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0年盛夏八月,163张稚气未脱的青春面庞在晨曦中闪耀。这群平均年龄十六七岁的初中生,怀揣着建设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学兵十三连的番号集结,毅然踏上襄渝铁路的建设征程。
w-295# 作者:翟基生 铁四师 铁道兵战友网 2025-05-07
1970年盛夏八月,163张稚气未脱的青春面庞在晨曦中闪耀。这群平均年龄十六七岁的初中生,怀揣着建设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学兵十三连的番号集结,毅然踏上襄渝铁路的建设征程。
在秦巴山脉的褶皱深处,学兵们用稚嫩的双手开山架桥,让青春热血与钢铁轨道共同延伸,将最绚烂的年华熔铸成穿越崇山峻岭的钢铁长龙。他们的青春,在大山深处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他们的故事,如同那蜿蜒的铁路,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
学兵艾虎在学校时,他积极报名参加襄渝铁路建设,尽管母亲坚决反对,但他用尽各种办法,最终如愿以偿。来到三线后,他总是抢着干重活、险活,一心想要立功受奖当英雄。
然而,水土不服让艾虎患上了皮肤病、肠胃病和关节炎。一次背粮途中,他跳入水中捞起一袋面,结果全身湿透,穿着湿衣在雨中走了二十多里山路,扛着粮食一路小跑回连。这一觉睡醒后,他的双膝红肿,站立不稳。连队卫生员劝艾虎去团部卫生队住院,但他坚持继续工作。
在一次漫长的夜班中,艾虎与一位铁道兵战士肩负着在白岩寨隧道内给洞壁打眼的艰巨任务,这是为后续安装照明灯所做的准备工作。而他们手中可用的设备,仅仅是一台破旧不堪的老风枪,简陋的条件让这项工作的难度倍增。
时间在紧张的劳作中悄然流逝,艾虎已经持续扶举钢钎长达五个多小时。长时间的高强度作业,让他的胳膊早已酸麻得几乎失去知觉,腰部也仿佛被重重的石块压住一般困顿不已,脑袋更是昏沉沉的,仿佛随时都会倒下。
就在快要下班的时候,意外突然发生了。钢钎和枪身连接处毫无预兆地脱落,那沉重的钢钎如同一颗炮弹般呼啸而下。艾虎躲闪不及,安全帽瞬间被砸飞出去,右眼眉毛处顿时遭受重创,一大块皮被硬生生地刮掉,鲜血汩汩流出。
艾虎被紧急送往营部卫生所进行救治。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医生开始为他缝合伤口。每一针落下,都像是有无数细密的针深深刺入他的身体,钻心的疼痛让艾虎满身大汗淋漓,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滚落。然而,令人钦佩的是,艾虎始终紧咬牙关,未哼出一声。一旁负责缝针的张医助目睹这一幕,不禁对艾虎竖起了大拇指,夸赞他有着关云长刮骨疗毒般的英雄气概。
艾虎一心扑在工作上,轻伤不下火线,哪怕身体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也一天病假都没请,毅然决然地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可是,白岩寨隧道内的环境恶劣至极,空气阴暗潮湿,仿佛能拧出水来。粉尘灰沫弥漫在每一个角落,与艾虎身上的汗水混合在一起,无情地侵袭着他的伤口。没过几天,艾虎右眼眉毛处的伤口就不幸感染了。他开始发低烧,整个人无精打采,伤口处肿得像核桃一般,又红又亮,疼痛难忍。
下班后,疲惫不堪的艾虎连洗漱的力气都没有了,一回到宿舍,倒头便睡。然而,伤痛却不肯轻易放过他。刚睡不久,艾虎就被伤口处传来的剧痛疼醒。那疼痛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地袭来,伤口处仿佛有千万只蚂蚁在乱咬,又像是有鼓槌在里面砰砰乱敲,让他难以忍受。
但即便如此,天一亮,艾虎又坚定地出现在隧道里,继续奋战在自己的岗位上。
在襄渝线的建设征程中,白岩寨隧道的施工如同一场波澜壮阔的战斗,无数建设者们挥洒着汗水与热血,书写着属于那个时代的壮丽篇章。
