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延边风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10:07 2

摘要:延边地区,是我国东北吉林省的朝鲜族自治州,那是一处我多年向往并颇感神秘的地方。我过去看到的朝鲜族只是电影和戏剧里的情节,那清清的流水,那苍翠的青松,那哑铃似的大腰鼓和优美动人的舞蹈,那色彩艳丽的长裙和温柔娴静的淑女,一幕一幕,随着火车的颠簸,不时在我脑际浮现。

熊宗荣

延边地区,是我国东北吉林省的朝鲜族自治州,那是一处我多年向往并颇感神秘的地方。我过去看到的朝鲜族只是电影和戏剧里的情节,那清清的流水,那苍翠的青松,那哑铃似的大腰鼓和优美动人的舞蹈,那色彩艳丽的长裙和温柔娴静的淑女,一幕一幕,随着火车的颠簸,不时在我脑际浮现。

清晨七点半,我们在图们站下车。从图们到珲春的铁路本来早已修通,但因质量问题,在通车庆典中便出了事故。所以,那条费工浩大的铁道,一直废置未用。正当我们在站前广场徘徊时,一位手擎“长春曹平”纸牌的小青年走上前来。一问,正是从珲春赶来接我们的司机小藏。原来,昨晚周德华从长春给珲春市铁道公安处的袁处长打了电话,袁处长派小藏一清早赶到图们站迎接我们。

延边珲春市区

我们上了车,司机小藏开足马力,风驰电掣般地沿图们江向珲春方向驶去。图们江,由上游牡丹江等数条河流汇聚而成,滚滚向东,在珲春的防川这个一眼望三国(中国、朝鲜族、俄罗斯)的地方出口,流向日本海。图们江,八百里,是中朝两国的自然分界线。这是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江,清澈的江水,沿着两岸山峦的走向,弯弯曲曲,由西向东,不知流淌了多少世纪。江的对岸是朝鲜族,山峦起伏,青松苍翠,葱绿一片,一派锦绣江山。但是,远远望去,少有村庄,寥无人烟。小藏介绍说:“那边很穷,没有什么工业,农业也很落后,人民缺吃少穿,常有小孩结队凫水过来要吃的。”大家听后都发出了沉重的感叹。

在延边珲春吃狗肉宴

从图们市到珲春市,一个多小时的路程。说着说着,不觉已到了珲春市区。这是一个边境县级市,全市人口二十三万,朝鲜族的人口占60%以上。城区人口五万,范围不大,但干净整洁。袁处长已等候多时,听说我们还未吃早饭,便引我们来到一家朝族“姐妹狗肉馆”。这家小餐馆房子矮小,不很宽敞,设备也很简陋,但颇具朝族特色。房间里面是木板做成的矮炕,朝族人称之为“榻榻米”。炕上有一张尺把高的小方桌,客人进屋要脱鞋,上了炕后,盘腿围坐在小桌边。一瓶酒,四个菜,中间一盆辣子狗肉汤,五个人你一杯我一盏地喝起来。一霎时,瓶干、菜光,惬意极了。最过瘾的是那盆狗肉汤,味道十分鲜美。狗肉吃完了,我们便用那汤泡饭。朝族人不仅喜欢吃狗肉,而且喜欢吃辣椒。那狗肉汤被辣椒染得一片红,舀在碗里连饭都泡红了。我们知道朝族人对狗肉情有独钟,也想尝尝朝族狗肉宴的传统特色。于是,我们便入乡随俗,来了个猛吃猛喝。人人都被辣得面红耳赤,又是流眼泪又是擤鼻涕,张着口伸着舌头吸冷气。当时虽是九月初,但天气还很热,炕底下还生着火,又经辣子一辣,人人都是浑身发燥,大汗淋漓。店家搬来两部电风扇,还是不管用。

吃饱喝足后,我们向袁处长和小藏致谢告别。径直来到珲春旅行社,办理去朝鲜族边境旅游的手续。旅行社的一名工作人员非常抱歉地对我们说:“刚接到朝鲜族来的传真,九月九日是朝鲜族的国庆节,海关要放假,停止办理手续。”我们听后感到很扫兴。同行的老傅说:“与其在这里干等三天,不如先到延吉,明天再到长白山看天池。”我一想,也只有如此了,便说:“好。”

延边图们车站

因已向袁处长告了辞,再也不便去找他要车,于是,我们租了一辆的士,从珲春出发,经图们市,一路向西,返回到延吉。

反正时间很充裕,用不着赶路,我们倒有闲情逸致地观赏沿途的景色。这一路风光确实优美,山是绿的,水是清的,山清水秀,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这样的山水,这样的景致,在别处是很难见到的。公路两侧,全是栽种的花草。红花绿叶迎面扑来,延绵无尽,令人赏心悦目,其乐陶陶。有一种类似“虞美人”的花,在延边公路两侧最为普遍。那花,红得耀眼;那叶,绿得醉人。花有半人多高,迎风招展,袅袅婷婷,看上去,煞是爱人。问其名目,朝族人称之为“少时美”。“少时美”,真正是好名字!朝族的少女,不都是这样如花似玉,美丽动人吗?

