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位从福建安溪走出的传奇人物 —— 李光地。他 4 岁认字、13 岁遍读儒家经典,28 岁中进士踏入仕途,历经 48 年宦海沉浮,成为参与平定三藩、推动文化教育、编纂理学典籍的一代名臣。康熙帝赞其 “谨慎清勤,始终一节”,雍正帝称
在清朝康熙年间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位从福建安溪走出的传奇人物 —— 李光地。他 4 岁认字、13 岁遍读儒家经典,28 岁中进士踏入仕途,历经 48 年宦海沉浮,成为参与平定三藩、推动文化教育、编纂理学典籍的一代名臣。康熙帝赞其 “谨慎清勤,始终一节”,雍正帝称其为 “一代完人”。这位集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于一身的理学名臣,究竟有着怎样波澜壮阔的人生?
1642 年,李光地出生在福建安溪的一个大户人家,自幼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4 岁时,别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他已经开始认字;5 岁,便踏入了幼学的课堂,开启了正式的求学历程;7 岁时,李光地跟随外祖父学习经史,展现出对古代经典的浓厚兴趣和深刻理解。到了 13 岁,他已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数、兵法等学术领域也有所涉猎,被乡里人誉为 “神童”。
然而,年少的李光地并非一帆风顺。14 岁那年,他遭遇山贼掳掠,被当作人质,历经 13 个月的磨难才得以逃脱。这次经历不但没有让他沉沦,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回到家中,他更加发愤图强,立志通过学习改变命运。18 岁时,他编纂《性理》,对程朱理学进行深入探索;19 岁,又完成《四书解》,展现出对儒家经典的独特见解 。这些早期的学术成果,为他日后在理学领域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古代,科举是读书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李光地也不例外。22 岁时,他参加岁试,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初露锋芒。这次考试的成功,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也更加坚定了他走科举之路的决心。
1666 年,25 岁的李光地参加乡试,高中举人。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关卡,能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足以证明李光地的才华和学识。此后,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努力,深入研读律吕之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1670 年,28 岁的李光地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参加会试,凭借扎实的学问和出色的发挥,高中二甲第二名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 。庶吉士是翰林院的储备人才,能进入翰林院,意味着李光地已经踏入了清朝政治和文化的核心圈子。
在翰林院庶常馆学习的两年半时间里,李光地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康熙十一年(1672 年),皇帝诏诸翰林各献所学,李光地进献《河洛图说》,其对易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得到了康熙帝的赏识。同年秋,他在庶吉士散馆考试中获得第一名,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正式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此后,他又多次担任重要官职,不断积累政治经验,为日后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抱负奠定了基础。
1673 年,李光地担任会试考官,工作结束后,他向朝廷申请回家探亲,同年五月回到福建老家。然而,他刚到家不久,震惊朝野的三藩之乱就爆发了。镇守云南、贵州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信,这三位藩王拥兵自重,在得知清廷决定撤除他们的封地后,表面答应撤藩,暗中却准备起兵造反。
1674 年,靖南王耿精忠率先举兵造反,郑成功之子郑经也趁机占据福建泉州。一时间,福建局势大乱,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李光地作为回乡探亲的朝廷官员,自然成为了耿精忠和郑经拉拢的对象。他们多次派人去招降李光地,承诺给予高官厚禄,但都被李光地坚决拒绝了。李光地深知,一旦归附叛军,不仅会背叛朝廷,还会让自己的家族蒙羞。
面对叛军的威逼利诱,李光地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暗中收集情报,为朝廷平叛提供支持。他冒着生命危险,多方打探耿精忠和郑经的军事部署、进攻路线等重要信息,并将这些情报详细地写成一份奏折。为了确保奏折能够安全送达京城,李光地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 —— 他把奏折藏在蜡丸中,然后派人从小路逃离福建,送往京城。
在当时,福建被叛军严密控制,想要将情报送出绝非易事。李光地派去送信的人,需要穿越重重敌营,躲避叛军的搜查,稍有不慎就会被发现,性命不保。但李光地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坚信,只要情报能够送到康熙手中,就能为朝廷制定平叛策略提供重要依据。
经过一番艰难险阻,藏有奏折的蜡丸终于通过内阁学士富鸿基呈到了康熙皇帝手中。康熙看到密折后,深为感动,对李光地的忠诚和勇敢赞不绝口。他立即下令兵部,将李光地的情报录付领兵大臣,并根据这份情报制定了详细的平叛计划。
李光地的蜡丸密信,成为了清廷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情报。它让康熙皇帝及时了解了福建的局势,为清军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战后,李光地因功被 “超授侍读学士”,从此开启了他在军事和政治领域的双重生涯。
