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辉 |《图像考据通论》(签名本50套)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11:11 3

摘要:什么是图像考据?图像考据属于艺术史治学方法的范畴,应用于绘画史的个案研究,即在真伪鉴定基础上,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依靠相关文本、图例、实物等多重证据,找到图像生成的历史人文背景、社会发展状况,并根据证据力度和逻辑路线找出最大趋同性,去确定、推定作者的身份、生

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什么是图像考据?图像考据属于艺术史治学方法的范畴,应用于绘画史的个案研究,即在真伪鉴定基础上,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依靠相关文本、图例、实物等多重证据,找到图像生成的历史人文背景、社会发展状况,并根据证据力度和逻辑路线找出最大趋同性,去确定、推定作者的身份、生活环境、生平行状、人际交游、个性心理与思想形成、创作动机与目的、艺术状态与趋向、图像寓意、图源图系、图文遗缺,以及表现手法的特性、作品的思想内涵及其社会效果与艺术影响等信息,同时对考据结论进行系统验证。

本书是作者在故宫博物院工作三十五年的探索与收获,汲取了前辈诸家的学术精华与同行多学科的意见,经多位文物专家与高校师生的研讨,历时近五年形成此稿,以对应传统的文本考据。

全书借鉴传统文本考据的方法和西方图像学的理论,尝试总结出图像考据的基本基本规律,俾利在解决古画真伪问题的基础上,探寻出找图、读图、释图、用图的门径。首先以三章论述图像考据及与其相关的基本概念、和诸学科的关系等问题;其次根据不同的论证主题,分别论述考据图像的主题、内容与形式,作画时间,创作动机、多胞画与变体画;然后结合画科,分别论述考据山水画、花鸟走兽与鞍马画、人物画,人物画则集中于肖像和少数民族题材;各画科特别是人物画的许多子课题则按类型分解、阐述于各章节中;最后专章阐述如何验证考据的结论。

《图像考据通论》序

范景中

西方美术史有两大支柱:风格学和图像学。前者建基于瓦萨里的艺术发展理论,是对艺术品的形式分析,是历时性的;后者源于解经的传统,是对艺术品的内容解释,是共时性的;形式分析在沃尔夫林的笔下成熟,标志是1915年出版的《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图像学的重要成果由潘诺夫斯基贡献,出版于1939年的《图像学研究》是这一领域最耀眼的杰作。这两大支柱在西方是美术史教学的基础内容。

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1511—1574)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1864—1945)

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要远远早于西方,但它没有发展出这两个分析和解释艺术品的体系,它的主要研究大体在画史、画论和画鉴的名下。由于中国的绘画从宋代以来即由文人主导,这一点迥别于西方,所以著名的研究者本人也往往是著名的画家,像米芾那样的大艺术家,他本人的绘画水平到底如何,文献阙如,无法置喙,但他的书法造诣和书画收藏都让他的《画史》成为我们现代探索美术史的必读之物。至于董其昌就更不用提了,他既是画家、书法家、书画史研究者,也是收藏家。我们现在心中的中国绘画史面貌,说得过分些,基本上是他为我们勾勒的。

米芾(1051—1107)(清叶衍兰绘)

董其昌(1555—1636)(清叶衍兰绘)

中国的绘画史论,尤其画论和画鉴,由于大体是文人的业余之作,所以它们有个基本的特点,往往是孤立的、自发的偶见,够不上系统的、自觉的理论。虽然钱锺书告诫我们:“许多严密周全的思想和哲学系统经不起时间的推排销蚀,在整体上都垮塌了,但是它们的一些个别见解还为后世所采取而未失去时效……往往整个理论系统剩下来的有价值东西只是一些片段思想。脱离了系统而遗留的片段思想,和萌发而未构成系统的片段思想,两者同样是零碎的。眼里只有长篇大论,瞧不起片言只语,甚至陶醉于数量,重视废话一顿,轻视微言一克,那是浅薄庸俗的看法——假使不是懒惰粗浮的借口。”生活在中国的写作传统,尤其是迷恋于文言表达方式的人,都会对钱先生的议论拍手称快。坦白地说,我就对上面这些话点赞欢呼。

