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司法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东胜区人民法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抓实“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为总体目标,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全力探索智慧庭审模式,致力于打造“电子书记员”智慧庭审体系,为审判体系和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下,司法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东胜区人民法院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以抓实“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为总体目标,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全力探索智慧庭审模式,致力于打造“电子书记员”智慧庭审体系,为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注入新动力,同时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电子书记员智慧庭审新模式”被中国电子政务年鉴编辑部和法制日报社分别评为“电子政务典型案例”及“2024年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创新案例”,荣获2024年人民法院科技成果——科技创新成果类二等奖,更是入围最高院《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2025)》候选案例。
一、建设背景:传统庭审模式的困境与突破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法院系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数字要求。东胜法院地处城区中心,案件量庞大,法官人均结案四百余件。传统庭审模式过度依赖书记员进行笔录工作,且维持法庭秩序需大量人工干预,在案件体量巨大的情况下,资源紧张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电子书记员智慧庭审”新模式应运而生,它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旨在提升审判工作质量与效率,保障企业诉讼权利,成为解决当前司法困境的关键举措。
传统庭审模式
二、建设模式:创新驱动,科技赋能,构建“零距离” 诉讼服务
东胜法院以“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目标,致力于实现诉讼服务方式的根本性转变。通过坚持创新驱动与科技赋能,打造“电子书记员”智慧庭审新模式,将司法服务触角延伸至辖区企业与群众,真正实现“零距离”诉讼服务。这一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为异地当事人提供了极大便利,让司法服务的“速度”和“温度”惠及每一位群众。
“电子书记员”智慧庭审新模式
三、建设内容:六大庭审应用场景,全方位提升司法效能
(一)构建全方位智能化“融合式庭审”系统,提升庭审泛在化服务能力
东胜法院构建的跨网智能化融合式庭审系统,运用音视频安全单向跨网传输及处理技术,与“5G + 4K”超高清视频庭审环境深度兼容。该系统全面支持本地开庭、互联网开庭、远程提讯、线上线下融合开庭等多种业务需求。法官通过法院专网接入庭审,诉讼参与人可借助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终端随时随地参与庭审,极大地提升了庭审泛在化服务能力,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诉讼途径。
融合式庭审场景
(二)全流程自动化辅助“无书记员开庭”场景,化解人案矛盾
以智能化融合式庭审系统为基础,东胜法院通过庭审大模型训练,初步形成全流程自动化辅助应用,研发出“无书记员开庭”场景。庭审前,该场景可辅助法官进行设备智能检测、电子证据智能交换、证据智能审查、争议焦点自动生成、庭审提纲智能生成等工作;庭审中,能自动进行庭前纪律播报、语音笔录自动转写,并支持在线举证质证、庭审要点左看右写、法条智能推荐、实人认证、电子签名等操作;庭审结束后,还可辅助法官进行庭审视频智能回溯、庭审笔录归纳整理、庭审过程智能巡查等工作。这一创新举措将书记员从繁杂的记录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投入更多精力到裁判辅助工作中,有效提高了庭审效率,缓解了人案矛盾。
无书记员开庭场景
(三)“非同步审理”打破时间空间约束,减少诉讼负累
为解决传统融合式庭审系统仅能同步审理所带来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问题,东胜法院创新研发“非同步审理”系统。该系统融合了同步审理和异步审理的优势,法官可根据实际情况及双方诉讼参与人意愿自由切换两种审理模式。在非同步审理模式下,法官能够创建灵活的案件空间,诉讼参与人可进行网上证据交换、举证质证、法庭辩论等活动。庭审结束后,案件空间的审理沟通记录及电子证据将同步至法院专网系统。这一模式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庭审活动及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减少了当事人的诉讼负累,尤其对于身处不同地区、时间安排不便的当事人来说,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诉讼选择。
“非同步审理”法官端界面
“非同步审理”诉讼参与人端界面
(四)耦合全场景网络化“桌面云法庭”,提升利用效率