1677 年,朝廷收复泉州,李光地前往漳州拜谒都统拉哈达。拉哈达对李光地的忠诚和功绩十分赞赏,他向康亲王上疏称:“李光地矢志为国,即使颠沛流离也不曾改变志向,应当予以褒奖。” 康亲王下令优待李光地,并提拔他为侍读学士。然而,李光地在前往福州赴任的途中,恰好遇到父亲去世,他只好回家守孝。
1678 年,同安蔡寅部起义军打着复明的旗号,率领万余人围攻安溪。此时,正在家乡守孝的李光地挺身而出,他招募了百余乡间勇士,凭借着对当地地形的熟悉,固守险要之地,成功断绝了敌方的粮道,使安溪得以解围。
不久后,郑经派遣将领刘国轩攻陷海澄、漳平、同安、惠安等县,进逼泉州,并切断了万安、江东二桥,断绝了清军的南北援助。在这危急时刻,李光地再次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勇气。他派遣使者赶赴拉哈达军告急,但由于江水上涨,道路阻塞,使者无法及时送达消息。于是,李光地决定亲自带兵从漳平、安溪小道进入,与叔父李日煌以及弟弟李光垤、李光垠合作,共同进攻刘国轩的部队。
在战斗中,李光地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们翻山越岭,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与拉哈达的大军会合。随后,他们对刘国轩的部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成功击破刘国轩部,将其赶出了泉州。
李光地在这场战斗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朝廷的高度认可。拉哈达上报其功,李光地再次得到优叙,升迁为翰林学士,不久后又因功官至永州总兵。他的军事才能和忠诚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进一步赏识,也为他日后在朝廷中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80 年,守制已满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谕示其不必候缺,即任内阁学士。此时,台湾局势成为了朝廷关注的焦点。郑经已死,其子郑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夺利,岛内局势动荡不安。李光地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收复台湾的绝佳时机。他向康熙皇帝建言,推举施琅担任平台将领,认为施琅熟悉海上形势,懂得用兵,可以委以重任。
康熙皇帝采纳了李光地的建议,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收复台湾。1683 年,施琅率领水师出征,在澎湖海战中击败了郑军,成功收复台湾。李光地的举荐之功,为清朝的统一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让他在朝廷中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古代,水患一直是困扰百姓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康熙三十七年(1698 年),李光地出任直隶巡抚,此时的直隶地区,漳河、子牙河、永定河频发水患,百姓苦不堪言。李光地深知,治水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必须尽快解决。于是,他亲自带领下属前往河道沿线,进行实地勘察。
在勘察过程中,李光地不畏艰辛,翻山越岭,详细了解河道的走向、水流的速度以及水患发生的原因。他发现,漳河和子牙河由于河道淤积,水流不畅,导致河水泛滥;而永定河则因为河堤薄弱,无法抵御洪水的冲击。针对这些问题,李光地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 “堵口浚闸” 的治理方案。
所谓 “堵口浚闸”,就是在洪水决口的地方进行封堵,防止洪水进一步泛滥;同时,疏浚河道,清理淤积的泥沙,使水流能够顺畅地流淌;此外,还修建水闸,调节水位,以达到防洪和灌溉的目的。为了确保治理方案的顺利实施,李光地亲自指挥,组织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他每天都在施工现场忙碌,监督工程进度,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经过 40 天的艰苦努力,李光地带领民众筑堤开河 200 余里,成功地治理了漳河、子牙河和永定河的水患。河水被引入新开挖的河道,灌溉了两岸的农田,使得京畿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百姓们从此摆脱了水患的困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李光地的治水功绩得到了康熙皇帝的高度赞赏。康熙亲自前往永定河巡视,看到治理后的河道水流平稳,两岸农田丰收,他不禁感慨万分,对李光地的才能和功绩赞不绝口。康熙御赐 “夙志澄清” 匾额,以表彰李光地在治水方面的卓越贡献。这块匾额不仅是对李光地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他为百姓谋福祉的肯定。
除了治水,李光地在赈灾方面也表现出色。在他任职期间,多次遇到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蝗灾等。每当灾害发生,李光地总是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他还积极组织百姓开展生产自救,帮助他们恢复生活和生产。
在一次旱灾中,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陷入了饥饿和绝望之中。李光地得知情况后,立即下令打开官仓,向灾民发放粮食。他还亲自到灾区视察,了解灾民的生活状况,鼓励他们振作起来,共同度过难关。同时,他还组织百姓打井取水,灌溉农田,尽最大努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在李光地的努力下,许多灾民得以生存下来,灾区的社会秩序也得到了稳定。他的赈灾举措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和爱戴,人们纷纷称赞他是一位 “爱民如子” 的好官。
李光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思想家。他对理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一生致力于理学典籍的编修和传播。
