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制造新引擎】遵义铝业:变废为宝 向绿而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0:15 2

摘要: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省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工业绿色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机制、推广服务等举措,成功培育了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工业绿

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省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为重要抓手,大力推动工业绿色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培育机制、推广服务等举措,成功培育了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效凸显,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推出“打造绿色制造新引擎”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我省扎实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碳”寻高质量发展底色的新成效。

赤泥是铝土矿生产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强碱性固体工业废弃物,因含氧化铁量大,外观与赤色泥土相似,故被称为“赤泥”。

每生产1吨氧化铝就会产生1—2吨赤泥,受限于技术突破、经济成本、市场推广等因素等影响,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

如何将赤泥这个“放错位置的资源”吃干榨净、高效利用,解决赤泥综合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降低地区生态环境风险、推动铝工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是氧化铝生产企业增强生命力的“必答题”。

遵义铝业氧化铝生产区域全貌。

扎根铝行业四十载。遵义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遵义铝业”)充分发挥作为“国家绿色工厂”和地方铝产业龙头带动作用,以“富矿精开”为关键抓手,致力科技创新攻克行业难题、跨行业协作破局产业转型,为推动赤泥综合利用提供了独具贵州特色的“遵铝样本”。

日前,在遵义铝业氧化铝厂赤泥土壤化复绿试验场,记者随着工人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周前播撒的草籽冒出了牙尖绿油油一片,和附近泛白的赤泥形成鲜明对比。

遵义铝业氧化铝厂厂长助理周楠告诉记者,赤泥堆场长出草芽,是遵义铝业与贵州师范大学历经两年探索出的赤泥土壤化利用成果。

2023年,遵义铝业和贵州师范大学搞了个“废渣废水的相亲大会”——把氧化铝生产排出的赤泥(强碱性废渣)和酱香白酒厂的酸性废水混在一起。这两种工业废料原本都是老大难问题,结果一中和就像酸碱碰出火花:赤泥的pH值从13直降到8,废水里的酒精、有机物反而成了微生物的“自助餐”。

科研团队往里加了特选的菌种搞发酵,整出了黑科技产物:既能当有机肥,又能做成环保建材。相当于让铝厂省了废渣处理费,酒厂也不用再为废水头疼。最绝的是,赤泥里的铁、铝等金属成分被微生物“啃”过之后,居然还能回收再利用,用于矿山复垦。

遵义铝业仙人岩矿山采矿场。

对遵义铝业来说,致力探索出赤泥绿色利用路径,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如果不能及时消纳,一旦堆存量到达红线,就没法再继续生产,只能关厂。”截至目前,遵义铝业赤泥堆存量达3700多万立方米。周楠告诉记者,筑坝堆存是目前行业处理赤泥的主要方式,这种传统处置模式既面临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现实挑战,也亟需通过技术创新探索更可持续的资源化利用路径。

赤泥的有效处理是困扰氧化铝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难题,遵义铝业每年新增约170万吨赤泥。

如何减少增量、消耗存量?

遵义铝业打好赤泥综合利用“攻坚战”,就得和时间赛跑。

2022年,遵义铝业成立赤泥综合利用专班,组建了一支业务能力强的队伍,围绕赤泥综合利用选铁、生产建材、矿井充填、路基材料、土壤调理剂等路径,加强与国内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跨行业协同联动,以项目化推进赤泥综合利用,极力探索出适用于贵州赤泥综合运用“遵铝方案”。

遵义铝业赤泥脱碱设备装置。

2023年,遵义铝业投资2000多万元新建脱碱装置,实现从源头减少赤泥含碱量、节省成本的同时,也探索出了赤泥与建材跨行业合作的路径。“去年,遵义铝业和当地的水泥厂合作,用赤泥作生料掺配,成功消纳赤泥8万多吨。”周楠说道。

此外,遵义铝业和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广州大学等院校联合开展研究,运用新技术提取赤泥中的镓、铁、钛、钒等有价金属,进一步“榨”出了赤泥的经济价值。

土壤化利用路径方面,遵义铝业除了探索赤泥—酱香型白酒废水混合发酵外,还和中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合作,通过固碱、脱盐、脱杂质等技术对赤泥进行综合处理,赤泥土壤化后可用于矿山复绿和矿井填充。

与此同时,遵义铝业还因地制宜,与上海交通大学用赤泥来替代石灰进行试验,让其和磷石膏堆场的渗出液进行发酵,探索赤泥高效利用的新路径。

遵义铝业制作的赤泥砖。

目前,遵义铝业的几大赤泥土壤无害化试验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接下来该公司将严格对照国家污染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细化梳理试验对照的污染物排放种类和污染物排放浓度控制标准,完善试验工作方案,做好相关数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拓展试验成果产业化,把赤泥“吃干榨净”,将绿水青山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建

编辑 秦声

二审 何涛

三审 陈华永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