东胜法院充分考虑各类法庭的部署条件,通过云化及网络化方式部署融合式庭审系统。在保证法庭严肃性和灵活性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减少法庭复杂设备的部署,庭审现场仅需一根网线即可连接全部设备进行网络化控制。法官和书记员在办公室就能进行庭审,并通过云桌面智能访问庭审系统,运用“虚拟背景”“码流自适应”等智能化功能,实现“云开庭”服务。这一举措提高了法庭的利用效率,降低了硬件设施建设和维护成本,同时也为法官和书记员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庭审方式,使其能够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
“桌面云法庭”场景虚拟背景
(五)打造全覆盖便捷化草原“连心解纷工作站”,推动多元治理
针对地广人稀的牧区群众诉讼难问题,东胜法院依托“连心解纷工作站”,充分发挥实质性解纷机制优势。该法庭集法律咨询、诉调衔接、远程诉讼、就地调解及普法宣传等功能于一体,为牧区群众和企业提供“零距离”司法服务。通过集约更多解纷力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效延伸了审判职能,减少了诉讼增量。“连心法庭”的设立,畅通了群众表达诉求的通道,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夯实了基础,也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让牧区企业和群众能够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中安心生产经营。
“连心解纷工作站”场景
(六)推进全量案件“判后答疑”,保证案结事了
为提高诉讼参与人对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服判率和自动履行率,强化法官承办案件的责任意识,东胜法院在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设置判后答疑收集窗口,为诉讼参与人提供申请解释和澄清裁判文书内容等服务。同时,诉讼参与人可通过融合式庭审系统“判后答疑”模块中的诉讼参与人小程序,快速查看案件信息并申请判后答疑,法官也可利用该模块开展动态判后答疑工作。这一举措切实尊重了诉讼参与人的诉讼主体地位,增强了“司法为民”理念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消除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疑虑,促进案结事了,维护司法权威和社会稳定,对于优化营商环境中的法治信用环境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四、建设成效: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司法服务质效
东胜法院于2023年10月全面完成“电子书记员”智慧庭审新模式的基础应用建设工作,并迅速将其投入到法官的日常办案和庭审工作中。从已使用的数据来看,可以节省约1/4庭审时间,开庭效率提升25%至35%,个别案件效率提升40%至50%,切实有效的解放了一批书记员的工作压力,进一步优化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缓解案多人少矛盾,减轻诉讼参与人诉累,优化营商环境成本
对于诉讼参与人,尤其是企业而言,“电子书记员”智慧庭审新模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企业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通过互联网终端零在途、零差旅参与诉讼,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这使得企业能够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产经营中,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对于法官来说,该模式能够合理安排庭审密度,实现法院司法资源的优化整合,有效缓解了案多人少的矛盾。节省的案件流转时间使法官能够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案件审理中,高效推进案件运行,释放集约化改革效能,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降低了企业的诉讼风险和成本,优化了营商环境中的司法成本要素。
(二)提升开庭审理效率,保证庭审环节流畅性,增强营商环境效率
该模式的录音录像功能能够高效、客观、无差别地再现庭审过程,避免了人工整理可能出现的误差,同时节省了大量整理、核对庭审记录的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庭审效能。开庭无需等待书记员记录,法官能够更准确地整理争议焦点和诉讼参与人的诉求,使案件更易调解,提升了法官的结案率,缓解了结案压力。对于涉企案件来说,快速、高效的庭审过程能够让企业更快地解决纠纷,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增强了营商环境中的司法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三)保障庭后判决质量,促进司法裁判公正性,稳固营商环境法治基石
回溯系统可精准高效回溯庭审过程,为法官撰写判决提供了详实、准确的参考依据。书记员也因此有更多时间处理新收案卷等工作,卷宗整理质量明显提高,方便法官查看,有助于提升法官庭后判决质量,促进司法裁判的公平公正。公正的司法裁判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基石,能够增强企业对司法系统的信任,吸引更多企业投资兴业,为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东胜法院“电子书记员”智慧庭审新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智慧法院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科技与司法的深度融合,东胜区人民法院在提升司法效能、保障当事人权益、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司法力量。
来源:中国五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