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写的这封信,竟影响了日本“明清调”书道的形成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7 10:25 2

摘要:不意年兄今遣苍头持来,谓恐为燕石。弟展观方二行,辄欣喜欢爱,若对海岳,亲见其运腕走毫也。 五百年物,兵火不相之而寿如是。

明 王铎 致梅公李年信札

释文:

不意年兄今遣苍头持来,谓恐为燕石。弟展观方二行,辄欣喜欢爱,若对海岳,亲见其运腕走毫也。 五百年物,兵火不相之而寿如是。

迨毕二启,其笔神淡宕,鸟王金翅戏海以簸扬,飞龙变化生云喷风雨。

忽入缕针小家箝法,恶足以拟议也。且留弟斋,饫观数日,以慰輖饥。

令较书多方爱护,断不敢油腻亵此宝。乃题为燕石云乎哉。

虽然弟不欣喜欢爱则已,既欣喜欢爱,能不嫉妬年兄乎!今夜弟怀如何,又恐不能寐。念一笑。 弟王铎顿首顿首,梅公李年兄阁下。

在明末清初的书坛上,王铎是与董其昌齐名的“北派”巨擘,他以“神笔”之名,用狂草颠覆了董派书风的柔媚传统。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致梅公李年兄信札》,正是他艺术理念与生命激情的浓缩之作。

这封看似普通的书信,实则是一场关于书法痴迷的“告白”——王铎以颤抖的笔触,写尽了对米芾墨迹的狂热,更以字为剑,劈开了晚明书坛的沉闷空气。

1644年,明朝覆灭,王铎在“贰臣”身份与家国破碎的夹缝中,将书法作为精神寄托。

这封信札虽无明确纪年,但从其笔墨的成熟度推测,应作于他降清后的艺术巅峰期(约1645-1650年)。

彼时,董其昌的温润书风已沦为程式化模仿,而王铎以“夜怀不能寐”的赤诚,在米芾墨迹中找到了对抗时代虚无的武器。

信中提及的“米韩马墨迹”,实为米芾《行书三札卷》。

王铎将米芾比作“海岳”,坦言“亲见其运腕走毫”时的震撼。

这种对前代大师的痴迷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借古开今的策略——他取米芾的“八面出锋”,却注入更强烈的动态对比,正如信中“鸟王金翅戏海”的比喻,在继承中完成超越。

信札开篇“弟昨为米”四字,墨色如暴雨骤至,形成块面与枯笔的强烈对比。

这种故意模糊笔画的技法,既是“墨分五色”的极致演绎,也是对董派“洁净”审美的挑衅。

“天明即繇泥泞访年兄”数字,中轴线如醉汉踉跄,却在“欲一快也”处突然收束,形成类似音乐中的休止符效果。

在“五百年物”的“物”字长竖中,先以篆籀笔法蓄力,至末端突然侧锋横扫,再现了信中“簸扬”的激荡感。

“能不嫉妒年兄乎”七字一笔贯通,线条如绷紧的弓弦,将草书的“势”推向临界点,恰似其自谓“危而不险”的美学追求。

此信诞生的时代,正是晚明书风从董其昌的“禅意”转向清初“金石气”的过渡期。

王铎通过这封信札的传播(据考曾被多次题跋收藏),成功树立了“笔势挺劲,气度恢宏”的新典范。

清人梁巘称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苍老劲健,全以力胜”,正是对此风格的精准概括。

鲜为人知的是,这封手札在18世纪传入日本后,直接影响了“明清调”书道的形成。

日本书家村上三岛曾专程赴故宫临摹此作,其弟子青山杉雨更从中悟出“墨象派”的构成原理。

来源:七零后水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