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独角兽企业具有高成长性,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在引领科技创新,特别是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座谈会上追问“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折射出总
独角兽企业具有高成长性,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在引领科技创新,特别是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2024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座谈会上追问“我们的独角兽企业新增数下降的主因是什么?”折射出总书记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战略考量,探究的是企业在创新政策、技术、资金层面存在的深层问题。目前,重庆市独角兽企业7家,2023年新晋2家,首次超过成都,位列全国城市第12位、西部城市第1位,在全国有独角兽企业的56个城市中排第12位、仅占总数的1.8%,远不及北京(75家)、上海(65家)、深圳(36)、广州(25家)、杭州(16)等发达城市。近年来,重庆市加快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但也面临新兴产业规模小、关键技术少、创业融资难、高端人才缺、培育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一、重庆市培育独角兽企业的基础较好
重庆市积极构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入实施“智融惠畅”工程,加快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一)拥有丰富的科创资源
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8位、西部第一,国家级基地平台达到112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位列全国第四。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构建形成,科技型企业达到6.9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超880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超7400家,专精特新企业5035家。
(二)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加快建设,“重庆造”汽车畅销海内外,汽车产量居全国前三。国家级先进电子信息制造集群加速发展,“芯屏端核网”补链成群,笔记本电脑产量连续11年全球第一。先进材料产业集群较快增长,建成全球最大己二酸生产基地、单体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卫星互联网等未来产业加速集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形成“满天繁星”发展态势。
(三)拥有富集的金融资源
集成打造金融服务平台,提供特色金融服务产品1300余个,加快建设西部金融中心。金融机构牌照实现全覆盖,拥有“银证保”金融机构470余家,地方金融组织近600家,外资银行分行数量并列中西部第一。股权投资基金不断发展,组建2000亿元规模的产业投资母基金,股权投资类企业达863家,建立了覆盖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基金矩阵。
二、培育独角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重庆市汽车、电子等传统产业优势相对明显,但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偏小,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与强度也相应落后于江苏、浙江等东部省份,新兴产业尤其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智能机器人、高性能芯片、商业航天等前沿赛道缺乏有足够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在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等优势赛道缺少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未来产业的布局、引导与投入仍需加强。作为后备力量的147家瞪羚企业中,“新星”产业领域企业仅10家,且仅分布在医疗器械、现代中药2个高成长性产业。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以及最新发布的面向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等产品加征关税的系列措施,叠加欧盟、印度的《净零工业法案》《关键材料法案》、ALMM清单等相关限制,重庆市这些领域和赛道尤其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新兴产业企业出海面临诸多阻力。
(二)关键技术领域存在短板。重庆市高校科研院源头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薄弱,产业中高端创新供给能力不足。以发明专利为例,2023年重庆市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43万件,而北京市、上海市分别为12万件、5.1万件,深圳市为7.47万件。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家高新区等产业创新平台作用有限,创新型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方面短板明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成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组建创新联合体,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但在科技成果育成孵化方面成效还未显现。“实体清单”“禁运令”等导致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独角兽企业面临供应链断裂、关键技术发展受阻等问题。
(三)创新创业融资难度增大。独角兽、潜在独角等新经济企业的培育需要大量、活跃的社会资本支持。重庆市资本生态效应有待增强,创业投资发展并不充分,“缺少投资机构、缺少优势标的”两缺瓶颈较为突出,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往往更看重风险低、投资大的产业项目,尤其缺少风险投资、耐心资本。全市仅有种子引导基金、天使引导基金、明月湖种子基金3只专注早期的引导基金,存续规模只有15亿元,相比成都、武汉和西安100亿级存续规模差距甚远。私募股权基金新增规模逐年降低,由2021年的146.6亿元降低至2024年的17.83亿元,降幅近90%。本地资本“补位”不足,全市仅有9家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获得本地机构投资,仅占总数的1/3,多数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未获本地资本投资。在重庆市注册的云从科技,早期从重庆市获取5000万元天使投资,但由于重庆市投资基金后续跟投不力,导致其2017年获得的25亿元融资,80%来自广州市政府,造成该公司的后续项目悉数落户广州,并在广州实现科创板上市。
(四)高端人才支撑不够
当前多学科交叉、产业跨界背景下,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部分前沿赛道,企业自主培养周期较长,高校学科设置未能紧跟技术应用迭代,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偏差。海外人才引进存在监管压力,美国《出口管制条例》《芯片与科学法案》以及限制发展中国家部分高校人员进入美国开展研究的10043号总统令等系列举措,限制美国人对涉及中国的半导体制造以及集成电路开发等相关行业提供支持服务。受此影响,集成电路、创新药等部分领域独角兽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受限问题凸显。
