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草剂是用于防除杂草的农药,其成分多样,作用机制和适用场景各异。以下是常见的除草剂成分及其特点、应用场景的详细解说:
除草剂是用于防除杂草的农药,其成分多样,作用机制和适用场景各异。以下是常见的除草剂成分及其特点、应用场景的详细解说:
一、灭生性除草剂(无选择性,杀灭所有植物)
1. 草甘膦(Glyphosate)
作用机制:内吸传导型,通过抑制植物体内酶的合成,阻断氨基酸代谢,导致杂草死亡。
特点:
广谱灭生性,对一年生、多年生杂草均有效,尤其适合防除根系发达的杂草(如芦苇、狗牙根)。
土壤中易降解,无残留,但需注意药液避免接触作物根系。
需杂草生长旺盛时施用,见效较慢(5-7天显效,2-3周枯死)。
适用场景:非耕地(如公路、荒地、田埂)、果园(定向喷雾,避免接触果树)、免耕农田(播种前除草)。
注意事项:对多年生杂草需提高浓度或配合助剂;长期单一使用易导致杂草抗药性(如牛筋草)。
2. 草铵膦(Glufosinate)
作用机制:触杀+内吸传导型,抑制植物氮代谢,导致杂草快速枯萎。
特点:
见效快(3-5天显黄,7-10天枯死),对草甘膦抗性杂草(如马唐、狗尾草)有效。
土壤残留期短,对后茬作物安全。
需高湿度或雨后施用,以促进叶片吸收。
适用场景:果园、茶园、橡胶园(定向喷雾)、蔬菜地(播种前除草)。
注意事项:低温时效果下降,需避免漂移到邻近作物(尤其是禾本科作物)。
3. 百草枯(Paraquat,部分国家禁用)
作用机制:触杀型,快速破坏植物叶绿体,导致叶片枯焦,无内吸作用。
特点:
见效极快(1-2天显效),但仅能杀灭地上部分,对杂草根系无效。
毒性高(对人畜剧毒,误服致死率高),许多国家已禁用(如中国自2020年起禁用水剂)。
历史用途:曾用于非耕地、果园快速除草,现多被草铵膦替代。
二、选择性除草剂(仅杀灭特定类型杂草)
1. 2,4-滴(2,4-D,苯氧羧酸类)
作用机制:激素型除草剂,干扰阔叶植物的生长激素平衡,导致畸形死亡。
特点:
专杀阔叶杂草,对禾本科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安全。
易漂移,对周边阔叶作物(如蔬菜、果树)风险高,需谨慎使用。
有多种剂型(水剂、乳油),常用于茎叶喷雾或水田毒土法。
适用场景:玉米田、小麦田防除播娘蒿、荠菜等阔叶杂草;水稻分蘖期防除鸭舌草。
注意事项:低温(<15℃)易产生药害,棉花、豆类等阔叶作物对其敏感。
2. 莠去津(Atrazine,三嗪类)
作用机制:抑制光合作用,导致杂草饥饿死亡。
特点:
主要防除一年生禾本科和阔叶杂草(如马唐、稗草、苋菜)。
土壤残留期较长(6-12个月),对后茬敏感作物(如小麦、大豆)可能产生药害。
适用场景:玉米田、甘蔗田土壤处理(播后苗前施用),封闭杂草芽期生长。
注意事项:沙质土壤易淋溶,需降低用量;东北地区因后茬作物风险,使用受限。
3. 二甲戊灵(Pendimethalin,二硝基苯胺类)
作用机制:抑制杂草幼芽和根系生长,属于土壤封闭型除草剂。
特点:
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稗草、狗尾草)及部分小粒阔叶杂草(如马齿苋)。
需在杂草出土前施用,通过幼芽吸收,对已出苗杂草无效。
对作物安全性高,广泛用于多种旱田作物。
适用场景:棉花、花生、蔬菜(如辣椒、番茄)播种前或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注意事项:有机质含量低的沙土需减少用量;避免种子直接接触药剂,可能影响发芽。
4. 氰氟草酯(Cyhalofop-butyl,芳氧苯氧丙酸类)
作用机制:抑制禾本科杂草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阻断脂肪酸合成,导致死亡。
特点:
专杀禾本科杂草(如稗草、千金子),对水稻等阔叶作物高度安全。
内吸传导型,可被杂草茎叶吸收,适合水稻田茎叶喷雾。
适用场景:水稻直播田、移栽田,防除3-5叶期稗草。
注意事项:需在杂草幼小时施用,大龄杂草效果下降;与苄嘧磺隆等复配可扩大杀草谱。
5. 精喹禾灵(Quizalofop-P-ethyl,芳氧苯氧丙酸类)
作用机制:同氰氟草酯,靶向禾本科杂草的ACCase酶。
特点:
选择性强,对大豆、花生、棉花等阔叶作物安全,防除禾本科杂草(如马唐、牛筋草)。
内吸传导,见效较慢(7-10天显效),但持效期长。
适用场景:阔叶作物田(如大豆、油菜)茎叶喷雾。
注意事项:低温或干旱条件下效果减弱,可搭配叶面肥提高药效。
三、其他类型除草剂
1. 乙草胺(Acetochlor,酰胺类)
作用机制:土壤封闭型,抑制杂草幼芽和根系生长,干扰能量代谢。
特点: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用于玉米、大豆、花生等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注意事项:高湿环境易产生药害,水稻、菠菜等敏感作物禁用。
2. 敌稗(Propanil,酰胺类)
作用机制:触杀型,破坏杂草光合作用,导致叶片枯焦。
特点:专用于水稻田,防除稗草(2-3叶期效果最佳),对水稻安全(水稻体内含分解酶)。
注意事项:施药前需排水,药后24小时复水,避免与有机磷农药混用。
四、使用除草剂的关键注意事项
1. 根据作物和杂草类型选择:
禾本科作物(如玉米、水稻)选防阔叶杂草的药剂(如2,4-滴);
阔叶作物(如大豆、棉花)选防禾本科杂草的药剂(如精喹禾灵)。
2. 注意施药时期:
封闭型除草剂需在杂草出土前施用(如二甲戊灵);
茎叶处理剂需在杂草幼苗期施用,避免杂草老化耐药。
3. 避免药害和漂移:
大风天气禁用易漂移药剂(如2,4-滴);
邻近敏感作物时,采用定向喷雾或保护措施。
4. 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
长期单一使用同一种机制的除草剂(如草甘膦)易导致杂草抗药性,需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如草甘膦与草铵膦轮换)。
5. 安全防护与法规遵守:
佩戴防护用具,避免药液接触皮肤或误食;
禁用药剂(如百草枯)需严格遵守当地法规,选择合法替代品。
总结
除草剂的选择需综合考虑作物类型、杂草种类、生育时期及环境条件。灭生性除草剂适用于非耕地或播前除草,选择性除草剂则需精准匹配作物与杂草类型。合理使用除草剂不仅能高效控草,还能减少药害和抗药性风险,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来源:地球村大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