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碑文中申述了吐蕃赞普与工布首领之间,经分领属,叙出同源。始祖聂赤赞普为“吉祥六上帝之子”,于神人未分之世入主人间,这与敦煌古藏文手卷所记相同,说明吐蕃王室源于地方土著。
1.吐蕃工布摩崖碑:亦称“第穆萨摩崖碑”。位于西藏林芝广久乡达域龙增村西南300米处,坐北朝南,面临雅鲁藏布江。
工布摩崖碑正前方数十米处有一青石称“嘉萨”(汉妃),背负本日山主峰,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据藏族史籍记载,吐蕃工布摩崖碑为吐蕃王朝时期的古藏文碑刻,碑文所述为吐蕃赞普墀德松赞与其属部首领工布莽布支会盟的誓文,立于公元八世纪末。
石碑高2.6米,宽1.48米,全文21列,并有“卍”(雍仲)字符1列,字迹古朴苍劲。
碑文中申述了吐蕃赞普与工布首领之间,经分领属,叙出同源。始祖聂赤赞普为“吉祥六上帝之子”,于神人未分之世入主人间,这与敦煌古藏文手卷所记相同,说明吐蕃王室源于地方土著。
此后,下传至止贡赞普之二子,一支为吐蕃赞普祖先,另一支为工布首领祖先,这与后世史籍所载则是完全一致的。
工布莽布支是吐蕃王室的近亲。在摩崖碑中,突出地体现了“工布莽布支”(“工布”即工布地区,为现在的工布江达、林芝、米林县,“莽布支”,意为“诸侯”)对工布地区的统治权力。
肯定了他对奴隶、农田、牧场的绝对占有,以及充分尊重信仰崇奉的神祇仪轨,这又反映出本教势力在吐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保留的实力地位。
墀松德赞执政期间,文治武功卓著,他兴建桑耶寺,首次剃度蕃僧,起用僧人掌权;西征大食(原波斯部族),东讨南诏(古国名),北抵河陇(古地区名),一度攻陷唐京长安。
传至墀德松赞,继承其父业,并曾下诏厘定文字,统一译例……迄今传世的古藏文经卷、题记、金石铭刻……都以这一时期最为丰富。
工布摩崖碑,完整地反映和表述了当时的吐蕃社会在经济上对奴隶、农田、牧场的占有权益和上交贡赋差税的承担义务,在政治上续证前盟和确定承嗣,在文化上保留了本教信仰的传统仪轨……据说这为剖析吐蕃王朝的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重要资料。
2.邦纳摩崖造像:位于林芝巴宜区米瑞乡邦纳村北面的山脚下。有造像4尊。分为两组:第一组造像是释迦牟尼佛和帕木竹巴·多吉杰波(1110~1170)像。
释迦牟尼佛像高0.72米,宝髻低平,外着袒右肩袈裟,内著僧祇支,饰云纹头光,结跏趺坐;多吉杰波像高0.7米,头戴圆帽,披袈裟,内著左衽衫,手施降魔印,结跏趺坐。此组造像系线刻,佛像被朝拜者涂满酥油。
第二组造像距第一组造像约2公里,造像为释迦牟尼佛和四臂观音菩萨,均高1.55米,皆已漫漶。
3.觉木摩崖造像:位于林芝巴宜区八一镇南4公里的觉木寺东側。有造像12尊,分布于南、西、北3面巨石上。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强巴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金刚持等,以高浮雕为主。
其中一号龛有造像3尊,龛高1.63米,宽1.83米,为释迦牟尼佛(高0.92米)、强巴佛(高0.62米)和文殊菩萨(高0.62米);龛系莲花状拱形,龛座为双狮须弥座,内刻如意忍冬纹。
主尊释迦牟尼佛饰宝髻,双耳垂肩,腰系带,披袈裟,手施降魔印,结跏趺坐;强巴佛和文殊菩萨趺足胁侍两侧,画面和谐稳重,浑然一气。
二号龛造像为无量寿佛,像高0.46米,全裸,双手捧宝瓶,结跏趺坐。该造像虽风蚀严重,但佛像肌肤圆润丰满,神态宁静。
来源:读走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