钱锺书(1910—1998)

但是,在大学里教书、做研究,会遇到一个躲不开的问题,所谓的University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一切哲学和历史学术的独特之处,是它们处理一个伟大的题材,不可能轻易划分为许多能够分别处理的独立部分,因为它们的兴趣主要在于探究人类心智在过去和现在的运作和表现;因此,这些学术必须始终把行动和目的的高度统一放在首位,以观点的完全性为目标,把一切特殊研究都归依于一般原理和标准。(C f. John Theodore Merz,A History of European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Volume 1, 1907, p. 203)哲学如此,美术史也如此。

余辉先生数十年来主要的工作是书画的鉴赏,他的抱负就是为其寻找一般的原理和标准。昔年,曾在各种场合闻其绪论,知道他一直想把古画鉴定推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起初,他利用服制、发式种种细节,集中讨论了一批重要的宋辽金元人马图与人物故事图,理清其归属、时代及传名作者诸问题。后来,又扩及《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名家杰作。往往在他人感到“题无剩意”、不免废然搁笔的情况下,能于习焉不察处抽绎线索,调动各种手段,互为补充,建立起有意义的情境。他征文考图,枝分流别,旁稽湮坠,搜猎残丛,虽以主题、时代、史实、地域、画家心理等诸端为主,却跨越学科,缀以纲领,以便校验。数十年来他精勤不懈地徘徊在图像与原典之间,为建立图像考据的学科,竭诚尽力。

《图像考据通论》就是这个背景下撰写的皇皇巨作。只要翻翻目录就能一眼看出,他的网络编织是多么参伍错综,又多么环环相连,大量的个别研究像磁石周围的铁屑一样,在一个更大的普遍原理的统摄下排成图案。余先生所说的“图像考据”,它的起点,我们不妨以潘诺夫斯基喜爱的一个事例来说明。

莱茵兰的一个小城有份1471年的合同,根据合同,当地的画师约翰内斯为教堂制作了一幅祭坛画,而圣雅各教堂的祭坛画正与此合同所言相符。这份合同,比起那些间接的材料如书信、传记或诗歌等,显然直截了当得多。但还是有问题需要处理,合同也许是原件、复制件或伪品,即使是原件,数据也可能出错。反过来,祭坛画也许是合同中的那件,也许是1535年它在偶像破坏运动中被毁后制作的一件替代品,出自安特卫普的画师,时间在1550年左右。这样一来,我们必须要对比相似年代和出处的其他文献来考证这一合同,对照1470年左右在莱茵兰制作的其他绘画来核实这幅祭坛画。现在的情况抽象来说,虽然一件作品非真即伪,理应绝对,可真伪观念流动变移;遂使它有时看似真品,有时却被另论;而品质之优劣,时代之今古,也都如玄剑入水,倏焉忽沉;我们刻舟以求的冲动,常常未必自觉,而真知在手,也未必自知。此时,会面对两个难题。

首先,如果不清楚要考证或核实什么,那就无从下手。所以必须挑选出某些东西,例如笔迹或合同中的术语,又或是祭坛画的形式或图像志特点。因为我们无法分析我们不清楚的东西,实际上,我们的考证是以破译和阐释为前提的

其次,我们考证所依据的材料并不比面对的疑难问题更具有确凿性。单独来看,任何其他有签名和注明日期的遗物,就像1471年从约翰内斯定制的祭坛画一样令人生疑,画作上的签名跟有关画作的文献一样不可靠。我们只有根据一整组或一整类的材料才能确定,祭坛画是否在风格和图像志上“可能”产生于1470年左右的莱茵兰。但是,这里有个前提,分类显然要预先具有不同类别所属的整体概念,即从诸多个案建立起来的普遍的历史观念。行笔至此,就来到了潘诺夫斯基的关于个体遗物和普遍观念之间张力的一段名言:

