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港股市场近期上演了一场“减持与反攻”的戏剧性博弈,主角正是被称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玛特。5月7日,公司盘前再现大宗交易减持——一名投资人以每股190.20港元的价格抛售386万股,套现约7.34亿港元。而这已是泡泡玛特近一周内第三次遭遇大规模减持:4月30日
港股市场近期上演了一场“减持与反攻”的戏剧性博弈,主角正是被称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玛特。5月7日,公司盘前再现大宗交易减持——一名投资人以每股190.20港元的价格抛售386万股,套现约7.34亿港元。而这已是泡泡玛特近一周内第三次遭遇大规模减持:4月30日,某投资者以192.95港元/股减持405万股,套现7.8亿港元;5月2日,另一投资者以187.99港元/股减持400万股,套现7.5亿港元。三笔交易合计抛售119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约0.9%,涉及资金总额高达22.64亿港元。
这场突如其来的减持风暴迅速引发市场热议:是机构对泡泡玛特基本面失去信心,还是另有隐情?调查发现,此次减持背后或隐藏着“基金到期”的密码,而公司股价“越跌越买”的反常走势,更让这场资本博弈充满悬念。
减持真相:蜂巧资本或全面退出,基金到期成主因
尽管泡泡玛特官方对此次减持事件保持沉默,但市场已从蛛丝马迹中拼凑出真相。据股权信息显示透露,此次连续减持的幕后主体极可能是早期投资机构蜂巧资本。公开资料显示,蜂巧资本旗下某私募基金于2020年泡泡玛特上市前夕入股,当时持股成本约为17-20港元/股,而此次减持价格区间为187.99-192.95港元,浮盈超8倍。更关键的是,该基金存续期为5年,当前时间节点恰好临近到期。
“从减持节奏和规模看,这更像是基金到期后的自然退出,而非对公司前景的否定。”一位不愿具名的港股分析师指出,“蜂巧资本持有泡泡玛特约1200万股,与本次减持总量1191万股高度吻合,且三次减持均采用大宗交易方式,避免了对二级市场的直接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减持规模庞大,但泡泡玛特股价并未出现恐慌性下跌。4月30日首笔减持后,公司股价仅微跌0.3%,次日便大涨4.7%;5月2日第二笔减持后,股价短暂下探后迅速反弹,三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达6.3%;5月7日第三笔减持后,截至当日收盘跌幅收窄至0.8%,成交量反而放大30%。这种“利空落地即反弹”的走势,与港股市场过往“基金出清-股价反攻”的案例如出一辙。
历史重演?美图、三生制药“前车之鉴”引遐想
在港股市场,基金到期减持后股价不降反升的“魔咒”屡见不鲜。2021年3月,IDG资本因基金到期减持美图公司1.2亿股,套现约3亿港元。然而,减持后一个月内,美图股价累计上涨58%,核心逻辑在于其NFT业务引发市场热捧;2022年9月,高瓴资本因存续期结束减持三生制药8000万股,套现约5亿港元,但随后三个月内,三生制药股价上涨32%,因其核心产品特比澳销售额创下新高。
“基金减持往往是‘被动行为’,与上市公司基本面无关,反而可能为长期资金腾出空间。”一位曾参与美图交易的公募基金经理表示,“当基金到期离场后,公募基金、主权基金等更注重长期价值的投资者会重新评估标的,若基本面强劲,股价反而会迎来修复性上涨。”
这一逻辑似乎正在泡泡玛特身上重演。尽管遭遇减持潮,但机构对其全球化战略的信心却未动摇。中信证券研报指出,泡泡玛特2024年一季度海外收入同比增长超240%,东南亚、欧洲市场表现超预期;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则强调,当前估值(动态PE约30倍)仍低于海外潮玩龙头Funko(45倍),具备配置价值。
全球化红利:泡泡玛特的“护城河”能否顶住压力?
在减持风暴的另一面,泡泡玛特的全球化战略正以超预期的速度推进。2023年财报显示,公司海外收入达10.66亿元,同比增长134.9%,占总收入比重提升至16.9%;而2024年一季度,这一增速进一步飙升至240%,其中东南亚市场同比增长超450%,欧洲市场同比增长超300%。
“我们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门店经常出现排队抢购的现象,一些限量款盲盒甚至被炒到原价的三倍。”一位泡泡玛特东南亚区域相关负责人透露。这种热度背后,是公司IP矩阵与渠道扩张的双重驱动:头部IP如SKULLPANDA、THE MONSTERS在海外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与三丽鸥、迪士尼的联名款盲盒成为“爆款制造机”;渠道方面,截至2024年4月,泡泡玛特海外门店数已达80家(较2023年底增长45%),机器人商店突破200台,DTC(直面消费者)渠道占比超70%。
更值得关注的是,泡泡玛特正通过供应链与本地化运营构建更深厚的护城河。公司在越南、印尼布局海外工厂,降低关税与运输成本;针对欧美市场推出大尺寸MEGA珍藏系列,针对东南亚市场推出平价MINI系列,精准匹配不同区域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因地制宜”的策略,让泡泡玛特在海外市场的渗透率从2022年的不足3%提升至2024年一季度的5.2%。
30倍PE是“黄金坑”还是“价值陷阱”?
尽管基本面强劲,但市场对泡泡玛特的估值仍存在显著分歧。看多派认为,泡泡玛特是“中国潮玩文化出海第一股”,海外渗透率不足5%,未来五年收入复合增速有望超30%,给予2025年40倍PE,目标价280港元;看空派则指出,公司当前动态PE约30倍,高于A股潮玩龙头奥飞娱乐(20倍)、名创优品(25倍),且海外市场竞争加剧(乐高、万代南梦宫加速布局),估值或面临回调压力。
“基金减持更像是一块‘试金石’,能检验市场对公司长期价值的真实看法。”广发证券策略分析师表示,“如果泡泡玛特能在减持潮中保持股价稳定,甚至吸引更多长期资金入场,那么其全球化故事的‘含金量’将得到进一步验证。”
事实上,这种“价值博弈”已在股价走势中初现端倪。5月7日减持消息公布后,泡泡玛特股价短暂下探至188港元,但随后迅速回升至192.5港元,显示多空双方激烈交锋。一位持有泡泡玛特股票的私募基金经理坦言:“我们更关注的是公司二季度海外新店开业数据和MEGA系列盲盒的预售情况,这些才是决定长期走势的关键。减持只是短期噪音,不会动摇我们的持仓信心。”
市场启示:减持潮中的“价值锚点”
从三天套现22亿港元的减持风暴,到股价“越跌越买”的市场表现,泡泡玛特正经历一场资本与基本面的深度碰撞。短期来看,基金到期减持的扰动难以避免,但长期逻辑依然清晰:全球化红利、IP矩阵的跨文化复制能力、以及行业龙头地位,共同构成了泡泡玛特的“价值锚点”。
正如一位投资者所言:“基金减持就像退潮,但泡泡玛特的全球化业绩增长是‘礁石’,潮水退去后,礁石会显露得更加清晰。”而在这场博弈中,市场或许正在等待一个关键信号——当减持潮逐渐平息,那些因短期扰动离场的资金,是否会以更高的价格重新买入?
无论答案如何,泡泡玛特的全球化故事已进入“深水区”。从东南亚的街头巷尾到欧洲的购物中心,从TikTok上的拆箱视频到Instagram的联名款热议,这家中国潮玩企业正用盲盒撬动全球年轻人的文化共鸣。而资本市场的喧嚣,终将让位于时间给出的答案。
本文源自金融界
来源:金融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