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国家领导人于2025年5月7日访问莫斯科,参加纪念二战(欧洲战场)结束80周年的胜利日阅兵。除了出席这场高规格活动外,两国领导人还将围绕广泛议题开展深入磋商,涵盖双边关系的各个层面及当前国际形势的最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是中国国家领导人自2023年3月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安德烈·科尔图诺夫、赵华胜, 翻译/鲸生】
中国国家领导人于2025年5月7日访问莫斯科,参加纪念二战(欧洲战场)结束80周年的胜利日阅兵。除了出席这场高规格活动外,两国领导人还将围绕广泛议题开展深入磋商,涵盖双边关系的各个层面及当前国际形势的最新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将是中国国家领导人自2023年3月访俄后,再度访问莫斯科。半年前,中国国家领导人曾赴俄罗斯喀山参加2024年金砖国家峰会,但那是一场多边会议而非双边元首会晤。
5月9日胜利日仍是俄罗斯的重要公共节日,既缅怀苏联的战争功绩,也展示了整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与政治团结。这个纪念日向来具有外交政策意义。早年的庆祝活动经常有众多西方领导人出席,但2022年后的局面已经不同。
就2025年的纪念活动,俄罗斯已向斯洛伐克总理罗伯特·菲佐、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领导人阿巴斯和巴西总统卢拉发出邀请。然而,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出席对东道主具有特殊意义。普京称他为“最重要的尊贵客人”。而中国国家领导人已邀请普京于9月初访问北京,参加纪念二战(中国战场)结束80周年纪念活动——该纪念日以日本投降为标志。
当地时间4月29日晚,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的首次彩排在莫斯科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在红场参加彩排,受到中国留学生和当地民众热烈欢迎。
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国事访问及出席胜利日红场阅兵式,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本身便具有重大政治意义,不仅象征着中俄关系的稳定性,更体现着双边关系的深化发展。
双边关系
某些西方舆论长期热衷于对中俄关系作出悲观预测:他们渲染中俄之间存在着矛盾,将俄罗斯描述为中国的“附庸”,试图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这种努力在拜登执政时期主要停留在意识形态层面,那么在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已经反映在了美国的政策中——无论是国务卿鲁比奥还是总统特朗普,均公开表达过疏离中俄关系的构想。
在此背景下,出现了所谓“尼克松2.0”的概念,意图复兴尼克松式的三角模式但反向操作,试图拉拢俄罗斯站在美国一边,共同针对中国。事实上,我们无需严肃对待这种论调,因为任何了解中俄关系的理性头脑都十分清楚,在当前条件下这种模式既不会奏效,也不可能被复制。
且不说时移世易,今天的现实环境也与尼克松时代大为不同。当年的大三角模式之所以能形成,是因为苏联同时构成了中国和美国的最严峻安全挑战,而中国不再从中苏关系中获得直接的利益纠葛。因此,在冷战背景下,中国能够与美国实现战略联合,对抗双方共同的对手苏联。
今天的局势完全不同:中国并非俄美共同的对手;何况中国与俄罗斯在安全、经济、能源等诸多领域存在重大共同利益。中俄关系相比俄美关系更加良好、密切、稳固。当然,这既不意味着两国合作是反美性质的,也不代表中俄不能分别同美国发展关系。
尽管如此,认为中俄关系当前不存在挑战也是不明智的。以经济合作为例——这至少是本世纪初以来两国关系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多年来的双边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保持上升势头。但贸易受两国国际国内多重因素影响,出现起伏快慢实属正常。最重要的是,双方对经济合作保持长期需求,且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目前仍有广阔的深化合作空间,诸多领域尚待充分开发。有必要大力发展新的重大项目,特别是在能源开发与北极开发、交通运输、造船业、基础设施建设、远东及西伯利亚开发等领域。
在经历了2022年(29.3%)和2023年(26.3%)的超高速增长后,许多俄罗斯分析人士曾预测中俄贸易额到2030年可达3000亿甚至3500亿美元的水平。其中,乐观者预期俄罗斯不久将赶超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比如美国,或至少达到韩国、日本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相比2023年基本持平,全部的贸易增长都来自俄罗斯自中国进口的微增(近4%),双边贸易增速(1.8%)显著放缓。2025年第一季度公开数据显示,双边贸易额同比出现明显下降(6.6%),俄对华出口(6.7%)和自中国进口(6.3%)的降幅基本持平。双方能否维持2024年双边贸易额水平(2448亿美元)尚不明朗,改善贸易关系将成为中俄两国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中俄近10年进出口贸易额 图源:见图例
