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块的玉米,3块的蛋挞,合在一起居然48,我不是上海人,你却拿我当沪爷投喂,我不是日本人,你却拿我当小日子消费,新一代的甜品刺客,逼得我只想当个看客然而顾客喊贵,甜品店无畏,只有农民被无情针对,明明天道酬勤,为什么最先富起来的不是农民?前几天火爆全网的48元玉
1块的玉米,3块的蛋挞,合在一起居然48,我不是上海人,你却拿我当沪爷投喂,我不是日本人,你却拿我当小日子消费,新一代的甜品刺客,逼得我只想当个看客
然而顾客喊贵,甜品店无畏,只有农民被无情针对,明明天道酬勤,为什么最先富起来的不是农民?前几天火爆全网的48元玉米蛋挞,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当下社会的价值裂痕
起初是韩国玉米蛋挞爆火,咱国内也开始跟风,不仅在长相口味上进行复刻,连价格都照抄不误,20不到,30出头,40还挂个零
网友评论道:
比屎甜,没屎黏,屎不要钱,它要钱
50块我能在华莱士吃成巨人观
现在20斤苞米,都换不来一个蛋挞
有人说房租贵、人工贵,卖你48不算贵,要是大家觉得贵,怎么有人在排队?要知道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成本全靠你我消费,虽然他是明码标价,但不等于胡乱要价,像这样的畸形定价,到底谁在大赚差价?
退一万步来讲,如果说玉米蛋挞价格高,是包含了房租水电人工费,那么原材料玉米就应该便宜吗?
从播种收获的百十天,到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额外的化肥农药和浇灌,收购价居然还不到1块钱(1斤),到底是谷贱伤农,粮食不值钱,还是消费升级,48根本不算钱?现在一瓶水都能卖到2块,同样体积的小麦只值1块2
有网友反驳道:没必要去渲染苦难,现在的农民没苦硬吃,明明可以机械化种植,你非得顶着太阳下地,这不是自己找罪受?
如果这么说的话,可以看看下面这几张图,请问机器怎么收割,擎天柱看了都喊费劲,大黄蜂来了都说坎坷
梯田作业,逼的大型机械无路可走,小型机械也只能苟,更别说为了千把块的收成,请机器到田里收割,回头一年下来活没少干,卖粮食赚的钱,只能买西北风来喝,当农民以9毛一斤的价格,贱卖种了几个月的玉米时,根本没想到它最后会变成,自己吃不起的样子,估计等一斤大米涨到100,就没有那么多人啰啰嗦嗦
其实蛋挞引发的争议,不过是低价原料高价卖这种怪象的冰山一角:
3块5每公斤的鲜牛奶,加点蜂蜜奇亚籽,一杯就敢38
1块钱一斤的韭菜,到了烧烤店,几根就是2块8
30元一斤的牛肉,到了火锅店,几卷干到48
同样的产品换个马甲,就成了人人爱的轻奢,这真的是,当年你对我爱答不理,如今我让你高攀不起
有个词叫作:价值抽水机,主打一个原料贱、终端贵,上游生产者被困在越产越穷的陷阱,中游的生产商制造消费缺口,下游顾客顶着欲望来买单
而大家对48元玉米蛋挞的抵触,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不是说值还是不值,好吃还是不好吃,而是对价值分配不公产生的情绪投射
当农民还在地头田间,为0.1元的收购价讨价还价时,消费者正在甜品店为48的网红滤镜买单,两相对比之下,大家最直观的不是价格落差,而是整个社会如何定义劳动价值,如何分配发展成果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粮食不是资本游戏的筹码,而是维系生命的根基,当玉米从喂饱肚子的主食,变成了拍照发群的道具,当农民数月的汗水,被换算成网红店的装修费,这种对食物本质的背叛,引起人们本能的反感,只有商品承载的社会价值,超过使用价值时,人们才想为“道德溢价”消费
没人愿意,人在外地被当沪爷投喂,人在中国被当日本人消费,甜品店享受产品的红利时,需要意识到自己能成功,离不开土地和农民的托举,当我们在为甜品店的创新买单时,不应该忘记那些田间地头的耕耘者
正所谓
田间玉米一块钱,网红甜点价翻番
奶油裹住千般税,苦了耕农笑了盘
来源:小马哥知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