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警的日子》真实案件改编却遭吐槽“太无聊”,这届观众想看啥?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22:54 2

摘要:刑侦剧《刑警的日子》昨晚开播,收视率直接破2,拿下全国第一。高群书导演+欧豪+何冰的配置,加上15个真实案件改编的噱头,按理说应该口碑爆棚。结果观众评价两极分化,有人夸真实接地气,有人骂案子拍得像流水账。

刑侦剧《刑警的日子》昨晚开播,收视率直接破2,拿下全国第一。高群书导演+欧豪+何冰的配置,加上15个真实案件改编的噱头,按理说应该口碑爆棚。结果观众评价两极分化,有人夸真实接地气,有人骂案子拍得像流水账。

高群书这次玩的是写实风。开场就是50岁站街女被杀案,接着富二代身中十几刀抛尸河边。没有花里胡哨的推理,全是走访排查调监控。老刑警带新人查鞋印、问目击者,破案过程像纪录片。《征服》里孙红雷拿枪顶人脑门的狠劲,在这部剧里变成了师徒俩蹲路边吃盒饭。

欧豪演的菜鸟刑警开局就挨骂。师父何冰一句"查案不是演偶像剧"直接怼脸上。这师徒组合像极了《无间道》里的黄秋生和梁朝伟,只不过把香港警署换成了北京胡同。张佳宁演的妻子打电话问"今晚回家吗",得到的永远是"在蹲点"。刑警家属的苦,几句话就扎心了。

真实案件改编是把双刃剑。富二代被杀案原型是2016年北京真实案件,凶手连捅二十多刀就为抢块表。案子够狠,但拍出来成了流水账。观众习惯了《狂飙》里高启强那种戏剧化反派,看到真实罪犯的愚蠢作案手法反而觉得不过瘾。

刑侦技术进化史是隐藏亮点。90年代查案靠脚印和目击者口供,现在有DNA和天网监控。何冰演的老刑警坚持"办案要脚底板磨出茧子",欧豪演的年轻人更依赖科技手段。两代刑警的碰撞像极了《三体》里常伟思和史强的代沟。

王佳佳演的女法医是惊喜。验尸时冷静专业,下班后独自喝酒。这个角色让人想起《法医秦明》里焦俊艳的李大宝,只不过更阴郁更复杂。她跟欧豪的对手戏,一个理性至上一个热血冲动,化学反应拉满。

镜头晃动问题确实存在。前两集手持摄影晃得人头晕,到第三集才稳定下来。这种拍摄手法在电影《谍影重重》里是加分项,放在电视剧里纯属折磨观众。导演可能想营造纪实感,结果弄巧成拙。

生活流叙事引发争议。老刑警们下班撸串喝二锅头,新人警察被催婚,派出所调解夫妻吵架。这些日常戏占了七成篇幅,破案反倒成了点缀。《重案六组》当年也是这么拍的,但现在观众更想要《沉默的真相》那种强剧情推进。

何冰的演技撑起半边天。审讯时一个眼神就让嫌疑人腿软,教育徒弟时又像邻家大叔。这个老刑警形象比《扫黑风暴》里刘奕君演的何勇更接地气。他训欧豪那句"警察不是英雄是职业",直接把刑侦剧从神坛拽回人间。

同期刑侦剧对比太惨烈。《我是刑警》玩心理侧写,《借命而生》搞时间线诡计,都试图烧脑。《刑警的日子》偏偏返璞归真,把破案拍得跟居委会调解似的。这种复古拍法像极了当年的《121枪杀大案》,可惜现在观众不吃这套。

刑侦剧面临转型困境。过去追求猎奇大案,现在审核收紧只能拍家长里短。《刑警的日子》在夹缝中求生,用真实案件打底,靠生活细节填充。这种尝试像走钢丝,要么成经典要么变平庸。

央视选剧眼光毒辣。《人世间》《觉醒年代》都是平淡中见真章,这次押宝写实刑侦剧算是一次豪赌。收视率证明中老年观众买账,但年轻人更爱看《猎罪图鉴》那种时尚破案剧。

十五个案子才开了个头。连环杀人案还没登场,女法医的黑历史也没揭开。现在唱衰为时过早,说不定后面会像《漫长的季节》那样低开高走。毕竟高群书最擅长的就是前期铺陈后期爆发。

刑侦剧到底该真实还是该刺激?这个问题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刑警的日子》选择了前者,结果遭遇口碑分化。接下来的剧情如果继续走生活流路线,很可能重蹈《警察荣誉》叫好不叫座的覆辙。

欧豪需要这部证明自己。电影圈屡战屡败,电视剧圈倒是风生水起。这次演刑警没有耍帅扮酷,胡子拉碴蹲点的样子像极了《杀人回忆》里的宋康昊。要是能靠这个角色翻身,说不定能接班张译成为新一代刑侦专业户。

老戏骨集体降维打击。刘佩琦演的分局长三句话不离"注意影响",高亚麟演的土豪老板满脸横肉。这些配角往那一站,不用台词都是戏。相比之下年轻演员确实被衬得有点嫩,好在欧豪够拼能接住戏。

真实案件改编越来越难。去年《他是谁》原型案件够骇人,但拍出来删减得支离破碎。《刑警的日子》选的都是能过审的案子,导致冲击力不足。这就像戴着镣铐跳舞,再好的编导也难施展拳脚。

刑侦剧观众分成两派。一派就爱看《法医秦明》那种专业炫技,一派钟情《守护解放西》式的市井烟火。《刑警的日子》想两头讨好,结果弄得不伦不类。高群书这次是成是败,还得看后面案子够不够劲爆。

首播收视夺冠只是开始。央视八套的观众基数大,但后续要靠口碑发酵。现在豆瓣还没开分,等播到连环杀手登场才是真正考验。毕竟刑侦剧就像炖老汤,小火慢熬才能出滋味。

来源:陶都小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