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丰收写在大地上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7 13:09 3

摘要:“这是丰收与否的‘决胜’时刻。扛过这段时间可能到来的骤雨、干热风和各种病虫害,小麦就能迎来大丰收。”从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载誉而归,欧行奇马不停蹄回到一直牵挂着的麦田,观测试验田里不同小麦品种的长势情况。

5月的麦田已经初显丰收雏形,饱满的麦穗长势喜人,千亩绿浪美如画。在位于辉县市北云门镇的小麦育种基地,欧行奇走在田边,观察并思索着。

“这是丰收与否的‘决胜’时刻。扛过这段时间可能到来的骤雨、干热风和各种病虫害,小麦就能迎来大丰收。”从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载誉而归,欧行奇马不停蹄回到一直牵挂着的麦田,观测试验田里不同小麦品种的长势情况。

把智慧洒在麦田里,把丰收写在大地上。作为小麦育种专家,欧行奇将高产、稳产、优质作为毕生的奋斗目标,数十年如一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倾注着心血。

作为第二育种人,他参与培育的“百农矮抗58”连续6年成为河南及黄淮南部麦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2005年至2021年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160多亿公斤,增产效益300多亿元,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他主持培育推广的“百农207”,是近10年全国三大小麦品种之一,2014年至2022年累计推广1.1681亿亩,增产小麦26.9亿公斤,经济效益超百亿元,202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2年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荣誉并没有让欧行奇放缓前进的步伐。近年来,他又主持培育了“百农307”“百农607”“百农627”等多个突破性新品种。

“‘百农307’比‘百农207’低了约10厘米,抗倒伏能力更强。”“‘百农607’穗粒数较‘百农矮抗58’增加了6粒至7粒,亩产增加约100公斤。”看着蕴含着无穷生命活力的麦子,欧行奇格外满足。

“斤斤计较”“颗粒归仓”,在育种创新的道路上,他勤耕不辍、履践致远。

对小麦的深情,源自对土地的热爱。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行奇在粮食匮乏的岁月中忍饥挨饿成长,农民靠天吃饭的辛苦,白面粉的稀缺,少年的他在心中种下了“要让中国人都能吃上白面馍”的种子。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追求上进,不断学习。

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欧行奇报考了当时被誉为“小麦育种黄埔军校”的百泉农业专科学校(河南科技学院前身)。在学校里,他起早贪黑,刻苦钻研,拼命汲取着农学精华,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旁人眼里,学农是件苦差事,欧行奇却因为内心的目标明确,把学习和科研视为一种乐趣,享受其中。

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和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让当时在学校执教的育种专家黄光正教授和茹振钢教授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在他们的力荐下,欧行奇留校成为黄光正的助手,开始承担作物育种学教学和小麦育种科研工作。

近40年来,在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上,欧行奇坚守在小麦优良品种培育及应用第一线,日复一日和农民、土地打交道。他深知,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小麦育种工作者要培育更加优良的品种,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

“在评价一个小麦品种优劣与否时,一是丰年看产量,在风调雨顺的年份,看哪一个品种的增产潜力大;二是灾年看抗逆性,体现一个品种对多种病虫害和气象灾害的抗逆能力。”欧行奇认为,一个品种只有同时具备了高产、稳产这两个条件,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品种。

因此,小麦品种要坚持往抗灾、减灾、广适、稳产上面去攻关,只有不断及时调整育种目标才能适应多变的气候,育成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的新品种。

一天又一天守着麦田,一次又一次冲进实验室,一棵又一棵观察植株,他和团队成员一丝不苟,在数千万植株中选择仅有5%的合格植株。

这种大海捞针式的大群体选育方法,提升了育种的成功率,从性状上保证了他想达到的抗倒春寒、抗倒伏、抗干热风、抗穗发芽和抗病虫害的效果。“百农207这一现象级品种就是经历了这样严苛的过程才最终选育成功,并经受住了2016年穗发芽、2017年干热风、2018年倒春寒、2019年高温、2023年烂场雨的接连考验,成为最受农民兄弟和种子企业欢迎的品种之一。”欧行奇说。

同时,他围绕小麦高产三要素“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攻关,创新提出依靠“保证亩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稳定千粒重”,实现了三要素的“四四四”,即亩穗数40万穗左右、穗粒数近40粒、千粒重40克以上,达到一般亩产1300斤左右,高产田可达1400斤至1500斤。

育种是一项漫长而紧张的工作,既需要复杂的脑力劳动,也离不开繁重的体力劳动。对于欧行奇来说,小麦每个阶段的生长发育都很重要,要细心观察每阶段的性状。从抽穗开花到灌浆成熟只有短短的几十天时间,要认真研究这段时间小麦的性状,欧行奇就得天天巡查,不辞辛苦地在田里工作。500多亩试验田看一遍,每天要走上3万多步,要连续走一周左右。经年累月,他的腿都走出了毛病。

“欧老师始终强调,只有掌握客观真实的第一手数据,将实践经验和精准评价有效结合,才能培育出真正令农民满意的品种。”团队成员乔红说。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一群人在一起奋斗才能走得远。欧行奇时时刻刻在鼓励着团队里的年轻人向前发展。在他的培养和熏陶下,团队里涌现出一批批敢打敢拼的年轻育种专家。

甘为人梯,乐于奉献,执着追求,他毅然把3000多万元科技成果转化经费奖励全部用于科研投入,尽力保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在沃土中倾听麦子拔节生长的声音,在大地上书写为国为民的丰收故事,欧行奇以实干担当践行教育家精神,以科技创新诠释劳动者内涵。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能用较少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我们也有信心,可以做到粮食品种的更稳产、更高产、更优质。”欧行奇说。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艳冰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