不管我们会如何看待上述问题,我们的研究起点似乎总是要预先假设终点,而本当用来解释遗物的文献又像遗物本身那样令人难以捉摸。极有可能的是,我们这一合同中的专门术语是一个只能用该祭坛画来解释的孤语;而艺术家有关自己作品的言论又总得根据作品本身来解释。我们显然面对着无望的恶性循环。实际上,这就是哲学家所称的“有机情境”(organic situation)。没有躯干的两条腿无法行走,有躯干而没有腿也无法行走,但人却能行走。个体的遗物和文献确实只有依据普遍的历史观念才能得以审查、解释和分类;与此同时,普遍的历史观念只能建立在个别的遗物与文献之上;正如理解自然现象与使用科学工具有赖于普通物理学理论,反过来普通物理学理论也有赖于理解自然现象与使用科学工具。然而这种情境绝不是一个永久的僵局。每一次对未知历史事实的发现,每一种对已知历史事实的新解释,都要么“符合”流行的普遍观念因此也就证实并充实它,要么就在流行的普遍观念中孕育着一种微妙,甚或根本的改变,因此也就使人进一步了解先前的全部所知。在两种情形中,“合理体系”都是作为一致却又灵活的有机体来运作的,它媲美于鲜活的动物而不是单个的四肢;人文学科中的遗物、文献与普遍历史观念之间的关系是如此,自然科学中的现象、工具与理论之间的关系显然也是如此。(邵宏译《视觉艺术中的意义》,商务印书馆,2021年,第15页)

邵宏译《视觉艺术中的意义》,商务印书馆,2021年

余辉先生收集、核实关于作品的材料、作者和收藏者的信息,在作品之间反复进行比较,翻阅相关的地域和年代的文献,调动久蓄于心的古代文化和典故知识,以确定作品的真伪和主题;除了作品的形式,他还区别画家个人的贡献与他人的贡献,并为各种母题(Motifs)梳理历史。如此等等。他的研究对象虽然与潘诺夫斯基不同,但性质类似,都工作于所谓的“有机情境”,如果把这种方式表达得更简洁也更易记,但也更含蓄一些,更有阐述的空间,那就成了奥登(W. H. Auden)的一首诗《新年书简,1940年》(The New Year Letter, 1940):

特定的事件有特定的细节,

即使只为特定艺术家所知。

事件发生就是唯一的事件,

占据着独一无二的时空。

事后进入新的天地,

唯一的事件就是唯一的类型。

尽管还是特定的事件,

变成代数公式到处通行。

世间万事的一个抽象模式,

产生于过去的实验之中。芸芸众生都是要自行决定,

它可以用于什么和怎样应用。

威斯坦·休·奥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

奥登诗中所谓的“公式”,原文formula,可与experience对举,指统摄性的理论,在本文就是风格学和图像学理论。但余先生的工作与潘诺夫斯基又有所不同,《图像考据通论》不但力图超越由一些共相组成的粗陋的体系,而且还打算完成经典的画史、画论和画鉴向现代学术的转型。因此让风格学和图像学二者相倚、汇为一体,成为作者追求的境界。然而顺着作者的引导拾级而下,我们看到的却是作者具体而实实在在的工夫,即历史研究的基本功——考证,那是向清儒辨章考镜之学的再三致意,和美术史研究的基础——鉴定,那是向启功、徐邦达等前辈的深情谢礼。余辉先生调动起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又把它们牢牢地安放在考证和鉴定的视野中,作者书名中的“图像考据”正是此意。

徐邦达(右)与启功(左)、王连起(中)