康熙年间,李光地奉旨编修《朱子全书》和《周易折中》。《朱子全书》是对朱熹著作和理学思想的系统整理和总结,它的编纂完成,标志着程朱理学在清朝官方哲学地位的正式确立。在编纂过程中,李光地广泛收集朱熹的著作和相关资料,对其进行了精心的校勘、注释和分类。他力求还原朱熹思想的原貌,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周易折中》则是一部汇集了历代易学研究成果的巨著。李光地遍采诸家大儒之说,考订古今,对《周易》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在编纂过程中,他秉持着 “折中而取之” 的原则,既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不盲目跟从,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选取其中最合理、最有价值的观点。
《周易折中》的内容涵盖了《周易》的经、传、注、疏等各个方面,对卦辞、爻辞、彖传、象传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分析。李光地还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易学的理解和感悟,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例如,他认为 “刚柔各有善不善。时当用刚,则以刚为善也;时当用柔,则以柔为善也。惟 ' 中’与 ' 正’,则无有不善者。然 ' 正’尤不如 ' 中’之善。故程子曰:' 正未必中,中则无不正也。’六爻当位者未必皆吉,而二五之中则吉者独多,以此故尔。” 这种对 “中” 与 “正” 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他对儒家 “尚中” 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除了编修《朱子全书》和《周易折中》,李光地还著有《榕村语录》《榕村全集》等著作。《榕村语录》记录了他与门生之间的讲论问答,内容涵盖了经义、性理、诸儒、诸子、史书、史事、治道、诗文等多个领域。在这本书中,李光地不拘泥于门户之见,兼取汉唐之说,酌采陆王之义,展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开放的学术态度。
《榕村全集》则收录了他的诗词、文章、书信等作品,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他的诗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文章则逻辑严谨,论证充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李光地的这些著作,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研究理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使他成为了清代学术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李光地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他不仅在朝廷中积极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还在家乡安溪大力倡导教育,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
康熙年间,李光地在家乡安溪倡修文庙,广设义学。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阵地。李光地认为,修建文庙可以弘扬儒家思想,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养。于是,他亲自捐资,并动员当地的乡绅和百姓共同参与文庙的修建。在他的努力下,安溪文庙得以重修,规模更加宏大,建筑更加精美。
除了修建文庙,李光地还广设义学,为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公平的,无论贫富,每个孩子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他的倡导下,安溪各地纷纷设立义学,聘请有学问的教师授课。义学的课程设置以儒家经典为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实践能力。
为了让儒家伦理更好地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李光地还制定了《同里公约》和《本族公约》。在这些公约中,他明确规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强调了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互助互爱等传统美德。他希望通过这些公约,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在李光地的努力下,安溪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从一个 “蛮荒之地” 逐渐变成了 “文献之邦”。当地的百姓越来越重视教育,读书之风盛行。在科举考试中,安溪人才辈出,许多人考取了功名,成为了朝廷的栋梁之材。这些人才不仅为安溪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光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卓越的理学家。他自幼受到程朱理学的熏陶,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理学思想贯穿始终,成为他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
作为太子胤礽的老师,李光地对太子的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深知太子肩负着国家的未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太子的品德和治国才能。他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深入浅出地讲解经史义理,引导太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与康熙皇帝探讨经史义理时,李光地展现出了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解。他们常常在一起讨论理学问题,从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到如何将理学思想应用于治国实践,无所不谈。康熙皇帝对李光地的学识和见解十分赞赏,认为他是自己在理学领域的 “知己”。
