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场活动中,作为“导师”的陆凯文一家忙得不亦乐乎。陆凯文家庭是具有特殊文化传承意义的“藤编世家”。他们一家人将藤编文化与家庭美德精神完美结合,坚持用手中的藤条编织出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或居家用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老传青,以青传幼”,更传遍千家万户。
头条推荐
大沥“石门系”公办新校+1!九年一贯制、2400+学位→
5月2日,一场非遗藤编体验活动在南海藤编(大沥)传习所举行,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参与,共同感受藤编技艺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藤编体验活动在南海藤编(大沥)传习所举行。
在这场活动中,作为“导师”的陆凯文一家忙得不亦乐乎。陆凯文家庭是具有特殊文化传承意义的“藤编世家”。他们一家人将藤编文化与家庭美德精神完美结合,坚持用手中的藤条编织出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或居家用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老传青,以青传幼”,更传遍千家万户。
因为这种匠心和坚持,陆凯文一家入选2024年佛山十大最美家庭。
三代传承:藤编世家的用心坚守
陆凯文家庭的藤编故事,始于公公梁灿尧的童年。年幼时,他跟随母亲和外婆在藤编小作坊里穿梭,从编织藤席开始,与藤条结下不解之缘。1977年,初中毕业的梁灿尧加入南海藤厂的白沙加工厂,从打藤节、洗藤、漂染到钉藤架,一步步打磨技艺。
即便在1995年行业最艰难的时期,他卖掉房屋坚持创业,只为“藤编技艺不失传”。如今,梁灿尧已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海藤编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藤编技艺委员会主任、“藤王府”品牌创始人。
陆凯文嫁入梁家时,是一名普通的学校教师。看着公公和丈夫梁景瑜手中的藤条在指尖翻飞,她渐渐被这门古老技艺所吸引。从节假日到工厂“偷师”,到辞去教职全心投入,她将藤编从兴趣变为使命。
如今,她已是佛山市南海藤编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人、佛山市工艺美术师。她的代表作《励志之韵》斩获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国匠杯”银奖,其工作室更成为“巾帼巧手计划”基地,为宝妈提供灵活就业岗位。
而她女儿梁蕴柔的童年,也浸润在藤编的清香中。“女儿最好的胎教就是藤编”,陆凯文笑言。五岁起,梁蕴柔便开始系统性学习藤编,藤条在她手中化作灵动的小物件,作品多次登上佛山秋色巡游舞台。祖孙三代,用指尖的温度,让藤编技艺从历史长河中鲜活延续。
守正创新:古老技艺的新生密码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这是梁灿尧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传统技艺若固守旧制,终将被时代湮没。为此,他创立“藤王府”品牌,将藤编从实用家具转向艺术化精品。儿子梁景瑜接过接力棒,推动工艺与美术结合,让藤编作品成为兼具收藏与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陆凯文经常和丈夫、公公讨论藤编的发展与创新。她将创新融入细节,把某些工艺品巧妙结合木版年画元素,藤条的柔韧与年画的古朴刚柔并济,焕发新生机。在公益课堂上,她鼓励孩子们可以把现代图案编入藤艺,让古老技艺“潮”起来。就连女儿梁蕴柔的作品,也充满童趣,藤条在她手中成了童心的载体。
科技也为非遗插上翅膀。2023年,梁灿尧与陆凯文带着藤编亮相中国非遗数字展览。这次展览通过AR技术打造的3D展厅,让观众可沉浸式感受藤编与茶器、丝绸共舞的东方美学。
薪火相传:让藤香飘进千万家
传统技艺需要被看见,更需要被体验。陆凯文家庭用行动诠释这句话。公公梁灿尧自费创办藤编传习所和展览馆,惠及过万人,还免费开班授徒,开展了数十次藤编培训课程,培训学员超过500人次;陆凯文夫妇也多次走进校园、社区、企业,手把手教授藤编技艺。
这些年来,陆凯文家庭的身影活跃在佛山、广州多地。从佛山红沙产业社区的职工课堂,到广州华阳小学的趣味教学,一根根藤条在陌生人手中“开花结果”。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为宝妈群体开辟了一条就业路。通过“非遗+”平台,宝妈们既能照顾家庭,又能靠手艺增收,让每一件作品都造就她们的人生价值。
梁蕴柔是家中最小的“非遗代言人”。她在校园兴趣小组教同学编藤篮,稚气未脱却认真讲解:“藤条要这样绕,才能又紧又漂亮。”三代人用不同的方式,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心中。
在机器轰鸣的时代,陆凯文家庭不求速成,只愿岁月沉淀匠心;不慕喧嚣,独守技艺的宁静与优雅。这份“最美”,属于手艺,更属于心灵。
来源:大沥发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