那么,何以又云“通论”?这让人想起了歌德有一次谈论莎士比亚:“没有比他更轻视物质的服装了;他真正认识人类的内在服装,在这个场合人人都是一样。人们说,他卓越地描写了罗马人;我觉得不是这样,那完全是有血有肉的英国人,但自然都是人,根本都是人,所以罗马的宽广长袍对他们也合身。”换言之,作者的书不仅仅针对他自己的分类和所述的事例,它还可以推而广之,适用于美术史更广阔的领域,甚至为美术史之外的领域增益方法和识见。实际上,阅读这部著作,给人最大的快乐就是循序优游,使人深入其中而不自觉,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读一部通论之作。因此,这部书也可以用作其他领域的教科书。戴东原在一封信中尝述自己读书的经历说:

仆自少时家贫,不获亲师,闻圣人之中有孔子者,定六经示后之人。求其一经,启而读之,茫茫然无觉。寻思之久,计于心曰: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求所谓字,考诸篆书,得许氏《说文解字》,三年知其节目,渐睹古圣人制作本始。又疑许氏于故训未能尽,从友人假《十三经注疏》读之,则知一字之义,当贯群经,本六书,然后为定。至若经之难明,尚有若干事:诵《尧典》数行,至“乃命羲和”,不知恒星七政所以运行,则掩卷不能卒业。诵《周南》、《召南》,自《关雎》而往,不知古音,徒强以协韵,则龃龉失读。诵古《礼经》,先《士冠礼》,不知古者宫室、衣服等制,则迷于其方,莫辨其用。不知古今地名沿革,则《禹贡》、《职方》失其处所。不知少广旁要,则《考工》之器不能因文而推其制。不知鸟、兽、虫、鱼、草、木之状类名号,则比兴之意乖。而字学、故训、音声未始相离,声与音又经纬纵衡宜辨。汉末孙叔然创立反语,厥后考经论韵悉用之。释氏之徒,从而习其法,因窃为己有,谓来自西域,儒者数典不能记忆也。中土测天用勾股,今西人易名三角、八线,其三角即勾股,八线即缀术,然而三角之法穷,必以勾股御之,用知勾股者,法之尽备,名之至当也。管、吕言五声十二律,宫位乎中,黄钟之宫,四寸五分,为起律之本,学者蔽于钟律失传之后,不追溯未失传之先,宜乎其说之多凿也。凡经之难明,右若干事,儒者不宜忽置不讲。仆欲究其本始,为之又十年,渐于经有所会通,然后知圣人之道,如悬绳树槷,毫厘不可有差。仆闻事于经学,盖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三者,仆诚不足与于其间,其私自持,暨为书之大概,端在乎是。(《戴东原集》卷九“与是仲明论学书”)

东原先生谈的是经,是义理,而未始不与考据连类,它涉及文字、音韵、训诂、牵及名物、典制、天文、地理、算学、音乐,等等,是一篇研治经学的简洁通论。引用这些文字是因为俄然有悟,如果读余辉先生的这部浩浩的通论之前,读一读东原先生的这通议论,一定会大有翼助。以上草草,不敢言序,一隅陋见,郢书燕说而已。

《图像考据通论》

上卷556页+下卷746页

大16 开本 两册精装+函套

总印1000套

定价980元、首发价735元(7.5折)

签名本50套

南宋陈居中(传)《文姬归汉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像考据通论》自序

余辉

探索考据图像的初衷来自我在1990年5月底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研究生毕业答辩会上,我的论文《金代人马画探考》以南宋宫廷画家陈居中(传)《文姬归汉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为例,根据画中女真人的衣冠服饰与史载无误,且马匹的鞍辔和其他出行装备等图像表现得历历在目,毫无概念化的因素,判定陈居中有可能在金国生活过,《文姬归汉图》轴是他的真迹。答辩组组长启功先生指授道:你可以大胆地说陈居中去过金国,文字材料就在元代陶宗仪的《辍耕录》里。我回去在该书卷十七查到了陈居中夜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东)普救寺的记载,当时去蒲州要穿过金国的腹地。我在钦佩老先生文献功底的同时,暗自思忖:原来图像也是可以考据的,而且还能考证出画家的经历,如果按照一定的方法找出图像与文本乃至出土文物等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岂不是可以解开许多古代图像里的密码吗?事实上,徐邦达、启功、傅熹年等前辈学术大师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成功的范例。