两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延吉市。原想先住下来再吃饭,司机拖着我们一连找了几个宾馆,我们都嫌贵。曹平说:“不如先找个餐馆填饱肚子再说。”于是,我们来到一家朝鲜族冷面馆。上冷面馆是我的主意,我的观点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体验一下那里的特色。不管那东西对不对你的口味,都要亲自尝一尝,感受一下。再说,那用汉字和朝文做的“朝鲜族冷面”招牌醒目,遍布大街小巷,不时撞入你的眼帘,怪引诱人的。

这家餐馆规模中等,餐厅中摆放五六张桌子,就餐的人倒是不少,可见生意定是不错。待大家坐定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从那取面的小窗口往里瞅。里面一张宽大的木案上堆着小山似的熟面条。两三个中年妇女在忙不迭地配制冷面。只见那妇女先取出一只海碗,用手抓一把面条丢进碗里,面条上撒一些佐料,然后在大木桶里舀一瓢凉水往碗里一冲,顺手搁在小窗台上,口中喊一声“取面!”窗口外便有人应声将冷面端走。朝族人在一起用朝语交流,我们是半句都听不懂的,但和我们说话均用的是汉语,倒也不难沟通。

延吉市区

我们的冷面端上来了,那冷面被凉水一泡,在大海碗里显得格外“敦实”。我用筷子挑起冷面一尝,那冷面被水浸得凉凉的,淡淡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再喝一口那汤,更是与凉水无异,原来这就是朝鲜族的冷面!我勉强挑了一些面条入口,便放下了筷子。看看老傅和小曹,大概与我的感觉差不多。再看看左右桌子上的朝族食客们,大都吃得津津有味。冷面吃完了,便端起碗来喝那汤,喝得舔口咂嘴,滋滋有声。看来,各人有各人的口味,各地有各地的风俗,有些东西是不能趋同的。

我们找了一家邮电宾馆下榻,便出来逛街。延吉市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吉林省东部的一座中等城市。近十几年来城市发展很快,高楼大厦林立,街道马路宽阔,建筑档次很高。城区中心的巨幅广告、霓虹招牌,满眼皆是,琳琅满目,一股现代化的城市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选择了几处中心广场和繁华街道的立交桥作为背景,拍了不少照片,作为到延边地区采风的珍贵资料。

逛累了,我们走进一家小餐馆,准备简单吃一点再回宾馆休息。这时,手机响了。陈义刚从长春打来电话,说延吉市驻军来人正在邮电宾馆找我们。曹平去了一会,便把他们引过来。一位姓邹的中校,湖南岳阳人,一位姓黄的科长,河南兰考人,还有一位年轻的司机。这位司机今早开车到图们去接我们,但我们被从珲春来的小藏先接走了,害得这位司机在图们火车站等了好半天。

我们留老邹三人同我们一起吃晚饭,但老邹果断地说:“晚饭已经安排好,赶快上车,走!”说罢,便不由分说地把我们推上了他的军用吉普。吉普在市区七弯八拐,绕了好一阵,最后开到驻军的营区。这时又上来两位女眷,我们便改乘一辆轿车,跟着那辆吉普上了路。

汽车大约开了三十分钟,下车一看,原来到了郊区。虽是郊区,但这里的餐馆却极多,一处连一处,起码有十几家。餐馆多,客人也多,汽车一辆挨着一辆,路上已停不下,有的停在山坡上。老邹说:“这些年人们在酒店饭店吃大菜吃腻了,便跑到这里来吃地方风味。别看这里是偏僻郊区,生意可俏得很!若不提前预订,根本就没位子坐呢!"我们订的是一家“土鸡馆”,是这一带最大的一家餐馆,生意也特别好。一方小院,三面房屋,约有二十多个餐间,几乎间间爆满!

