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力”在于全球市场的巨大潜能。沙利文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为1.47万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美元。其中占比最高的无疑是美国市场,超过40%,欧洲市场约20%,余下部分,中国市场和其他地区大约五五开。
出海应该有长远规划,不要只想着赚当下的钱,而是抱团深度参与当地的全产业链建设,赚当地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分红。
不管愿不愿意,此前有没有相关经验,当下的医药市场,出海早已是必选项。
本质上,这是拉力与推力同时作用的结果。
“拉力”在于全球市场的巨大潜能。沙利文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为1.47万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2万亿美元。其中占比最高的无疑是美国市场,超过40%,欧洲市场约20%,余下部分,中国市场和其他地区大约五五开。
“推力”则是源于内部支付端的限制。随着国内的医保控费愈发严格,集采、国谈成为常态,国内医药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博弈时代,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创新药企业无一例外,都必须寻找增量。
一拉一推之下,共识已然达成,问题只剩下了:怎么做?
其实当一件事变成行业共识的时候,就说明它已经落后,该要版本迭代了。当下的出海,已经从1.0时代的对外BD管线,进阶到了全产业链方方面面的比拼。难度在变大,但回报当然也会变得更加丰厚。
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倘若真想出海做一番大事业,就务必规划长远,不要只想着赚当下的钱,而是抱团深度参与当地的产业链建设,赚当地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分红。
1.0时代:工程师们“卖青苗”
前两年,谈及出海,行业最火的话题永远离不开两个字母:BD。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达成125项,同比增长16.8%,授权总金额高达525.7亿美元,同比增长27.4%。
当然,形式或许从License-out模式演进到了NewCo,但本质上还是产品层面的BD。
不乏有行业人士认为,这正是中国“工程师红利”的体现。以当下最火的ADC和双抗药物为例,都讲究多个部分有机结合,偏向平台化技术,具有“工程化属性比较强”的特点,恰恰都是国内科学家们擅长的。
这个过程中,国内药企的“内卷”习惯又帮了大忙。虽然行业总是抱怨内卷造成了资源浪费,但众所周知,新药研发的重点在差异化而不在数量,但只要数量上去了,结果大概率也能推动足够多的差异化产品出现。
尽管一些挑剔者认为,这带有很重的模仿者色彩,不是“真创新”。但事实上,在原创靶点缺少、基础研究未到位时,中国Biotech们借助“工程师红利”带来的效率革命,才是现阶段研发创新比较现实的路径。
并且,往好的方面想,对外BD潮反映了头部跨国药企对我国整体创新能力的认可。随着我国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在研创新药管线数量和质量都已位居全球前列。
不过,繁荣背后,也有隐忧。
曾有一位从业者如此表达他的感慨:目前中国的医药产业,很像21世纪初期刚加入WTO时的服装产业,放到全球的产业分布格局里来看,当下的生物科技园与当年的流水线其实没什么分别。买家只需支付几千万美元的成本,就能从中国带走经过初步验证的新药管线,对很多美国Biotech,这几乎都能直接申报上市了。
这意味着中国公司其实并没有分享到多少创新红利,还是在赚“辛苦钱”,一组数据显示了这一点:
A股医药行业上市公司2023年海外收入占比约为10%,国际化领军企业复星医药也仅在35%左右。而跨国药企的海外收入占比普遍高于50%,例如辉瑞为63%,阿斯利康达70%,武田更是超过80%。若拿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横向比较,我国化工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比约40%,汽车约30%,消费品约20%,创新生物医药仅占3%上下。虽说事物的发展总要遵循内在规律,当创新价值暂时无法充分释放时,“嫁接”到另外的生态中也不失为一种策略,然而BD带来的首付款和后续分成终究只是小头,算不上真正的“大钱”。
而想得到更多,就必须做到更多,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2.0时代:全产业链出击
相比中国公司,MNC的优势在哪里?
答案是包括临床经验、资金优势、渠道布局和品牌效应在内的全套体系。凭借这些先发优势,MNC轻松分走了中国医药创新的大部分果实。
当下提到出海,业内人的第一反应永远都是美国,其次是欧洲日韩,再然后就是东南亚和中东。
排序的逻辑一目了然:哪里支付端最慷慨,就优先去哪里出海。
然而必须要指出的是,试图在一个高回报的完善市场里“分一杯羹”,与在一片广袤的新兴市场提前布局,二者之间或许并无高下之分。
尤其是一带一路涉及的158个国家和地区,能够为中国药企的出海提供一个几乎未开垦的、竞争格局相对良好、潜力上不封顶的市场。
某种程度上,愿意在未知中探索,才是MNC之所以成为MNC的原因。
但这需要的是长期主义的心态,是提前扎根的觉悟。
国内某大型药企一名海外高管对E药经理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许多计划出海的企业,其实大部分是近几年受到了国内一些新的监管、合规、支付端等政策的影响,觉得国内市场不好做了,心态上是“被迫出海”,只想赚一点快钱,缺乏长远的规划。
“我们在寻找合作伙伴的时候,会判断这家企业有没有长期在当地经营的打算,如果仅仅只是来做几笔贸易,可能大家的合作理念不一定完全相通。”该负责人表示。
在其看来,当下行业许多人都热衷于提起“抱团取暖”的概念,本质上还是对未知困难的恐惧心理的反映。比如最常被提及的招聘问题:随着海外市场不断开拓,企业人员招聘需求也会变大。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国内工作人员远离亲人和家乡,很难下定长期扎根的决心,新人又往往欠缺管理经验,才会衍生出“抱团取暖”的概念来。
归根结底,践行长期主义需要人和资源的长期持续投入,这些难题都在持续给企业制造考验,比拼的不光是技术,更是决心,而这些,都是MNC们百余年前曾经走过的路。
由此可见,真正理想的、能够解决问题的“抱团出海”,绝不仅仅只是产品的打包销售,而是形成相互赋能协同的上下游产业集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抱团取暖。
来源:E药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