蒲州和蒲津渡的位置,引自《图像考据通论》

当年我分配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三十多年来,我有机会大量读图并查阅原始资料,一直潜心于用图像考据的方法解决系列性个案,特别是专注于早期绘画和含义复杂的图像。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同行和古画爱好者与我讨论读图、释图的问题,首先遇到的是主观上的障碍:有人认为从古画中获得审美感受就足够了,对其进行解读是多余的,理由是今人无法得知古人作画的动机和目的、图像的寓意和内涵;其次是客观存在的困难:读图、释图的难度要大于文本考据中的释文解意,后者有文法、词意和语境等许多限定,出现误读的概率要低得多,而图像考据的限定则少了许多,读画者容易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来解读图像,有时会出现一图多解的现象,难免产生歧义。

1990年8月,余辉赴故宫参加工作初期照片

20世纪90代中期余辉在故宫照片

2004年在巴黎,余辉向法国总统介绍文物展览《神圣的山峰》

图像考据是有规律可循的。文本有字,图像无字,但它们的本质还是相近的,这就可以借鉴文本考据的方法来考据图像。先贤们收集、整理、分类、鉴别、校雠、阐释和利用文本中的信息,可厘清文字里的史上真情。图像能告诉后人多少信息?在一定的证据条件下,在按照逻辑路线探索的前提下,是可以获知图像里所深藏的许多内涵。减少释图差异的有效办法就是扩大证据范围,尽可能多地寻找限定性条件,尤其是充分利用系列性的文本和图像材料,综合诸多证据形成相对集中的结论,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依照逻辑路线找出证据指向的最大趋同性,形成一定的判断,还必须由另一条证据链验证这个判断是否成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事象、物象发生时序,引自《图像考据通论》

图像考据是古画鉴定后的跟进性研究。古画鉴定不是研究的结束,而是研究的基础和起点,研究画家与作品有数个最基本的层面,这些是可以预设的通识性命题:其一是外围研究,如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背景、社会发展状况、艺术现状与趋向、画家的交游和生活环境等;其二是进入到对画家与作品的核心研究,画家的生平行状、思想形成、个性心理与行为方式、创作动机与目的、作品的思想内涵、隐性与显性内容、图像的寓意以及表现手法的特性,等等;其三是对作品完成后的研究,如作品的社会效果与艺术影响,画家对己作的认知及其作品的影响,作品的著录和鉴藏史等。此外,根据画家与作品的特性,结合多个相关学科进行具体剖析。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果采用预设命题的方法,应该和门诊医生一样,通过一系列的临床检查手段和观察措施,排除一些不可能出现的假设和问题,根据剩下的病理报告形成诊断意见。在一定的思维导向下寻找证据时,切不可忽视与假设相悖的证据,正是这些证据在默默地指向艺术史的真实。然而,一切对图像的考据,都是走在接近真实的路上,图像虽然可以被认知,但难以被穷尽,这是因为我们只能探索历史的部分真相,而不能复原一段完整的历史。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焚毁实验,引自《图像考据通论》

图像考据与文本考据并峙,有着系统的考据方法。其系统性在于图像的内容、形式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整体,在不同的维度中形成一定的秩序,同层级图像之间、层与层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整个体系中的个体图像能够显现出艺术史发展的某个侧面,甚至会影响到认识古代绘画深层次的结构问题,综合多种相关图像能够反映出艺术史某个阶段的基本状态。

