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期间,胖东来与网红“柴怼怼”之间因玉石销售问题引发的激烈冲突,成为了舆论焦点。这场风波不仅关乎胖东来的商业信誉,更折射出网络监督边界、行业生态等多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反思。
五一期间,胖东来与网红“柴怼怼”之间因玉石销售问题引发的激烈冲突,成为了舆论焦点。这场风波不仅关乎胖东来的商业信誉,更折射出网络监督边界、行业生态等多层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反思。
一、争议焦点:事实与指控的碰撞
网红“柴怼怼”在社交媒体发布系列视频,指控胖东来玉石销售存在暴利与质量问题,称其将成本几百元的玉石标价数千至数万元 ,利润率达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还质疑胖东来利用商超引流至玉石业务,以“文化包装”掩盖暴利本质,甚至暗示其偷税漏税。
然而,胖东来迅速回应,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和田玉销售额占集团总营收0.34%,毛利率在15%-16%,珠宝部综合毛利率为20% 。许昌市市场监管局的检查结果也显示,胖东来玉石商品平均毛利率不超过20%,进货手续合规,明码标价合法。“柴怼怼”作为玉石销售从业者,其指控缺乏实证依据,且被扒出自身直播间存在低价进货、高价售出的情况,不免让人质疑其通过抹黑胖东来为自身带货引流的动机。
在法律维权与舆论博弈方面,胖东来以“商业诋毁、名誉侵权”起诉“柴怼怼”,索赔500万元,并联合抖音平台下架其29条涉嫌侵权视频。于东来先是情绪化表态,后又邀请质疑者实地考察,试图以透明化回应争议,但这一转变也被部分舆论认为可能助长“碰瓷式炒作”之风。
二、胖东来应对策略:法律与开放的双重考量
胖东来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邀请质疑者考察,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逻辑。法律手段展现了胖东来对自身权益的坚决捍卫,而开放考察则体现其“以事实自证”的底气 ,试图通过透明化经营消解公众疑虑。但这种策略也存在风险,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可能成为流量炒作的工具,消耗企业的精力与声誉资源。
胖东来长期以来凭借极致的用户体验和优厚的员工待遇积累了良好口碑。在此次事件中,其快速公布调查报告、严格追责内部人员的透明化处理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其的信任,这正是其企业文化与价值观在危机应对中的体现。
此外,永辉超市等企业的公开力挺,不仅是对胖东来商业模式的认可,更反映出行业对“良性竞争”的共同呼吁。胖东来此前与永辉的合作,证明了其经营理念在行业内具有可复制与推广的价值,此次事件也让行业更加意识到维护健康商业生态的重要性。
三、舆论场反思:监督的边界与理性的缺失
柴怼怼事件暴露了网络监督存在的问题。部分自媒体为追求流量或商业利益,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争议,在缺乏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企业进行恶意诋毁。网络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平台应完善审核机制,法律也需加大对恶意诋毁行为的惩戒力度,明确网络监督的边界与责任。
胖东来的开放邀请虽然彰显格局,但也可能引发“质疑—考察—炒作”的不良循环。企业需要在法律框架内建立常态化的透明机制,如定期公开供应链数据、产品成本与利润信息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而不是被动应对个案,从而平衡好“开放”与“防御”的关系。
在此次事件中,部分消费者因情绪化言论跟风质疑,缺乏理性判断。市场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提醒公众在面对网络争议时,要培养“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理性态度,避免被片面信息误导,学会等待权威调查结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胖东来与永辉的互动表明,企业间通过合作而非恶性竞争,能够推动行业的进步。胖东来倡导的“合理利润、品质优先”模式,为零售业提供了对抗价格战的参考路径,行业内企业应共同努力,通过分享经验、加强合作,共建健康有序的行业生态。
四、未来挑战与建议:法律、管理与文化的全方位升级
为了规范网络环境,需要完善网络侵权的快速响应机制,缩短侵权行为从发生到处理的时间差,让企业能够及时维护自身权益。同时,推动行业自律公约的制定与实施,引导自媒体和网络用户自觉遵守道德与法律规范,约束自身行为。
胖东来在此次事件中,官网关闭、创始人情绪化发言等细节暴露了其公关策略的不足。企业应建立专业的舆情应对体系,培训专业的公关人才,制定科学的应对流程,避免个人情绪对品牌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提升危机管理能力。
胖东来的成功反映了消费者从“低价优先”向“品质信任”的转变。企业应顺应这一消费文化变革,聚焦长期价值创造,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优化服务体验、践行社会责任等方式,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而不是追求短期的流量与热度。
此次胖东来与“柴怼怼”的舆论风波,是对商业伦理、舆论生态的一次深刻检视。企业坚守“真善美”的价值观是立足之本,公众与平台共同维护健康的监督环境是必要保障。只有法律、道德、行业协作形成多维合力,才能推动商业文明朝着更理性、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让市场竞争回归到品质与诚信的本质。
来源:芭蕾猫快乐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