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30日,记者走进土右旗将军尧镇田家圪旦村,一眼望不到边的高标准农田里,三台农业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正在铺设玉米种植所需地膜,现场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4月30日,记者走进土右旗将军尧镇田家圪旦村,一眼望不到边的高标准农田里,三台农业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正在铺设玉米种植所需地膜,现场一派繁忙的春耕景象。
紧临黄河的将军尧镇,曾因河水灌溉,盐碱肆虐,导致很多耕地成了荒芜沉寂的盐碱滩。近年来,田家圪旦村种植大户贾大军勇做“拓荒者”,凭借土地流转整合资源,引入先进科技赋能,成功将这片贫瘠的盐碱地变为“希望田”,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农业机械正在铺设玉米种植所需地膜。(来源:包头市土右旗融媒体中心)
贾大军投身盐碱地改造并非一时冲动。早年,他亲眼看见当地盐碱地的荒芜与农民的无奈,深知传统种植模式在盐碱环境下难以突破。怀揣着改变现状的壮志豪情,去年他毅然流转了5000多亩盐碱地。面对盐碱地土壤板结、肥力匮乏等难题,他引入水肥一体机等现代化设备,实施精准滴灌水肥,如同为土地“舒筋活络”,逐步改善土壤结构。经过实践探索,他尝到了科技改良盐碱地的甜头,这也让他信心倍增。今年,他将改造规模进一步扩大至1.2万亩,其中6000亩用于种植玉米,其余土地规划种植葵花。
谈及增产“秘诀”,贾大军兴奋地亮出他的“秘密武器”。“把种子种在地垄上,利用滴灌把盐碱引到沟里,这就如同给土地进行‘排毒’。” 贾大军指着试验田解释道,“盐碱浓度降低后,农作物就能茁壮成长,就像人摆脱病痛,活力满满。”
“去年起垄覆膜种植的效果良好,产量显著提升,尤其是在盐碱地上表现出强大的抗盐碱性,农作物根系发达。因此,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新增6000多亩,总面积达1万亩左右,其中6000多亩种植玉米高密品种。预计今年玉米每亩单产达到2000斤干粮,葵花产量达到350-400斤,远超往年。”贾大军说。
据贾大军介绍,今年全部采用水肥一体、引黄滴灌精细化种植模式。截至目前,已完成300多亩玉米播种。
贾大军的成功探索,不仅让个人实现了农业种植的突破,更引发了周边村镇的积极响应,纷纷加入这场盐碱地改造的“绿色革命”。
将军尧镇田家圪旦村村民樊长命感慨道:“区别太大了!现在运用的都是高科技,滴灌不仅对土壤有益,产量也高。以前自己种,这块地减产、那块地不出苗,效果很不好。现在滴灌比大水漫灌强太多了。我打算明年把剩余土地全部流转出去,还能在这里打工挣钱。土地流转每亩600块钱,挺合算的,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机械作业省时又省力。(来源:包头市土右旗融媒体中心)
往年需外出打工的温布壕村村民贾润喜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以前一直是大水漫灌、黄河水浇地,导致土地盐碱化严重,收入微薄。刨去各项成本,一年下来没剩多少,有时候遇上不好的年景还得赔本。今年把土地流转出去,光流转收入每亩就有600元。现在正值春耕,我们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而且还能学到新型的科技种植技术。去年我还去河南打工,今年就不用出远门了,在家门口就有干活的地方了。”贾润喜说。
作为土右旗最大的农牧业乡镇,将军尧镇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创新构建“政府 + 企业 + 科研”改良模式,积极探索现代化农业发展路径,吸引了众多现代农业企业和专业人才投身盐碱地改良工作。
“下一步,将军尧镇计划对东哈家素、王西尧、杜家尧、石尧等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和引黄滴灌技术改造2.4万亩盐碱地,提高土地质量,持续助力乡村振兴。未来,将军尧镇会不断加强与内蒙农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实现科技赋能,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改善盐碱地种植条件。”对于未来的规划和发展,将军尧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宋龙龙信心满满。
如今,三台机械火力全开,每日可高效完成200亩的种植任务,预计5月20日左右便能完成玉米播种工作。
贾大军(左)与村民合力往机械上安装地膜。(来源:包头市土右旗融媒体中心)
对于后续的葵花种植,贾大军也早有规划。
“计划于6月5日准时开播,开花季节错开夏季的高温,以此保障葵花的饱满度与授粉质量。此外,为实现土地灌溉的精细化管理,今年共投入8台大型机具,并新增2台小型机具,专门用于零散地块流动性的滴灌作业,确保每一寸盐碱改良土地都能得到精准‘照料’。”贾大军介绍道。
如今,在贾大军等“拓荒者”的不懈努力和政府、科研力量的协同推动下,将军尧镇的盐碱地正逐渐摆脱“枷锁”,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步迈进。曾经荒芜的盐碱滩,正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一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本文来自【土默特右旗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