(五)企业梯度培育措施不完善。独角兽企业是在新业态领域出现的新物种,与传统企业的成长机制、制度规则差异巨大。独角兽企业的孕育成长需要有力的引导,需要通过发现挖掘、场景创造、以及制度规则改革来培育独角兽企业、营造独角兽企业成长的环境氛围。重庆市在全市层面仍缺乏全领域的独角兽培育引导政策,高成长企业培育梯度还未形成。2023年,重庆市印发了《重庆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工作方案(2023—2027年)》(渝经信规范〔2023〕13号)正式发布,标志着重庆市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认定工作全面推开,但各区县以及国家高新区在独角兽企业的培育政策上较为滞后,除市里政策外,全市各区县总体处于无政策状态。同时,缺乏专业性的企业培育服务机制,目前湖北省武汉“光谷瞪羚塬”、安徽省合肥“爆品、深科技”企业等地在独角兽企业培育服务方面已成为全国性品牌。
三、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有关建议
当前,重庆市高成长性企业正处于加速爆发期,亟需打造更优的发展环境,以保持高成长性企业数量高速增长,同时促进高成长性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提升重庆在全国高成长性企业发展版图中的位势。
(一)尽快出台《潜在瞪羚-瞪羚-潜在独角兽-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行动方案》
围绕独角兽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链条,建立全生命周期梯度培育体系,对不同阶段的高成长企业,重点在新产品应用示范、金融资本对接、高端人才引进、关键技术突破、全球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支持。尽快明确由市级产业主管部门牵头、部门协同、市区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全市新经济企业的“挖掘-遴选-跟踪-服务”工作。以两江新区为引领,启动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印发实施《重庆市两江新区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出台独角兽企业支持政策,加快提升区内独角兽企业培育服务水平,建设“明月湖独角兽岛”品牌。同时,鼓励西部(重庆)科学城等区域加快启动独角兽专项培育工作,积极出台大力度、个性化专项培育政策。建立完善“高成长企业培育库”,构建资本对接、场景打磨、定制化管理咨询等“一站式”企业服务矩阵。
(二)加快谋划发布“数字重庆场景机会清单”
场景是新产业新技术的最佳应用实战场,是批量培育独角兽企业的发生器和试验器。联合专业机构,根据独角兽企业成长发展需求,围绕数字重庆“1361”整体架构,聚焦数字党建、数字政务、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和数字生态6条主赛道,征集、梳理、发布重庆市在新基建和重大城市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全新场景技术需求,打造若干标志性城市级应用场景。开展场景供需对接,通过开放场景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示范推广应用,推动企业以场景落地的方式实现产品迭代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加大对独角兽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的首发首试首用,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及研发技术服务的推广和试用,优先列入政府招标采购和重点项目招标采购目录。聚焦高成长性企业市场拓展需求,借助“渝企零距离”“四链融合”等平台及机制,征集全市高成长性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通过路演直播、视频宣传等形式,助力企业市场推广,推动有潜力的企业加快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三)支持以高成长性企业为主体组建创新联合体
联合高校院所及行业专家,每年定期开展高成长性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征求工作,建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库”,共同开展前沿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畅通技术供需对接渠道,精准对接技术需求,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更多科技成果在独角兽企业转化和产业化。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低空经济、新能源等领域,支持有条件的独角兽企业参与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等重大创新平台,支持独角兽企业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在国家科技人才计划中加强对独角兽企业的支持,推动高水平国际化的创新人才向独角兽企业集聚。发挥源头创新对独角兽企业的孵化作用,探索“政府+高校+独角兽”培育模式。支持独角兽企业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他友好国家开展海外市场拓展和先进技术资源对接。引导和支持独角兽企业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提升增强供应商类型、地区分布多样性,形成芯片、软件等核心领域国产替代方案。
(四)发挥高成长性企业“基金丛林”以投带引作用
充分发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早期介入。引导“国家产融合作平台国家高新区支持专区”加强对独角兽融资促进的支持,举办独角兽企业投融资路演专场活动。优化重庆产业投资母基金的考核周期、评价体系,探索解决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与科技型企业高风险高收益的错配。采取一系列措施壮大“耐心资本”,打造支持创业的“基金丛林”,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关注科技企业,投早、投小、投长期,加大对硬科技创业的支持力度。依托智博会等大型展会,以及“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路演等活动,开展“渝见独角兽”系列专场活动。定期“一企一策一专班”精准服务高成长性企业上市融资,“一站式”解决企业上市困难。定期组建高成长性企业上市专家公益团,深入产业园区、重点企业提供免费咨询及上市辅导培训服务。畅通独角兽企业上市渠道,借鉴港交所、纳斯达克等对于科创企业前期科技投入高、盈利少的评价机制,支持一批发展潜力大的独角兽企业上市融资。
(五)推动本土大企业带动催生孵化独角兽企业
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重点领域,鼓励在渝中央单位、市属国企、行业领军企业加强与高成长性企业的供需对接,协助引进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助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加快嵌入,实现补链强链优链。发挥龙头企业以商招商作用,争取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总部落户重庆。支持长安、赛力斯等行业龙头、平台型企业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战略合作、业务分拆、跨界创新、要素重组等投资、孵化一批像阿维塔科技、深蓝汽车一样的独角兽企业。支持重庆国有大企业引入数字化工具,结合自身优势产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不断衍生新产品新业务,催生孵化独角兽企业。搭建重庆市与全国独角兽企业常态交流互动平台,积极赴长三角、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开展异地招商活动,定期组织全国独角兽企业重庆行活动,将重庆打造成为创业者和独角兽企业布局西部的首选之地。以服务企业、发展产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发展,加快打造适合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茁壮成长的“热带雨林”,吸引更多独角兽企业在渝设立区域总部或投资落地。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融资服务处处长 王逸飞
来源:新重庆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