图像考据可分为确定、推定两级考论。两级考论的可信度也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一是根据直接和间接证据,找到了事实并确定了结论,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其二是根据确定性结论,推定出与之相关并符合逻辑的某个事实,可基本排除其他可能性。需要强调的是:推定不同于猜测,猜测是根据个人的感觉经验做出的想象,不属于图像考据的范畴。考据图像的目标是追求确定性结论、求取逻辑性推论、力戒主观性议论。

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

图像考据也是一门开放性的学问。其学问是在开放中形成的,它的开放性在于吸纳各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有效的研究方法。自二十世纪以来,东西方史学发展的最大趋向就是新史学的治史思想和研究方法日益成熟并形成新的学术体系,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影响和引领了我国历史学的各个分支。图像考据的研究方法除了借鉴古代特别是清代乾嘉学派文本考据学的方法之外,还要汲取国外在艺术史研究方面适合应用于研究中国艺术史的理论和经验。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学家如沃尔夫林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融为一体;潘诺夫斯基将视觉符号作为文化的象征;(贡布里希将艺术史与哲学、心理学打通,科学地阐释了图像如何模仿自然、延续传统、汲取抽象绘画中的艺术哲学和心理等问题。)二十世纪美国西部学派的代表高居翰将西方艺术史家研究欧洲绘画的方法特别是以社会学分析的方法运用到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研究,推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艺术的认知;美国普林斯顿学派的代表、华裔学者方闻的风格和形式分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断代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方闻 (Wen C. Fong, 1930—2018)

此书系笔者长期在故宫博物院和短期在大英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德国柏林国家博物总馆东亚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工作和实践的积累,以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等高校美术史开课教学之余的思考。此外,借在海内外许多高校、博物馆的学术讲座或大会发言之机,收集了参与者的许多提问和建议,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图像考据十分粗浅的理论思考和有限的实践总结,就其学理、方法、程序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具体案例起自笔者在《美术》杂志1989年第12期发表的《胡瓌〈卓歇图〉卷考略》,截至《美术大观》2023年第5期刊发的《明代商喜〈明宣宗行乐图〉横轴伤况之秘》,主要涉及笔者考据的300多幅古画里的上千个图像,同时引用了王逊、启功、徐邦达、傅熹年、薄松年、聂崇正、尹吉男、彭慧萍、黄小峰、邵彦等学者的典型案例,以补个案类型之不足。最后按照图像考据的方法类别和案例类型,将它们相对集中在有关章节里,以便于找出考据图像的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七人合影

2006年在大英博物馆,余辉与大麦尕瑞葛馆长研究新发现的元人册页

本书共计十二章。前三章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图像考据的基本概念、形成与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第四至十一章是按照图像考据的核心课题和画科、题材等进行分类探索,诸章的前几节均提出相关的概念并总结考据的方法,后几节则是在此基础上分类剖析典型案例。第十二章提出验证各类考据结论的路线和方法。全书力求形成一个体系相对完整的考据方法。

本书试图针对高等院校艺术史和博物馆书画专业的教学需要,面向通读过中国美术史的学生,同时满足文博专业人员对古代书画作进一步探索提供参考,也许能帮助掌握书画鉴定知识的爱好者达到深入探考的目的,也希望有益于帮助艺术家了解古代画家的创作过程和心路历程。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

在高科技引领下的信息时代,年轻一代的学子在短期内以数字检索的方式网罗到世界范围内的古今多数相关图像与文本材料,而不像早期的研究者那样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去积累这些。特别是自2005年起,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曦先生组织全国绘画史学的力量历时近二十年在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60卷226册,收录海内外260余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0余件。“大系”的出版给学界提供了空前的研究机遇,如何科学地读出“大系”里古画所深含的“基因密码”,是从事古代艺术史研究者的责任与担当。因此,如何读图的问题越来越鲜明地摆在了艺术史界的年轻学子面前,如何寻找相对科学的读图方法和符合逻辑的考据路线,正是本书试图系统探索和分类总结的。