在编纂《朱子全书》的过程中,李光地发挥了重要作用。这部书是对朱熹著作和理学思想的系统整理和总结,是清代官方推崇的理学经典。李光地亲自参与编纂工作,他带领团队,对朱熹的著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校订,力求还原朱熹思想的原貌。在编纂过程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对书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为后人研究朱熹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除了编纂《朱子全书》,李光地还奉旨编纂了《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理学著作。这些著作对程朱理学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发挥,成为清代官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光地在这些著作中,不仅阐述了理学的基本原理,还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国方略,为康熙朝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光地与康熙皇帝之间的君臣关系,堪称清代君臣共治的典范。他们 “情虽君臣,义同朋友”,在政治上相互信任,在学术上相互切磋。康熙皇帝对李光地的信任和重用,不仅体现在对他的官职任命上,更体现在对他的意见和建议的重视上。李光地也不负康熙皇帝的信任,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忠诚,为康熙朝的繁荣和稳定尽心尽力,成为康熙皇帝的得力助手。
李光地不仅在朝堂上推行理学思想,还在家中以身作则,践行儒家伦理。他深知家风家训对于家族兴衰的重要性,因此十分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在《家训・谕儿》中,他强调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学习方法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动手实践和用心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读书不仅要读,还要动手抄写,这样才能加深记忆,真正理解书中的含义。
除了学习方法,李光地还注重培养子孙的品德和修养。他训诫子孙 “千万不能骄纵傲慢,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要收敛约束、和顺谦卑,这样才算不辱先辈。” 他希望子孙们能够遵守儒家的道德规范,做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品德修养是立身之本,只有具备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为了约束族人的行为,李光地还制定了族规乡约。在《本族公约》中,他直指族中陋习,严格规范族人的行为。他严禁族人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要求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的公民。同时,他还倡导族人之间要互帮互助,共同维护家族的团结和荣誉。
在《同里公约》和《丁酉还朝临行公约》中,李光地明确指出盗窃、奸淫、赌博、私宰耕牛和放火焚山等行为,都是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违者即送到官府按律严办。他希望通过这些公约,引导乡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李光地的家风家训和族规乡约,对李氏家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李氏家族人才辈出,出现了 “四世十进士七翰林” 的盛况,先后涌现出 1 位宰相、4 位总兵、99 位举人,入仕 100 多人 。这些人才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李光地的家风家训也对当地的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尽管李光地在政治和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也存在一些争议。1694 年,李光地的母亲病逝,按照惯例,他应该回乡守孝三年,这在古代被称为 “丁忧”。然而,康熙帝深知李光地的才能和重要性,正值用人之际,于是下旨 “夺情”,让他留在任上继续工作。这一决定引发了轩然大波,许多官员认为李光地应该遵守孝道,回乡守孝,他们纷纷上疏弹劾李光地,指责他 “贪恋权位”,违背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面对这些指责,李光地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一方面感激康熙帝的信任和重用,希望能够继续为朝廷效力;另一方面,他也深知孝道的重要性,担心违背孝道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在这种情况下,李光地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他希望能够保留官职,但回乡守孝九个月,然后再返回任上。然而,这个方案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议。
最终,康熙帝为了平息众怒,解除了李光地的职务,但要求他留在京城守孝,不许回乡。这一事件对李光地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让他在朝中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不过,康熙帝对李光地的信任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守孝期满后,他很快就恢复了李光地的官职,并继续重用他。
除了 “夺情案”,李光地在晚年还卷入了朝廷的党争之中。在康熙朝的后期,朝廷中形成了以明珠和索额图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他们互相争斗,争权夺利,使得朝廷内部的政治气氛十分紧张。李光地作为朝中的重要大臣,难免会被卷入这场党争的漩涡之中。
