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不姑息!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原党组成员周海琦被判刑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6 16:52 2

摘要:作为西部工业强省,四川近年来以“智造四川”战略推动产业升级,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6.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8000亿元。在此背景下,周海琦(1972年1月生,四川渠县人)的职业生涯曾被视为“技术型干部”的成长范本:

作为西部工业强省,四川近年来以“智造四川”战略推动产业升级,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6.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8000亿元。在此背景下,周海琦(1972年1月生,四川渠县人)的职业生涯曾被视为“技术型干部”的成长范本:

• 军地转型与基层淬炼(1990-2005年)

1990年3月入伍,1992年转业至四川省妇联,历任宣传部干事、权益部副主任科员。2001年考取西南财经大学MPA(公共管理硕士),2003年调入省经贸委轻工处,主导编制《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十五”发展规划》,推动“川丝”品牌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 关键岗位与能力跃升(2006-2018年)

2006年升任省经委人事处副处长,2010年主持开发“四川省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整合全省3.2万家规上企业数据,获国家工信部“2011年度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优秀案例”;2015年调任办公室副主任,参与省经信厅组建筹备,主导制定《厅机关“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试行)》。

• 履职高光与风险暗涌(2019-2024年)

2019年晋升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分管人事、中小企业服务。牵头建成“天府益企通”服务平台,整合全省198家服务机构资源,累计服务企业12.7万家次;推动建立“工业设计职称评审直通车”机制,将高级职称评审周期从90天压缩至45天,相关经验被《中国组织人事报》报道。

2024年6月,四川省纪委监委驻省经信厅纪检监察组与广元市监委成立联合专案组,历时10个月查实:

1. 腐败行为时空坐标

• 受贿时空轴:2012-2024年,在省经委轻工处处长、省经信厅人事处处长任上,通过“项目申报批条权”“职称评审终审权”等12项权力寻租,形成“企业-掮客-官员”利益链,单笔最大受贿金额达260万元(系为某纺织企业违规获取省级专项资金3000万元的回报)。

• 贪污路径图:2013-2015年,借“全省产业调研专项”之名,通过虚增17个调研项目预算、伪造43份差旅报销凭证,套取资金65万元,其中32万元用于购买某上市公司原始股。

2. 监督技术攻坚战

• 数据铁笼显威力:专案组调取“四川省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2012-2024年申报数据,通过“资金流向拓扑分析模型”锁定14个异常项目,发现其中9个项目申报材料存在“同一IP地址修改记录”。

• 跨域协同破壁垒:联合省审计厅、省税务局建立“三查联动”机制,对12家涉案企业开展“资金穿透审查”,发现某企业通过“阴阳合同”向周海琦输送利益,资金最终流向其亲属注册的空壳公司。

3. 制度失效临界点

• 人事审批漏洞:2019-2023年,人事处“职称评审终审权”长期由处长“一支笔”签批,缺乏业务处室复核、分管厅领导抽查机制,导致周海琦违规通过19份职称申报材料。

• 资金分配暗门:2017-2024年,省级工业专项资金分配中,“专家评审打分”权重仅占40%,处长办公会自由裁量权达60%,为权力寻租留下空间。

2025年4月,广元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 量刑逻辑: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120万元;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10万元,数罪并罚执行有期徒刑十一年,罚金130万元;

• 从宽考量:鉴于其主动交代监察机关未掌握的7起受贿事实(金额310万元),全额退缴违法所得1473万元,并协助追回赃款230万元,依法从轻处罚;

• 社会延伸:庭审现场设置“廉政教育公开课”,省经信厅、省国资委等单位300余名干部通过“川观新闻”直播平台旁听,相关视频点击量突破50万次。

1. 权力运行透明化革命

• 人事审批重构:2025年3月,省经信厅上线“职称评审智慧监管系统”,实现“申报材料AI查重-业务处室交叉复核-专家随机盲审-分管领导抽查”四级审核,2025年高级职称评审投诉量同比下降76%。

• 资金分配数字化:开发“工业资金分配阳光平台”,将项目申报、评审、拨付全流程嵌入区块链存证,2025年省级专项资金分配周期从平均68天压缩至39天,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2%。

2. 监督体系智能化升级

• 构建“天府清风”数字监督网:整合财政、审计、税务等12个部门数据,建立“公职人员廉政画像系统”,对厅管干部进行“权力风险指数”动态评估,周海琦案发前其风险指数已连续18个月处于红色预警区间。

• 推行“嵌入式”监督:向人事处、产业资金处等重点岗位派驻“数字监督员”,实时抓取OA系统审批记录、资金流向等数据,2025年已预警异常操作47次。

3. 廉洁文化生态化培育

• 创建“经信廉课堂”:开发“VR廉政警示教育馆”,还原周海琦案决策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决策推演”让干部体验“微腐败”如何演变为“大贪腐”,2025年已培训干部2100人次。

• 实施“家庭助廉”工程:向厅管干部家属发送《廉洁家书》,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2025年家属主动报告干部异常行为3起。

周海琦案暴露的深层治理命题,正在转化为四川工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 权力配置科学化:编制《四川省经信系统权力清单(2025版)》,将人事审批、资金分配等23项权力细化为112个操作节点,明确每个节点的责任主体、时限要求、风险等级。

• 监督机制协同化:建立“纪检监察+行业监管+社会监督”三维监督体系,2025年已聘请20名企业代表担任“营商环境监督员”,收集意见建议137条,推动整改问题89个。

• 数字赋能常态化:在“天府通办”APP开设“经信监督专区”,群众可一键查询项目审批进度、举报违规行为,2025年已受理举报线索63条,查实率同比提升41%。

结语

从“能吏”到“镜鉴”,周海琦的职业生涯犹如一面棱镜,既折射出个别干部在利益诱惑下的价值失守,更映照出四川工业治理体系从“人防”向“技防”、从“事后追责”向“事前筑坝”的深刻转型。当权力运行在阳光下、监督嵌套在流程中、廉洁扎根在文化里,这场由个案引发的治理变革,正在为西部工业强省的高质量发展筑牢更坚实的制度根基。

来源:时刻在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