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坛有个笑话,就是读不懂鲁迅的“两株枣树”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02:38 2

摘要:在鲁迅的经典之作《秋夜》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独特的表达,乍看之下,似乎是冗余的。然而,在这看似繁琐的句式背后,实则蕴含着鲁迅深刻的文学匠心。这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通过“陌生化”这一精妙手法,实现了现代

在鲁迅的经典之作《秋夜》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独特的表达,乍看之下,似乎是冗余的。然而,在这看似繁琐的句式背后,实则蕴含着鲁迅深刻的文学匠心。这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通过“陌生化”这一精妙手法,实现了现代文学在美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若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深入剖析,要是直接表述为“两株枣树”,这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速写,平淡无奇。但鲁迅巧妙地采用分述式结构,成功引导读者的视线跟随叙述者的目光缓缓移动。一开始,读者会先捕捉到“两株树”这样一个总体印象,随后,目光逐渐聚焦在其中一株树上,确认它是枣树后,再将视线转向另一株,却发现依旧是枣树。这种宛如视觉扫描般细腻的描写方式,精确地复刻了人们在深夜凝视时的观察过程。在这看似单调的重复之中,悄然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时空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静谧又略带寂寥的秋夜之中。

从更深层次的象征维度来看,这两株各自独立存在的枣树,其实暗喻着觉醒者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回溯到1924年的创作语境,彼时新文化运动已然退潮,鲁迅通过这种分裂的枣树意象,巧妙地暗示了启蒙者在此时的孤独处境。他们看似并肩而立,实则在思想与行动上各自为战,犹如茫茫黑夜中两颗孤独的星辰。这种存在主义式的疏离感,与《野草》集整体所呈现出的阴郁冷峻的基调高度契合,进一步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在文学技法层面,这种重复性叙述打破了传统白话文一贯的流畅性。它通过语言的阻拒,制造出一种特殊的审美张力。就如同梵高笔下的《星空》,以独特的漩涡笔触解构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日常视觉,鲁迅同样以这种反常的句式,重构了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景物。这种写法迫使读者从惯性思维的舒适区中抽离出来,重新去审视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深刻生命体验,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审美世界的大门。

当代学者郜元宝曾敏锐地指出,这种看似“冗余”的表达,实则蕴含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锋性。它不仅是对传统文学“炼字”美学的大胆反叛,更是对白话文表现力的一次勇敢开拓与尝试。在五四新文学尚处于草创的时期,鲁迅凭借这类实验性的写作方式,为汉语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可能性,宛如在黑暗中为文学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当我们再次品读这段文字时,或许能够感受到其中更为深层的意蕴:那两株独立却又相似的枣树,它们已然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中客观存在的植物,更是精神世界的一种镜像投射。它们象征着启蒙者在荒诞的现实境遇中,那种既相互疏离又彼此映照的独特存在状态。而这种文学表达的魅力,恰恰就在于它所拥有的开放性的多重阐释空间,每一次阅读都能带给读者全新的感悟与启示。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