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E轮独角兽Forward宣布倒闭

360影视 2024-11-20 15:17 4

摘要:近日,创投圈昔日明星AI医疗独角兽Forward Health(简称Forward)突然宣布停止运营,关闭所有诊所并取消所有预约。公司在官网发布声明,表示其移动应用程序也将立即停止服务。

唏嘘一幕。

近日,创投圈昔日明星AI医疗独角兽Forward Health(简称Forward)突然宣布停止运营,关闭所有诊所并取消所有预约。公司在官网发布声明,表示其移动应用程序也将立即停止服务。

成立于2016年,Forward所处的正是被英伟达视为“下一个黄金赛道”AI医疗。曾经,这家创业公司雄心勃勃,建立起一个AI医疗系统,期望取代传统的医生办公室和诊断流程。巅峰时期,Forward收获软银等一众风投机构的支持,估值达10亿美元,但如今烟消云散。

“未来三年,高估值、高亏损项目将进入长冬期。”正巧此时,昔日估值500亿的柔宇科技传来了破产的消息。2024年进入尾声,融不到下一轮的阴霾笼罩在大多数独角兽头顶。

融到E轮,软银押注

还是破产了

从故事的开头讲起。

Forward的创始人Adrian Aoun,曾在2008年成立自然语言处理公司Wavii,使用AI技术总结并推送用户关注的Web内容,广受好评。2013年,这个初代AI模型被谷歌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拿下,Adrian Aoun随之加入谷歌,帮助其创建AI部门,被视为谷歌AI创始人之一。

成立Forward则是源自一次偶然。彼时,Aoun为了照顾他患有心脏病的兄弟,一次次频繁地往返医院,预约门诊、处理账单、检查药物。在这个过程中,他第一次感受到传统的医疗保健系统是如此效率低下。

“为什么每个医疗软件都像是精心设计的惩罚?为什么每个设备都像是1970 年代的?”自此,Aoun开始思考理想的医疗保健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子,并决心为提高医疗效率和便利性做件大事。

2016年,他离开谷歌,找来硅谷最聪明的一群人包括谷歌研究员 Erik Frey、Uber 工程师 Ilya Abyzov 和 Robert Sebastian 等,一同创立Forward,并担任公司首席执行官。

起初,Forward的业务模式很简单:用户支付每月149美元的订阅费用,使用Forward嵌入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医疗系统,如人体扫描仪、智能传感器和疾病诊断算法等,从而获得医疗咨询诊断等服务。成立后,Forward总共在19个地点建立了技术支持的初级保健诊所,拥有 100 多名初级保健临床医生。

精英创始人加上AI医疗这一极富想象力的赛道,Forward一路融资颇为顺利。成立之初,公司便拿到由Google 董事长 Eric Schmidt、Benioff、Oscar 创始人 Joshua Kushner 和 Uber 联合创始人 Garrett Camp 在内的众多投资者筹集的 3000 万美元。到2019年,公司估值已经到达 4.53 亿美元。

2021年的D轮融资则将Forward送上巅峰一支由Founders Fund、Khosla Ventures 、软银Vision Fund 2等知名投资机构,以及Salesforce 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和音乐家 The Weeknd等个人投资者组成的股东团队,为Forward带来2.25亿美元,将公司估值一举推至10亿美元。

“随着传统医疗保健系统承受压力,人们不愿访问拥挤的设施,现在是从头开始重新考虑医疗保健的需求的最佳时机。”对于这笔投资,彼时的软银表示期待。

直到去年,Forward还再次宣布,成功筹集了由软银、Khosla Ventures、Founders Fund等股东提供的1亿美元的E轮融资,用于推广刚刚推出的产品CarePod。此时,公司前后融资已共计超过6.57亿美元,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信心。

“就像 Apple 引领移动计算革命一样,我们希望引领一场医疗保健计算革命。”Adrian Aoun说。

然而短短一年过去,再次打开Forward官网,跳出的却是一张停止运营通知

根据公告,公司将关闭诊所,取消患者的预约就诊,并关闭其移动应用程序,但用户可以在12月13日前通过电子邮件联系医护人员。与此同时,Forward近200名员工都将面临失业,那个颠覆行业的计划,几乎沦为一场空。

为何陨落?

