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不做这5件事,晚年反而越过越滋润,过来人都懂的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12:59 2

摘要:尤其是当我们卸下工作的重担,步入退休的行列,如何让晚年生活过得舒心自在,是一门大学问。

“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曾国藩先生的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生不同阶段的路径。

尤其是当我们卸下工作的重担,步入退休的行列,如何让晚年生活过得舒心自在,是一门大学问。

我们常常听到各种“应该做”的建议,比如要培养爱好,要积极社交,要坚持锻炼。

这些都很有道理。

但今天,我想换个角度,和朋友们聊聊退休后有几件“不”做的事情。

说来也怪,恰恰是这些“不做”,反而能让我们的晚年生活,像一壶老酒,越品越香醇,越过越滋润。

这些,可都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啊。

辛苦了一辈子,退休了,总算有了自己的时间。

可有些朋友,却把自己活成了一位“苦行僧”。

钱,舍不得花;好吃的,舍不得买;想去的地方,总觉得太贵。

《礼记·大学》中提到:“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意思是品德是根本,财富是次要的。

我们积累财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成为财富的奴隶。

年轻时,我们为家庭、为子女,省吃俭用,情有可原。

退休后,若依然过度“节省”,牺牲了生活品质,那这份“省”就失去了意义。

它非但不能带来快乐,反而可能因为长期的自我压抑,影响身心健康。

毕竟,心情的愉悦,是任何保健品都替代不了的“长寿药”。

我们熟知的老舍先生,一生勤于笔耕,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北京市民生活的细腻描绘。

他并非大富大贵之人,但对生活中的小情趣却从不吝啬。

据记载,老舍先生极爱养花,他曾说:“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他会花心思去淘换各种花草,精心照料。

这在某些“极度节俭”的人看来,或许是“闲钱”、“闲工夫”。

但对老舍先生而言,这小小的花费,换来的是满屋馨香,是创作间隙的放松与慰藉,是精神上的极大满足。

他并没有因为要“节省”而放弃这份雅好。

这份对生活美的追求与适度投入,滋养了他的心灵,也无疑为他艰辛的创作生涯增添了亮色。

电视剧《父母爱情》中,安杰的姐姐安欣,一生经历坎坷,吃了不少苦。

但在生活归于平静后,她并没有因为过去的苦难而对当下的生活品质彻底妥协。

在有限的条件下,她依然会努力保持一份体面和对美的追求。

比如,她会精心打理自己的衣着,即使朴素也力求整洁雅致;

她会泡上一杯清茶,静静品味那份苦涩后的回甘。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精致”,并非铺张浪费,而是对自我的一种关照,对生活的一份尊重。

她没有将自己困在“苦日子”的惯性思维里,而是适度地“取悦”自己。

这份从容与对生活细节的品味,让她在晚年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气质与魅力。

前半生为别人“扛”,后半生为自己“活”;适度“破费”取悦自己,不是浪费,是智慧。

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我们都懂。

可真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很多父母还是放心不下。

从工作、婚姻到育儿,总想插手,总想给“指导意见”。

《庄子·逍遥游》有云:“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庖丁解牛,顺应的是牛的自然结构。

家庭关系,同样需要顺应其“天理”,即各自的界限和责任。

子女大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战场”。

父母过多的介入,有时非但帮不上忙,反而会增添矛盾,让彼此都累。

我们总以为自己经验丰富,能让孩子少走弯路。

殊不知,有些路,必须他们自己去走;有些坎,必须他们自己去过。

得体的退出,不是不爱,而是给他们空间去成长,也给自己一份清净和自由。

电视剧《人世间》中的周父周秉义和母亲李素华,对三个子女的爱深沉如海。

但我们细细品味,会发现他们给予子女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引领和默默的支持,而非事无巨细的包办。

无论是大儿子周秉义的仕途抉择,女儿周蓉的爱情与远方,还是小儿子周秉昆的平凡坚守与生活波折,老两口更多的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很少强行干预。

他们允许孩子们去经历风雨,去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

这种“放手”,并非不负责任,而是一种深沉的信任和尊重。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望着这个家,却从不试图控制子女的人生轨迹。

这份爱,厚重而有边界。

傅雷先生与儿子傅聪的家书,感人至深。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这是傅雷在家书中对早年严苛教育的反思。

在傅聪成年后,尤其是远赴海外追求音乐梦想时,傅雷更多的是通过书信,传递思想的启迪、艺术的探讨和人生的感悟。

他将浓烈的父爱,化为笔端的涓涓细流。

他关心儿子的成长,却也尊重儿子的独立选择。

他没有追到海外去“安排”儿子的一切,而是以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陪伴儿子在艺术和人生的道路上探索。

这种精神上的“遥控”与情感上的“陪伴”,远比实际的“操控”更有力量。

爱如手中沙,握太紧反而流失快;给子女翅膀,让他们单飞,你才能收获自己的天空。

退休了,时间慢下来,人总爱回忆过去。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想当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回忆是美好的,但如果总是沉溺在过去的辉煌或遗憾中,就容易忽略当下的风景。

宋代词人蒋捷写道:“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时光一去不复返,与其在回忆里打转,不如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过去无论好坏,都已成为过去。