作斯序时,正应邀在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驻访一学期,不禁想起这里的贤哲梁启超的一句至理名言:

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

2019年11月,作者新稿起笔时照片

2025年3月,作者著作出版时照片

《图像考据通论》

签名本

为飨读者,特请作者余辉老师毛笔手签,数量有限,按需选购。

作者简介

余辉,男,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1959年生于北京,1983年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学士学位,1990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学位,同年赴故宫博物院从事书画陈列与研究工作。历任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主任,故宫博物院科研处处长兼研究室、出版部主任,第十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09年获首届“中国美术理论奖”。 承担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美术史学的自主体系研究”(23ZD11)子课题“考据与鉴定:视觉资源与中国美术史学的方法论体系建构”。

主要研究领域为书画鉴定与研究,致力于借鉴多学科的成果建立一套鉴定古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并使之理论化,用逻辑推理解析古画中的图像,探知画史真相。

著有《翰墨辨疑:唐宋元书画家丛考》《千里江山越千年:中国山水画艺术与〈千里江山图〉》《新读〈清明上河图〉》《了不起的中国画:清宫旧藏追踪录》《百问千里: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问答录》《〈清明上河图〉面面观》《画里江山犹胜:百年艺术家族之赵宋家族》《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故宫藏画的故事》《秀骨清像: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画马两千年》《画史解疑》等。

目录

自序

凡例

第一章 图像考据导论

第一节 图像考据的概念

第二节 图像考据源流

第三节 图像考据的学术基础

第四节 考据图像的基本规律

小结

第二章 图像考据与诸学科的关系

第一节 图像考据与人文社会科学

第二节 图像考据与自然科学

小结

第三章 图像考据与证据学

第一节 证据的性质与种类

第二节 文本证据

第三节 图像证据

第四节 物证

第五节 开拓新的证据源

小结

第四章 考据图像的主题、内容与形式

第一节 考据图像主题、内容与形式的方法

第二节 考据显性内容

第三节 考据隐性内容

第四节 考据细节内容

第五节 考据情爱图像

小结

第五章 考据作画时间

第一节 探索作画时间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第二节 特定历史事件的类型与作画时间

第三节 衣冠服饰与作画时间

第四节 家具器用和建筑与作画时间

第五节 考据画中的时间

小结

第六章 考据创作动机

第一节 创作动机的产生

第二节 考据创作动机的方法

第三节 政治与思想动机

第四节 传授知识的动机

第五节 艺术动机

小结

第七章 考据山水画和配景图像

第一节 考据实景山水

第二节 考据地域山水

第三节 想象山水

第四节 考据配景图像

第五节 考据点景人物

小结

第八章 考据肖像画

第一节 考据肖像画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考据偶像性肖像画

第三节 考据纪念性肖像画

第四节 考据纪实性肖像画

第五节 考据肖像画的时代和内涵

小结

第九章 考据少数民族图像

第一节 应用民族学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 北方少数民族的形态差异

第三节 考据民族图像的门径

第四节 单一民族的番骑图像

第五节 多民族的番骑图像

小结

第十章 考据花鸟走兽画与鞍马画

第一节 动植物图像中的人文因素

第二节 动植物图像与自然科学

第三节 考据动植物图像

第四节 考据鞍马图像

小结

第十一章 考据多胞画和变体画

第一节 出现多胞、变体画的原因和考据法

第二节 考据多胞画

第三节 考据变体画图像

小结

第十二章 图像考据的验证系统

第一节 从文本得到验证

第二节 以科学知识和检测材料验证结论

第三节 验证痕迹

第四节 验证笔迹、指纹和印刷网纹

第五节 防止误用验证

小结

参考书目

后记

图版目录

概述

插图

图示

插图索引

书影

内页

《图像考据通论》

图文综合来源出版社,文中部分配图为编者所加,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

文章投稿,请联系:xshufa

来源:书艺公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