隧道里,扒渣的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学兵们手中握着各式工具,那桃心状的耙子和半圆形的锄,都是他们战斗的“武器”。尤其是那半圆形的锄,功能多样,能扒、能铲、还能搂,用它来搂起破碎的岩石,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扒渣工作分成若干组,每组人员分工明确。前面的学兵奋力将破碎的岩石往簸箕状的筐中搂,后面的学兵则迅速端起筐向后传递,然后倒入斗车中。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极其耗费体力,最累人的莫过于腰了。仅仅扒个十多分钟,学兵们就累得不行,不得不进行轮换。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如同火炬,点燃了每一位学兵建设者的内心。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拼搏。一个工班下来,打风枪的,震的骨头都散了架:扒碴的,腰都直不起来;打风镐的、推车运碴的,个个都是一个工班几身汗水,可谁也不甘落后,奋斗不息。
有一次出渣时,就发生了令人揪心的一幕。张刚正抱着一块七八十斤的岩石,想把它翻进斗车。然而,意外突然发生,岩石一滑,掉落下来。锐利的岩石瞬间划破了他的衣袖,在他的右小臂上划开了一个十多公分长的口子,肉都翻开了,鲜血当即涌了出来。
可张刚没有丝毫退缩,他随即用手压住伤口止血,又用毛巾扎住伤口,然后继续投入到出渣中。至今,他的右小臂肉中还留着黑黑的印记,那是隧道施工留给他的特殊记号,更是他英勇无畏的勋章。
随着工程的推进,白岩寨隧道进入水泥打拱被覆岩面阶段,水泥的需求量大增。特别是上导坑的打拱工作,需要把水泥从地面沿着木架斜坡扛上去。一袋水泥重达一百斤,可学兵们那时都是扛着两袋,沿着木架斜坡一面嗷嗷叫着,一面快速向上奔走,一次次将水泥运到上导坑口的斗车里,再运到工作面。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阶段,不论身体强弱高矮,学兵们都把毛主席“三线建设要抓紧”落实在行动上,打隧道、筑桥梁、战塌方、斗透水、抢进度、创纪录,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很快成为襄渝铁路建设上的一支生力军。学兵们当年从火车上卸运水泥,一人肩扛两袋水泥,左右手还要各夹一袋,那可是四百斤的重量啊!
1972年秋,襄渝线施工进入关键阶段,铁道兵部队不断组织各类会战,施工进度不断刷新。学兵连队也积极组织各排展开竞赛,在保证隧道掘进一班一炮的基础上,争取再放第二炮。
人手不够怎么办?勤杂人员上!炊事班也行动起来,送饭到现场。工地的高音喇叭里,除了播放《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流行歌曲外,就是反复播报各连工程施工进度。那激昂的氛围,如同吹响了战斗的号角,让每一个人都热血沸腾。
在这场会战中,李金彪这名风枪手脱颖而出。他可是有名的“硬汉”,曾经在去流水店背粮途中被马蜂蜇伤,又肿又痛,却仍坚持背粮归队。会战以来,他多次连续数日不休息,奋战在蓼叶沟隧道里。饿了,就随便吃几口干粮;困了,实在撑不住了,就在石渣堆上眯一会,醒来又继续投入战斗。大家多次劝他回去休息,可他执意不肯,最后连长下令,他才返回宿舍休息。
会战结束,评比总结时,李金彪荣获三等功。后来石泓然也立了三等功。他们的光荣,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学兵连的骄傲,激励着更多的学兵建设者在襄渝线的建设道路上奋勇前行!
这些学兵们,用青春和汗水,在襄渝铁路上书写了壮丽的篇章。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最动人的旋律,是青春最无悔的注脚。
配文照片/资料为学兵朱经建战友提供。
来源:老铁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