经过两年的激增,俄罗斯部分消费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已趋于饱和。最典型的例证是汽车市场:2025年俄罗斯已失去中国车企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被墨西哥和阿联酋超越。由于缺乏明显的本地化生产战略,中国品牌在俄罗斯面临日益严峻的售后与维修挑战。有传言称部分日韩车企可能考虑近期重返俄罗斯,也加剧了市场对中国汽车品牌需求的降温。类似的市场饱和迹象同样出现在中国对俄出口的纺织品、家具、消费电子等领域,过去几年来的中国对俄出口增速已近乎不可能维持。
另一方面,俄罗斯对华出口仍严重依赖碳氢化合物(主要是原油),尽管为实现多元化付出了许多努力,其目前仍占俄对华出口总额的四分之三。能源出口的具体构成可能逐年变化——例如,2024年出现了从煤炭向液化天然气的整体转向。然而,考虑到中国持续推进的能源转型,其未来进口碳氢化合物的总量恐难以实现指数级增长。
俄罗斯还对华出口了大量金属矿石及金属制品(尤其是铝,约占出口总量7%),其余品类的占比则不足两成。这种出口结构导致俄罗斯对华出口的货币价值极易受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当前出口额的下降或部分源于国际油价暴跌——2025年4月初的俄罗斯乌拉尔原油价格已跌破50美元/桶。
俄罗斯乌拉尔原油价格近年来走势图,单位:美元/桶 图自:彭博社
这种中俄经贸模式能否改变?除常规的多元化努力外,有三个转型方向前景广阔:第一,从基础贸易转向基于联合技术生产链的深度产业合作;第二,提高服务贸易(信息、金融、教育、医疗、运输、旅游、建筑等)的占比;第三,更积极引入中小型企业。相比北京而言,这更多是莫斯科面临的紧迫问题:中小企业贡献了中国60%的GDP,而在俄罗斯这个比例不超过20%。
展望中俄经济合作的长期前景,必须考虑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全球经贸格局的深远影响。未来,先进机器人与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可能会降低对廉价劳动力的依赖,鼓励发达国家追求制造业回流;本地化生产(3D打印)或将减少对特定进口商品的需求;物联网技术将改变传统物流方式,通过数据的实时追踪来优化供应链,准时化生产模式将获得新动能。中俄两国在数据本地化、数字税收、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将面临多重挑战;协调数字贸易规则、应对网络安全风险将成为推进双边经济合作的关键所在。
地区事务
不断演变的东亚地缘政治与安全形势也是中俄共同关心的话题——该地区局势深受俄罗斯与西方持续冲突及中美关系紧张升级的影响。历史上,莫斯科试图在东亚扮演地缘政治平衡者的角色:在东北亚地区,这意味着克里姆林宫在重点发展对华关系的同时,也曾试图开拓与首尔、东京的经济乃至政治合作机遇;在应对朝核问题上,俄罗斯曾依托联合国安理会的对朝制裁决议及六方会谈等多边机制框架。
在东南亚地区,莫斯科倾向于对当地的领土争议保持中立,着力深化与东盟国家(特别是越南)的双边关系。
自从发起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以来,这种地区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短期内俄日、俄韩关系已无望改善,围绕朝鲜问题形成的多边共识也难以恢复。莫斯科不再追求扮演东北亚的平衡者角色,而是明确转向支持北京与平壤。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核心挑战不再是就朝鲜问题构建包容性的大国多边共识,而是确保俄朝之间的走近不会引发北京的疑虑或不满。
俄罗斯的东南亚政策转向尚缺乏清晰的阐释,但俄方试图拓展与东盟合作的努力收效有限(近年来俄罗斯同东盟贸易额仅维持在200-250亿美元)。与此同时,俄罗斯加大了在台海问题上支持中国的力度。
中俄之间在未来的一项重要任务将是协调双方的对朝策略,以避免平壤利用其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来挑动主要合作伙伴间的对立。与此同时,鉴于华盛顿近期推动美日韩三边战略伙伴关系升级到新高度,中俄不得不考虑在莫斯科-北京-平壤的战略三角框架内加强多边协作的同时,避免刺激朝鲜的核导野心。
中俄之间还可能触及其他亚洲安全议题:例如,俄罗斯全力支持中印关系的缓和,虽然不应高估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力,但俄可通过推动北极地区的三方合作项目等方式发挥建设性作用;中俄在促进饱经战乱的阿富汗以及中亚邻国的和平稳定上存在共同利益;双方对以色列在加沙及约旦河西岸的持续军事行动、红海局势及美国可能对伊朗动武等问题存在共同关切。中俄在上述及其他中东热点问题上形成的协调立场,将有力地促进该地区亟需的和平稳定。