抓住当下的“艳阳天”,去发现新的乐趣,去体验新的生活,才能让晚年生活充满生机。

总翻“老黄历”,日子只会越过越“旧”。

溥仪先生的前半生,身份特殊,跌宕起伏,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

从皇帝到战犯,再到普通公民,他的内心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在新中国成立后,他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开始学习新的生活技能,在北京植物园工作,后来又成为文史专员。

他撰写了《我的前半生》,这既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与过去的和解。

他没有永远沉浸在“紫禁城的旧梦”中,而是努力适应新的社会,寻找新的定位。

他晚年与李淑贤女士结婚,过上了平静的家庭生活。

这种从“龙椅”到“寻常巷陌”的转变,并积极拥抱新生活的心态,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活在当下”。

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的傅明老人,是一位退休的老干部。

他常常把“想当年”挂在嘴边,讲述自己辉煌的革命经历。

但他并不仅仅活在回忆里。

他积极参与到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的日常生活中,虽然有时会闹出些笑话,但也乐在其中。

他会为家里的琐事操心,会和邻居斗智斗勇,会尝试理解年轻人的新奇想法。

他的“老黄历”是生活的调味剂,而不是阻碍他享受当下天伦之乐的屏障。

傅明老人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既珍视过去,更热爱现在这点“烟火气”。

昨天是张过期的票,明天是张未开奖的彩票,只有今天才是你手里的现金;别让回忆的影子,挡住了今天的阳光。

人上了年纪,身体机能自然会有所下降。

今天这里疼,明天那里不舒服,是很正常的现象。

有些朋友,对此过于焦虑,把身体当成“精密仪器”一样时刻监测。

一点小毛病,就紧张得不得了,到处求医问药,反而把自己搞得神经兮兮。

《论语》有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对待身体,也需要一份“坦荡荡”的胸怀。

定期体检是必要的,遵医嘱也是应该的。

但不必过度放大身体的“信号”,更不要轻易给自己“判刑”。

很多时候,平和的心态,规律的生活,适度的锻炼,比胡思乱想更有益于健康。

过于关注“病”,反而忘了“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年轻时因病左腿残疾。

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以更加顽强的毅力投身数学研究。

他曾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戒之以松。”

他一生与疾病相伴,但从未停止过思考与工作。

我们并非要效仿他不顾身体的拼搏,而是要学习他那种不被病痛轻易击垮的精神。

他关注的是自己能为世界留下什么,而不是身体的哪一部分又不完美了。

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让他超越了身体的局限,成就了非凡的人生。

试想,如果他整日为腿疾和各种小恙忧心忡忡,恐怕很难有如此巨大的学术成就。

电视剧《都挺好》里的苏大强,在老伴去世后,一度非常关注自己的“健康”。

他一会儿觉得自己这里不舒服,一会儿又怀疑自己得了大病,把子女折腾得够呛。

他的很多“病”,其实是“心病”,是老年孤独、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

虽然苏大强这个角色更多的是反面教材,但也提醒我们,过度的健康焦虑,不仅无益于身体,还会给家庭带来负担。

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以更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身体的自然老化。

心宽一寸,病退一丈;接纳身体的不完美,才能与健康和平共处。

时代发展快,新事物层出不穷。

有些老年朋友,觉得“那些都是年轻人的玩意儿”,主动给自己关上了认识新世界的大门。

长此以往,容易与社会脱节,也失去了很多乐趣。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保持一颗好奇心,是抵抗衰老的良方。

无论是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还是尝试一种新的休闲方式,亦或是了解一些时下流行的文化。

这些“新”,能刺激我们的大脑,丰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感觉自己依然与这个时代同行。

千万别早早地给自己贴上“老了,不行了”的标签。

吴孟超院士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90多岁高龄依然奋战在医疗一线。

医学领域日新月异,吴老能够数十年如一日站在学科前沿,除了精湛的医术和奉献精神,更离不开他持续学习、勇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精神。

他曾说:“我最大的幸福就是躺在手术台上,我努力,让别人幸福。”

这份努力,必然包含着对医学新进展的不断追踪与学习。

他用一生践行了“活到老,学到老”,这种开放的心态和对新事物的不懈追求,是他保持学术活力和生命活力的重要原因。

在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中,云南乡村里的“阿奶”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并非固步自封。

她们有的学习用手机直播卖土特产,有的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中。

她们或许起初对这些新鲜事物感到陌生,甚至有些笨拙。

但她们没有拒绝,而是带着好奇去尝试、去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她们不仅获得了实际的收益,更重要的是,找到了新的价值感和生活的乐趣。

她们的生活,因为这些“新”,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有奔头。

世界每天都是新的,你不去解锁,它就与你无关;给好奇心松绑,你会发现老年生活也能“潮”起来。

写在最后:

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另一段精彩旅程的开始。

这五个“不做”,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积极、更智慧的生活态度。

不当“苦行僧”,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

不当“总指挥”,是为了赢得轻松的亲子关系;

不当“念旧翁”,是为了拥抱眼前的幸福;

不当“惊弓鸟”,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安宁;

不当“老古董”,是为了永葆年轻的心态。

我想,人生的下半场,拼的不是财富地位,而是健康、心态和智慧。

当我们学会了适时放手,释怀过往,接纳当下,拥抱新奇,那份发自内心的从容与喜悦,便是晚年生活最美的底色。

来源:柯柯A宝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