并非由作家本人运营,但它们都是在当下快速浏览时代,作家从文字背后来到镜头之前的一次尝试。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剧照
展示文学生活
苏童在自己的短视频平台账号发布的第一条视频,是一段自我介绍。“很多人看完我的书,以为我是个女作家。”苏童说道。这是因为他的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相当成功,比如他的《妻妾成群》《红粉》《妇女生活》等。在短视频平台上,苏童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文学生活,谈写作的细节、谈文学的意义,也会谈“躺平”“内耗”等社会热门话题。
刘震云也会在短视频平台上谈论自己的作品,包括自己为什么创作《温故一九四二》,写《一地鸡毛》带给他的感悟,《一句顶一万句》写的是哪一群人的故事等。有一段时间,刘震云的短视频平台账号还开设了《刘震云的文学课》系列。另外,这个账号还会发布一些刘震云相关节目的预告等。
2021年,贾平凹也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分享读书和生活。视频里的贾平凹一口乡音,在朗读自己作品里的段落时也是使用陕西话,让读者感到亲切。有意思的是,其中一则视频里,贾平凹解释自己为什么不用电脑写作。他说,小时候没有学过拼音,从小学到大学,教他的老师都是陕西人,老师也不跟他说普通话。一开始的时候,他也想用电脑写作,但是用陕西话的口音拼写的时候,拼出来就不是他想写的那个字,后来他买了一个手写板,但是当时技术不过关,既麻烦又慢,干脆就自己拿笔写。
在这些作家的短视频平台账号中,紫金陈的要更生活化一些,比如他会晒出编辑的催稿信息,也会向网友展示自己吃了蚂蚱烧烤,甚至是自己的股票交易情况。冯唐的则更像“心灵鸡汤”一些,其中很多内容与女性读者相关,比如《给所有女生的一个人生锦囊》《女生最好的状态是人安心静》《有慧根的女人直觉准到惊人》《所有女生请记住,你才是自己的救赎》等。
短视频平台上,余华堪称是作家群体中的“流量之王”。无论是各种自嘲式的段子,还是“潦草小狗”的表情包,短视频平台上的余华颠覆了作者心目中写出《活着》这样作品的余华。有意思的是,在社媒走红的余华反而没有公开的短视频平台账号,网友甚至为此发起“催更余华开账号”的话题。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剧照
保持文学“在场”
除了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很多作家还通过参加综艺节目,或者参加纪录片、电影拍摄等方式与读者见面。比如余华、苏童、西川、程永新等作家合作推出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系列,马原、麦家、阿来、刘亮程、于坚等作家参与录制纪录片《文学的日常》,以及由贾樟柯导演,贾平凹、余华、苏童等作家参加拍摄的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等。
毫无疑问,这些尝试都在一定意义上助力严肃文学在当下这个时代重新进入公众日常生活。而走进直播间,特别是走进董宇辉的直播间,很多作家见证了网络与镜头在作品传播中的惊人力量。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董宇辉的推荐下,销量超百万册;诺贝尔文学奖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中国行的活动之一也是与董宇辉进行访谈直播,并售出作品11万册。据媒体报道,2024年1月23日晚,施战军、梁晓声与蔡崇达携《人民文学》杂志走进董宇辉直播间,为《人民文学》带来8.31万份全年订阅,码洋为1995万元。一个月后,程永新与余华、苏童携《收获》也来到董宇辉的直播间,销售《收获》2024年全年双月刊7.32万套和长篇小说季刊1.5万套,合计销售实洋1468万元。前不久,余华出版新书《余华文学课:九岁的委屈与九十岁的委屈》,依然选择与董宇辉进行网络直播对谈,新书当晚销量突破50000册。人民文学奖于2024年度新设奖项“传播贡献奖”,并将其授予董宇辉。
苏童曾谈及作家从文字背后走到镜头之前的这种变化。他说:“大家都说从作品当中可以分析背后的那个作家,他是一个影子,所以你要把影子真正拉到现实生活当中来,那他跟你的想象本身就是不一样,所以以前为什么大家觉得不需要见作家,就是一个作品,我觉得那是比较完美的,就像马尔克斯来到我身边,我觉得他的神秘感立马消失。像今天我们这样的出现,以前都是我们不能想象的,我们想象自己一直是躲在文字背后的那一个人,然后这样建立起来的我与这个世界跟读者的联系,我觉得都是有效的,也是唯一神圣的,但是在今天,可能是这样的生活就显得特别特别的僵化,你也不愿意躲在文字背后。”
显然,比起所谓的“神秘感”,作家保持文学特别是严肃文学的“在场”更为重要。在传播渠道多元、娱乐方式丰富的今天,除了写作,作家从文字背后迈了出来,也是让文学向读者更近一步。
注:稿件封面为《我在岛屿读书》第三季海报截图
记者:江丹 实习生:王乐 编辑:徐征 校对:杨荷放
来源:济南时报-新黄河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