美国因素
众所周知,美国总统特朗普视中俄伙伴关系“不自然”且威胁美国战略利益,并多次宣称要效仿尼克松时代利用中苏分裂的策略来“拆散”中俄。美国当前尝试重启美俄对话是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即认为美俄关系的改善有助于让俄罗斯调整对华关系,在适当的激励下,莫斯科可能会降低对北京的依赖。这种有时被称作“逆向尼克松”的策略,本质是联俄制华,而非冷战时期的联中制苏。
尽管特朗普政府准备好将“双重遏制”(中俄)的策略转为联俄制华,但该战略的成功概率极低:俄罗斯没有多少理由接受这一提议,反倒有更多的理由拒绝。任何理性的分析都指向此结论。但这不意味着俄将拒绝与美合作——相反,特别是在当前俄乌冲突陷入僵局之时,俄罗斯不得不期待通过发展对美关系以实现破局,这将能一举改善俄罗斯的战略处境。而中国亦乐见俄美关系朝正常化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国际稳定。
为把俄罗斯拉拢过来,特朗普可能故技重施他的一套招牌式“组合拳”,在极限施压的同时许以利益诱惑,即胡萝卜加大棒。但俄罗斯不会愿意牺牲核心利益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工具。在国际政治中,俄罗斯坚持作为独立的一极,拒绝成为他国的“棋子”。
在对华战略问题上,俄美可能仅在核军控等有限领域存在部分交集:美方主张将中国纳入俄美核裁军谈判,俄方虽尊重中国的立场,却也未明确反对美方主张。美国意识到大三角2.0的模式难以复制,故而当前的目标转为最大限度离间中俄关系,重点是阻碍两国在军事和能源领域的合作。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严防中俄结盟,同时拉近俄美之间的距离。
美国对俄立场的显著转变将成为中俄之间的重要议题。所谓“一个威胁西方的中俄轴心”说法纯属荒谬——这两大邻国之间的合作自有其基础与动力;就算在一个美国消失了的世界里也会继续下去。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中美贸易额(2024年为6880亿美元)几乎是中俄贸易额的三倍。但克里姆林宫从未对中美之间的合作抱有微词。
更何况,中俄双方均未追求建立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军事政治联盟,类似北约多边机制或1960年的美日安保条约。中俄两国的许多人士认为,这样的硬性安全协议在21世纪已显得过时且低效,而莫斯科与北京现有的灵活合作模式已经证明更加务实且高效。
在当地时间5月4日播出的专访中,特朗普承认俄乌和平协议“也许无法达成” 视频截图
但是,美国对华发动的贸易战无疑会影响中俄关系。短期内,莫斯科甚至可能从中美双边贸易额的锐减中获益,因为北京可能不得不将部分对美贸易转向欧亚邻国,包括俄罗斯。在某些领域,俄方有望在与中方代表的谈判中获得更优异的条件。
然而,莫斯科决策层有充分理由担忧近期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长期影响:这些举措对全球经济冲击的精准影响尚难预测,但在最糟糕的情形下可能引发全球层面的通胀攀升、经济增长显著放缓甚至新一轮全球衰退,导致各国的失业率上升与实际收入下降。为应对美国明显的单边主义行径,中国等主要经济体或将被迫转向扩大内需市场而非开拓海外市场,保护主义的盛行将削弱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治理等共同风险及挑战的合作意愿与实力。
若这样的情景成为现实,俄罗斯亦难独善其身:例如,中国对俄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会下降,俄能源及原材料出口将萎缩;贸易逆差扩大、本币贬值与通胀高企终将拖累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不应忘记,特朗普持续发出威胁,若俄罗斯不配合美国斡旋的乌克兰停火谈判,将对莫斯科以及俄石油出口的客户加征新关税。尽管俄罗斯无力显著影响中美经贸关系,但这两个欧亚大国的领导人在规划未来合作时仍需将此议题纳入考量。
风云变幻、危机与不确定性丛生的国际形势理应引发中俄领导层的关切,评估局势、展望未来、交换意见并提出维护国际和平稳定的方案应该被列入讨论议程。值此二战胜利纪念日之际,两国将再次强调捍卫二战胜利成果、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战后国际秩序(这包括遵循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国际准则)、反对霸权与单边主义、推动多极化世界建设的重要性。
俄乌冲突后的国际秩序变化催生了学术界议论的所谓“雅尔塔2.0”模式,即以大国政治为核心的新型架构。但时移世易,单凭一两个大国已无法主宰世界命运,更无权瓜分他国的利益。何况,俄乌冲突到最后可能既没有完全的胜利者,也不存在彻底的失败方。
金砖国家集团与上海合作组织等机制是中俄开展国际与地区合作的两大多边平台,亦是推进双方在政治、经济、金融、国际秩序构建等共同议程的最重要载体。如何确保更有效地发挥这两大机制的作用,符合中俄两国的共同利益。
来源: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