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教育“变了味”!人文教育怎样才能挡住功利化的“侵蚀”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12:42 2

摘要:学者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以深邃的洞察力,对19世纪从德国传入美国的现代大学理念提出了尖锐批评。这场跨越百年的思想论争,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实践,更对当代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反思视角。

在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界,一场关于人文教育的思想交锋悄然展开。

学者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以深邃的洞察力,对19世纪从德国传入美国的现代大学理念提出了尖锐批评。这场跨越百年的思想论争,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实践,更对当代人文教育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反思视角。

欧文・白璧德

白璧德的学术影响力与其在中国的特殊渊源紧密相连。作为哈佛大学的文学教授,他曾培养出众多中国留学生,这些学生后来成为“学衡派”的中坚力量。

在20世纪初的文化变革浪潮中,学衡派试图将人文教育理念引入中国,尽管最终未能在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当时中国教育更多受到蔡元培引入的德国教育理念与胡适推崇的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但白璧德的教育思想却通过学衡派的传播,在中国思想界留下了独特印记。

白璧德认为,19世纪德国教育理念的传入,给美国人文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

在他看来,人文教育正面临着与历史上相似的危机:中世纪时期,人文学科曾奋力抵御神学的侵蚀;而在现代社会,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人文教育新的强劲对手。自然科学以其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逐渐主导教育领域,使得人文教育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在自然科学主导的教育环境下,人文教育逐渐沦为一种兴趣消遣,如同达尔文在完成科学研究后,将阅读小说作为放松方式,这种现象折射出文学乃至整个人文领域在现代社会中的尴尬处境。在当时的美国中西部大学,学科选择呈现出鲜明的性别分化特征:男性热衷于科学课程,而女性则多聚集于文学课堂,文学甚至被贴上“娘娘腔课程”的标签,认真研习文学的男性常遭质疑。这种学科价值认知的偏差,正是自然科学挤压人文教育空间的生动体现。

追溯人文教育的发展历程,白璧德指出,文艺复兴是其重要的历史起点。早期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呈现出蓬勃的扩张态势,艺术家、文学家们如饥似渴地探索世界,尽情释放感官、智力与良知的力量,作品中充满自由奔放的气息,如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的诞生》以及马萨乔的《逐出伊甸园》,都展现出对人性的热烈歌颂与对世界的大胆探索。

波提切利的《春》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到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逐渐走向收敛,风格主义兴起,强调纪律与规范,代表画家如提香、老彼得・勃鲁盖尔,他们的作品更加注重主题选择与形式规范,追求符合人性的普遍教义。这两种不同的人文主义形态,恰似人文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种极端倾向:过度放纵的扩张式人文主义,易演变为缺乏约束的浪漫人道主义;而过度强调纪律的封闭性人文主义,则可能陷入教条主义的桎梏。

白璧德认为,真正的人文主义教育,应在这两种极端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把握节制与判断的艺术。

白璧德着重区分了“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本质差异。

在他看来,人道主义者将教育视为培养和强化对人类广泛同情心的途径,追求通过宏大计划改善社会整体状况,但往往忽视自身的修养与反思;而人文主义者的同情是有纪律、有选择的,他们深知同情的给予需要权衡代价,更注重自身的道德完善与内在修养。

在现实中,一些知识分子常以廉价的同情心博取大众好感,借此逃避对自身观点可信度的审视,这种行为正是将人道主义混同于人文主义的表现。

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如同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所描述的卓越之人,能够协调自身相互对立的美德,在勇敢与谨慎、慷慨与节俭、友好与警惕之间找到平衡,对抗人性中固有的片面性,以全面、坚定的视角看待生活。

白璧德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侵蚀人文主义教育的趋势,均源于德国的学术理想。

一是幼儿园教育理念的向上蔓延。幼儿园教育以尊重儿童个性、鼓励自由表达为核心,这本适用于儿童阶段,但当这种模式被移植到大学人文教育中时,问题便接踵而至。美国大学的人文课程中,传统的语法教学、经典背诵以及培养学生行为与表达规范性的纪律训练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对个性表达的片面强调。

在创意写作课上,学生被鼓励无限表达自我,却忽视了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与鉴赏,失去了培养审美品位、区分艺术高低的能力,导致社会文化产品质量下滑,低俗内容泛滥。

二是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的向下渗透。德国研究型大学以培养研究生和博士、拓展学术边界为核心目标,这种模式使大学资源向科研倾斜,本科生教育沦为研究生教育的预备阶段。

在人文学科领域,学生不再专注于经典作品的研读,而是陷入理论研究的迷宫,导致专业知识与基本素养脱节。例如,艺术史专业的学生可能对艺术理论如数家珍,却对艺术史的基本脉络知之甚少;文学专业的学生可能没读过莎士比亚原著,却在研究各种文学理论。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学生,要么是盲目追求自我表达、与幼儿园儿童无异的“伪艺术家”,要么是将学术研究视为工作、缺乏人文情怀的“学术工匠”,背离了人文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初衷。

白璧德强调,真正的人文教育应追求“创造性模仿”,这一理念在古希腊文学巅峰时期的作品中得到完美体现。伟大的文学艺术家,如莎士比亚、歌德、罗斯丹、梅尔维尔等,他们的作品既传承了文化传统,又展现出独特的创新精神,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达到精妙平衡。

而现代学术界却出现了以追求迂腐的独创性、制造学术悖论为风尚的怪象,这些行为背离了人文教育的本质,使得人文专业的学生对所学领域失去认同感,甚至产生怀疑与失望情绪。

在当今崇尚自我主张、强调自我觉醒的时代,许多年轻人虽渴望通过自我表达实现价值,但往往因缺乏纪律与判断,陷入无意义的情感宣泄。

白璧德的人文教育思想提醒我们,真正的自我表达与精神成长,需要在同情与纪律、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尽管这种理想的教育状态看似遥远,但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能够为当代人文教育提供方向指引,帮助我们抵御教育功利化、浅表化的趋势,守护人文教育的精神内核。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