Forward的倒塌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兆。

早在宣布E轮融资时,Forward便表示公司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市场条件”,已在2022年裁员5%。据了解,除了Forward 诊所需要在纽约和旧金山等城市租用昂贵的房地产,支撑AI技术的成本则更加高昂。为此,公司一直在削减诊所成本,不仅开始拒绝支付任何无法在内部进行的实验室测试的费用,甚至在去年停止向 23andMe 支付基因检测费用,这是公司过去引以为傲的服务之一。

同时, Forward 在过去一年中没有开设任何新诊所,并接连关闭两家诊所。几位前员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Forward 领导层告诉他们,他们仍将至少部分关闭诊所,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 Forward 可以专注于公司即将推出的核心产品独立医疗站CarePod。

简单来说,这是一款自助医疗服务终端,外形看起来只是像一个方形盒子,但内置了Foreard专门定制的大语言模型及多种技术。当用户进入其中,就可以根据提示进行心脏、血液、皮肤、血压、情绪等方面的检查,并在其专属APP中查询诊断结果,获得医生开出的处方。

这样的背景下,使CarePod更像是公司的一次赌注。2023年第一款CarePod推出后,Forward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他们将CarePods 部署在多个城市的商场、健身房和办公室中,告诉人们:你不再需要走进医院,只需要每月花费99美元,就可以走进楼下的CarePod,接受最快最好、毫无痛苦的初级临床检查。

然而,押注了全部E轮融资的CarePods非但没能大面积推广,反而成为压倒公司的一根稻草。一方面,Forward过于将医疗技术化而忽略护理关怀,引来不少业内人士质疑。同时,尽管每个CarePods的成本超过百万美元,但仍常常发生自助抽血失败,或将患者被困在治疗舱中等技术问题,并不像 Forward 希望的那样引起患者的兴趣。

就这样,烧光E轮融资的CarePods堪称公司倒塌的缩影。

尽管Forward并未公开倒闭的原因,但答案已经呼之欲出“如果该公司一年前筹集了 1 亿美元,而十二个月后却关闭了,那么要么它已经预见到了危险并正在返还资本,要么它因为无法吸引后续资本而耗尽了资金。”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倒闭消息传出后,Forward的前员工也表示,Forward 正在烧光现金,并通过裁员和取消诊所服务来削减成本。

更残酷的是,成立八年以来,Forward产生的收入不到 1 亿美元,造血能力严重不足,早已难以吸引足够的用户来支付高昂的运营成本,也无法再得到投资方信任。据了解,公司后期融资颇为艰难,许多投资人倾向于进行后期投资,而另一些多面手投资方则已经考虑退出医疗保健交易。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其前员工所说,Forward曾获得另一家公司的并购邀请,但Aoun最终选择了回避。最终,这家大胆的AI医疗创业公司走向倒塌。

Forward的陨落为AI医疗领域敲响一记警钟。此前,国内AI医疗领域几家明星公司接连出现资金问题,甚至引发创始人被限制高消费。如此一幕幕让行业意识到,在AI医疗这个“下一个黄金赛道”上,造血能力、现金流等朴素商业问题,比估值高低更值得沉思。

融不到下一轮

今年,全球独角兽告急

2024年即将过去,越来越多的独角兽正在走上财务失衡,融资受阻,最终破产的道路。

上个月,德国明星eVTOL公司Lilium正式申请破产,公司曾被视为低空领域界的“特斯拉”,乘着低空东风一路融资,身后集结腾讯、LGT、Atomico等明星机构,估值达33亿美元并成功上市。

但公司长久以来技术未经验证、无法造血、持久亏损等情况消磨了投资方的信任,在今年融资失败后走向崩塌。

无独有偶,最近美国明星造车公司Fisker被法院批准破产。公司巅峰期市值高达80亿美元,但泡沫散去后,Fisker交付困难、亏损严重的情况逐渐暴露,最终失去投资人信任,退市破产。在它之前,因融资失败而倒闭的故事已经发生在威马汽车、Embark、洛兹敦汽车等一众国内外造车公司身上。

再看国内,鲜花电商头部品牌花加成立9年,曾一路融资成为明星独角兽,却在资金链断链后再无融资,在一系列自救中无奈倒下;曾经的折叠屏鼻祖柔宇科技,估值一度高达500亿元,然而公司产品难落地、IPO失败、融资无门,早已陷入资金困境,日前经法院公告,已因无法偿还债务宣告破产。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据研究机构PitchBook报告,自2021年以来,有400多家独角兽公司,没有筹集到新一轮资金。Crunchbase也显示,2023年全球独角兽公司的融资大幅下降,仅为 2021年市场高峰时的25%左右。

这些独角兽往往有着共同的经历:市场火热时,它们备受资本追捧,在一轮轮极为迅速的融资中,将估值推上顶峰,却忘了高估值并不等于高价值。

直到市场下行、泡沫破裂,投资人开始集体反思投资逻辑、谨慎审视项目时,诸多问题才逐渐显露:技术应用不明、难以产生现金流、又不得不大量烧钱……同时,对于一些高估值低价值的企业来说,IPO回报不理想,又无力继续融资,创始人也不甘心被并购,便不得不走向破产的结局。

“过早成为独角兽,可能是一种诅咒。”这句由独角兽概念发明人Aileen Lee提出的预言,正在变成现实。

在她看来,目前93%独角兽仅为“纸面财富“,即一级市场给足估值,二级市场却无法变现。她预测,2023年美国市场上的532家独角兽公司中有34%将消失,而2024年正是“独角兽灭绝季”。

警钟长鸣。

来源:投资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