看来离开饭还有一段时间,他们便相约进屋打牌。我呢,正好利用这段时间观风景。一条公路从市区蜿蜒而出,沿着山势伸向远方。公路一边是山峦,另一边是河流。公路两侧是村落,不规则地排列着一栋栋矮小的平房。几乎每栋住宅前面都用半人高的木栅栏围成一片菜地,里面种有丝瓜、南瓜、辣椒、西红柿和玉米。远处的山坡上,放牧的人们赶着牛羊,披着夕阳归来。那牛羊群中不时发出“咩咩”的叫声,真正是一幅恬静、怡然的田园风光。

延吉市

我顺着这一排小餐馆往前走,在最后的一家餐馆门前停下。这家餐馆有两排房屋,其中一排做住房,另一排设餐间。大概餐间经常客满,便在大院里建造了四五座木亭。那木亭也挺有特色,圆圆的亭子,由四根柱子擎起。木亭上部尖顶斜坡当盖,下部离地三尺为基,旁边架一部斜梯进出。亭子中央安放一张餐桌,四周用白色的蚊帐一围。夜间在木亭里用餐,既凉快,又不怕蚊子叮咬;既舒适,又颇有情调,岂不快哉!那排住房的最外面是个小商店,有许多食客在那里买香烟和啤酒。一位五十多岁的老汉在那里招呼生意,我走近与他攀谈起来。老汉说,他祖籍山东,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全国粮食大饥荒时,在延吉当兵的叔叔将他带到这里,便在这里落了籍。他还告诉我,过去这里也很穷。改革开放后,政策好,经济活,外地来的人口多,城里的饭菜吃腻了,便想在郊区吃点朝族特色的饭菜。所以,他们办的特色风味小吃馆生意特别红火。

延吉市区

当我回到大伙中间时,已经开始上菜了。跟珲春狗肉馆一样,餐间是一间小屋,靠里边是半尺来高被称作“榻榻米”的大木炕。人们脱了鞋,上炕后围着一张矮桌团团坐定。这顿饭菜特别丰富,中间一大盆主菜是“浆米鸡”,是这个餐馆的特色菜,许多食客都是冲着这道菜来的。听说做这道菜要在地上挖一个大坑,坑上放一口铁锅,锅里煮一锅饭,饭上面蒸的就是这道“浆米鸡”,而生火则是在坑的隔壁一边。蒸“浆米鸡”上多少水,生多大火,蒸多长时间,都有讲究。至于“浆米鸡”在蒸之间有些什么工序和“浆米鸡”中放哪些配料,则是店家的专利,绝对不可外传。虽说有些玄乎,但味道确实不错,很有特色。除“浆米鸡”外,端上桌的还有“蹦蹦鸡”“蹦蹦鸽”和“蹦蹦鱼”,外加几个小碟。桌子排满了,还上了几层楼。这一餐饭吃得十分热闹,一共九个人,把桌子围得满满的。老邹的妻子韩老师也来了,与韩老师同一学校教书的小韩老师也来了。小韩老师是朝鲜族人,二十出头年纪,人很漂亮,也很活跃。她与老邹的妻子是结拜的“干姊妹”。大家闹酒闹得很凶,一件啤酒喝完了,又加了十几瓶。最难料的是那小韩老师也能喝酒,她举着满满的啤酒杯子与桌上的每一个人干。轮到我时,我便出了个题目,要小韩老师唱一首朝鲜族歌我再唱。谁知,她竟毫不推辞唱了一首朝鲜族歌。朝鲜族语我虽说不懂,但小韩老师唱得实在好听。当她逼着要我喝第二杯时,我便换了一个题目,要她当面表演一个朝鲜族舞蹈。谁知,这又是她的拿手好戏。她站起身,在木炕外侧那窄窄的地板上翩翩跳了起来。一打听,原来这小韩老师在学校是教音乐舞蹈的,难怪她这般能歌善舞呢!

谁知这一闹,撩动了众人的兴致。酒席宴一散,小韩老师便嚷嚷着要到舞厅跳舞。于是,两台车径直开到闹市区的一家“练歌房”。原来,延边地区的歌舞厅都不叫歌舞厅,而叫“练歌房”。难怪白天看到大街上到处都挂着“练歌房”的招牌,我还以为是歌唱家举办的训练班呢!

这“练歌房”的唱歌方式与别处又有不同。歌厅中央放着一张长方形的大桌子,桌子前面摆着一台大彩电。我们刚刚围着桌子的三方坐定,小姐们便送来了杯子和啤酒,还端来好几碟卤菜和点心,原来这里兴的是边吃边唱。后面站立着一排朝鲜族小姐,如想跳舞,可邀请一位小姐在后面的空场子上跳舞,但大家都愿邀请那位活泼热情的小韩老师跳舞。这一夜,大家兴致很好,又是吃,又是喝,又是唱,又是跳,一直闹到夜阑才散。

2000年7月23日

来源:文楚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