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借条,究竟是不是周鸿祎的公司?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12:11 2

摘要:近日在上海车展上,因投喂“甲亢哥”而走红网络的“卤鹅哥”林江因再次以同样方式投喂360创始人周鸿祎而被安保人员拦下,此举引发不小的争议。出人意料的是,事后周鸿祎回应是自己未搞清状况将其错认成粉丝,表示与“卤鹅哥”沟通愉快,并应邀前往重庆荣昌。

近日在上海车展上,因投喂“甲亢哥”而走红网络的“卤鹅哥”林江因再次以同样方式投喂360创始人周鸿祎而被安保人员拦下,此举引发不小的争议。出人意料的是,事后周鸿祎回应是自己未搞清状况将其错认成粉丝,表示与“卤鹅哥”沟通愉快,并应邀前往重庆荣昌。

然而,这场堪称典范的公关事件,后续依然充满戏剧化色彩。就在周鸿祎与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和“卤鹅哥”一同直播推广荣昌文旅时,被路人询问“欠你360借条的钱可以不还吗”,他随即回应称“那不是我的公司”,该表态再度掀起了舆论风暴。

周鸿祎回应路人问题时的直播截图

打着“360集团”的招牌,却与人们熟悉的这家互联网平台并无瓜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周鸿祎的回答是否有矫饰的成分,该结论又有何依据?360借条到底属不属于这位流量企业家的公司?

01

起底360借条


我们在浏览器中搜索“360借条”,排在首位的结果显示为“奇富借条(原360借条)-奇富科技旗下信贷科技服务品牌”。进入官网首页,banner位下特意列出了“品牌更名”的提示:“360借条,2024年更名为奇富借条,现仍可使用。是奇富科技旗下信贷科技服务品牌,超2.6亿用户选择的持牌机构。”

奇富借条(原360借条)官网的品牌更名提示

企查查官网上显示,奇富借条的运营方为福州奇富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3月,法定代表人是王仕鹏,曾于2024年更名,变更前的公司名称为“福州三六零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企查查平台显示的公司更名记录

这家公司由上海淇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全资持股,上海淇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则由上海奇步天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00%控股,后者的最大股东为天津奇信富控科技有限公司(占股67.6098%)。

而周鸿祎是天津奇信富控科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执行董事,总持股比例达21.8993%。不仅如此,周鸿祎还出现在福州奇富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企业受益股东列表,最终受益股份显示为16.6882%。

以福州奇富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为起点梳理的股权链

周鸿祎出现在福州奇富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企业收益股东列表

综上所述,尽管从形式来看周鸿祎的说法没有问题,其本人与福州奇富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并无直接关联,但无论是从变更前的公司名称,还是从实际的股权链条来看,奇富借条(原360借条)与360母集团和周鸿祎本人仍然关系密切,并且路人提问的角度也能看出市场目前仍将奇富借条视为360生态的重要一部分。

既然如此,周鸿祎在直播中的发声难免有撇清关系之嫌,背后的原因颇值得玩味。

02

互联网巨头的金融业务

其实回顾奇富借条(原360借条)与奇富科技近些年的演变过程,就不难发现360集团早已开始部署与金融业务的战略脱钩。

360借条最初作为360金融集团的核心产品,在起步阶段依托360集团的流量和技术资源,因此品牌名称与360集团强关联。2020年,360金融集团更名为“360数科”,淡化金融标签向“科技”定位靠拢,同时开始弱化与360集团的关联。

2023年,360数科再度更名为“奇富科技”,首次剥离“360集团”的品牌标识,进一步与母公司切割。次年8月,奇富科技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及中期财报业绩时,宣布周鸿祎辞任公司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这被视为奇富科技“去360化”的关键一步。同时,奇富科技的核心产品,360借条也被更名为“奇富借条”,至此完成品牌体系的全面独立。

这一方面由于奇富科技的业绩愈发稳健,获客渠道不断拓展,对捆绑发展的需求持续减弱,另一方面则是出于战略布局的考量,360集团深耕安全领域,有必要与金融业务的高风险属性隔离,以此维护品牌形象。金融服务一向敏感,此前360金融集团更名为360数科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互联网金融监管加强的环境影响,需及时调整业务重心,强化科技服务属性来降低自营放贷等业务的经营风险。

品牌切割确有其必要性,据统计,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360借条的累计投诉量就接近4万条,近30天内的最新投诉则多达八百余条,投诉要求大多数为停止骚扰、调整利率,道歉赔偿或解释,甚至还有不少隐形收费、隐私泄露和高利贷的指控。

黑猫投诉上360借条的累计投诉量

放眼行业,暴力催收几乎已成为金融服务企业的通病。仅在黑猫投诉一家平台上,有关“暴力催收”词条的投诉量就超过了74万条,其中绝大多数均涉及互联网巨头的金融子品牌。因此,面对时常游走于灰色地带的金融业务及其日益加重的合规压力,明星企业家们明面上的划清界限或语焉不详,其实是一种公关自保。

黑猫投诉上有关“暴力催收”的投诉量

那么为何一众互联网巨头的归宿都是金融业务?

根本原因自然是——好赚钱。数据是最直观的反映。

根据三六零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9.48亿元,同比下降12.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达10.94亿元,同比亏损扩大122.10%,主要源于高研发投入和市场竞争压力。据统计,自2022年三六零首次出现年度亏损后,近三年已累计亏损40亿元。

三六零近五年营业总收入的变化

独立后的金融板块业绩则持续走高,奇富科技公布的2024年度财报显示,2024年全年,奇富科技净收入总额为171.657亿元,同比增长5.38%,净利润达62.481亿元(8.56亿美元),同比增长46.37%。

奇富科技2024年度财报截图

从商业逻辑来看,互联网公司坐拥丰富的用户资源,既有大量涉及消费、行为、信用的用户数据方便优化金融产品的风控模型、降低坏账率,并进行精准营销,又具备高频使用的场景,如支付、社交、电商等,方便对平台流量进行转化。同时此前的平台服务也培养了用户黏性,加之平台体量和品牌知名度的长期积累,比较容易打消用户接触金融这类高风险高敏感业务的顾虑。

反过来看,通过金融业务绑定用户,也能增强其他业务的用户心智(如支付宝的花呗、余额宝方便多渠道支付;美团月付提高消费频次;京东白条促进分期消费等),完成平台的生态闭环,并一定程度上消化传统业务增长趋缓带来的冲击。也就是说,金融服务增加了用户生命周期价值。另外,从战略角度,金融牌照的申请向来困难,手握如此稀缺资源更方便互联网巨头形成竞争壁垒。

不过,企业享受金融业务的流量变现、生态闭环,甚至突破增长瓶颈的红利,同时也应承担一定的监管义务,一味的机械切割并不能为品牌形象上保险,反而有将金融子品牌当作短期套利工具的嫌疑。想要构建企业的长期价值,需要在限制杠杆率、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利率上限管控、合理合法催收等多方面转向更积极的主动合规,在普惠定位下重构金融业务的商业生态。

微信订阅欢迎通过邮局渠道订阅2025年《电脑报》邮发代号:77-19单价:8元,年价:400元主编|黎坤总编辑|吴新壹零社:用图文、视频记录科技互联网新鲜事、电商生活、云计算、ICT领域、消费电子,商业故事。《中国知网》每周全文收录;中国科技报刊100强;2021年微博百万粉丝俱乐部成员;2022年抖音优质科技内容创作者”

来源:壹零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