在党争中,李光地始终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他不愿意过多地参与到政治斗争中去,而是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才能和忠诚为朝廷效力。然而,他的这种态度并没有让他置身事外,反而让他成为了两派争斗的对象。明珠和索额图都试图拉拢李光地,让他加入自己的阵营,但都被李光地婉拒了。这使得他在两派中都得罪了不少人,也让他的仕途充满了风险。
尽管身处党争的漩涡之中,李光地却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权力和利益所诱惑。他在处理政务时,始终以国家和百姓的利益为重,不畏权贵,敢于直言。他曾多次向康熙帝上疏,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建议,其中不乏对朝廷弊政的批评和改革的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康熙帝的重视和采纳,也为朝廷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然而,李光地的这些行为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和忌恨。他们在党争中借机攻击李光地,试图削弱他的权力和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李光地多次遭到降职、罢免等处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他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原则,继续为朝廷和百姓尽心尽力。
直到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李光地被擢升为文渊阁大学士,正式入阁拜相,位居权臣。他在这个位置上一直任职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去世,为康熙朝的政治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尽管他在仕途上经历了诸多争议和挫折,但他的才能和忠诚最终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和赞赏。康熙对他的评价是 “谨慎清勤,始终一节”,这也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
李光地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功过是非在历史上引发了诸多争议。雍正帝赞誉他为 “一代完人”,认为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一位德才兼备的杰出人物。然而,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却在《鲒埼亭集》中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称其 “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然以外妇之子来归”,将他的品行批驳得一无是处,尤其是 “卖友求荣” 的指控,几乎让他的名声扫地。
这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反映了传统士大夫在 “德” 与 “才” 之间的复杂博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德” 被视为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而 “才” 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手段。对于李光地这样的历史人物,人们往往会从道德和才能两个方面对他进行评价。
从道德层面来看,李光地确实存在一些争议。他与陈梦雷之间的 “卖友案”,至今仍让人对他的人品产生怀疑。在 “夺情案” 中,他违背了传统的孝道观念,也受到了不少人的指责。然而,从才能方面来看,李光地无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学者。他在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治理河道、振兴文教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功绩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无可否认的是,李光地在康熙盛世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事务,为康熙皇帝出谋划策,协助他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在文化教育方面,他大力倡导程朱理学,编纂了《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重要典籍,对程朱理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贡献,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术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光地的一生,是中国古代士大夫追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理想的一个缩影。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成就,使他成为了康熙盛世的重要缔造者之一;而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则使他成为了程朱理学的关键传承者。尽管他的人生存在一些争议,但他的功绩和影响不可忽视。他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以及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与担当。
李光地的一生,是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生动实践。他以谋略定三藩、以治水安民生、以典籍传思想、以家风正世风,既为清廷柱石,亦为文化脊梁。在今天看来,他的治世智慧、教育理念与清廉作风,仍是解读中国传统士大夫精神的重要密码,更是中华文明中 “经世致用” 思想的典范注脚。
来源:胖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