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比亚迪宣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将覆盖全系21款车型,从仰望U8到海鸥智驾版,均实现高速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标配,且多数车型“增配不涨价”。而其近期推出的秦DM-i智驾版车型,更以6.98万元起的补贴后价格,将导航辅助驾驶与自动泊车功能普及至10万
不久前,比亚迪宣布“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将覆盖全系21款车型,从仰望U8到海鸥智驾版,均实现高速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标配,且多数车型“增配不涨价”。而其近期推出的秦DM-i智驾版车型,更以6.98万元起的补贴后价格,将导航辅助驾驶与自动泊车功能普及至10万元以下市场,进一步冲击传统燃油车与高价智驾车型的竞争格局。
技术普惠的实现,离不开硬件成本的持续下探与感知方案的迭代。以4D毫米波雷达为例,相比传统毫米波雷达,其通过增加垂直测高能力和高密度点云输出,大幅提升了对静止物体、低矮障碍物的识别精度,成为L2+级智驾系统的“性价比之选”。比亚迪等车企通过融合4D毫米波雷达与视觉感知方案,在降低对高成本激光雷达依赖的同时,仍能保障高速NOA、自动泊车等功能的可靠性——这正是秦DM-i智驾版以不足7万元实现高阶功能的关键技术支撑。
这背后,是车企对产业逻辑的重构:当“价格屠夫”遇上“数据驱动”,智驾技术不再仅是高端车型的溢价标签,而是成为全民出行的“标配”。这一趋势不仅重塑了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认知,也为行业提供了“降本不降质”的范本。
基于此,本篇文章将围绕以下三点展开:
价值有哪些:4D毫米波雷达价值及其在智驾平权下的作用投资机会在哪:市场空间、渗透率、产业链结构与代表厂商如何看待产业未来发展:核心竞争维度与差异化机会,什么样的企业会破局突围?01 感知系统升级是智驾平权的关键路径
近年来,一个显著的变化正在汽车行业悄然发生:曾经只出现在豪华车型上的智能驾驶功能,如今已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根据最新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L2级智能驾驶新车装配率已突破40%。行业分析师预测,到2026年,L2级智能驾驶将成为15万元以上车型的标配,而这一功能在整体新车市场的渗透率有望突破80%。这种快速普及的态势,与十年前倒车影像的普及轨迹惊人地相似,但演进速度却快了三倍不止。
尽管趋势明确,但当前高阶智驾仍集中于高价车型。例如,特斯拉FSD选装费高达6.4万元,华为ADS高阶包需额外支付3万元,导致2024年中国市场仅不到10%的车辆配备高阶功能。然而,70%的汽车消费集中在20万元以下市场,这意味着多数消费者被排除在外。智驾若想真正普及,必须打破“高价=高配”的固有逻辑,通过技术降本与规模化量产实现“平权”,使其成为像安全带一样的基础安全配置。
在这场智驾普及战中,感知系统的升级尤为关键。拆解当前主流智驾方案的技术金字塔,我们发现4D毫米波雷达的快速成熟正在改写行业游戏规则。这项技术通过在传统毫米波雷达基础上增加垂直高度和目标轮廓探测能力,实现了接近激光雷达的感知精度,却只需要其1/5到1/10的成本。这种突破性进展让10万元级别的平价车型也能获得可靠的智能驾驶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了高阶智驾只能是豪华车专属的行业格局。市场数据佐证了这一点:2023年搭载4D毫米波雷达的车型中,15万元以下占比已达37%,较2021年提升28个百分点。随着国产供应链成熟和融合算法优化,4D毫米波雷达正以更高的性价比推动智驾功能向大众市场渗透,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智能驾驶的便利。
市场数据佐证了这一点:2023年搭载4D毫米波雷达的车型中,15万元以下占比已达37%,较2021年提升28个百分点,预示着智能驾驶技术普惠化时代的加速到来。
4D毫米波雷达推动智驾平权的决定性优势
成本优势显著:激光雷达虽精度高,但单价仍在千元以上,而4D毫米波雷达价格已下探至数百元,使10万级车型也能搭载高阶感知系统。全天候稳定表现:相比摄像头易受雨雪、逆光干扰,4D毫米波雷达在恶劣天气下仍能稳定工作,提升智驾系统的可靠性。弥补纯视觉方案短板:纯视觉方案依赖高算力AI弥补硬件不足,而4D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融合方案能以更低成本实现相似效果,更适合平价车型。以比亚迪为例,王传福提出“用智驾渗透率衡量行业发展”,将智驾从“营销噱头”转为“普惠技术”,直接冲击合资品牌高价低配的商业模式,并倒逼自主品牌加速技术迭代。此举不仅重塑消费者心智(“智驾≠高价”),更推动产业链成本下降(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成本降幅超40%)。而比亚迪之所以能实现智驾平权,源于其“垂直整合”战略下的技术突破:
比亚迪以纯视觉方案(天神之眼C)规避激光雷达的高成本,同时依托440万辆智驾车型的实时数据训练算法,实现“越用越智能”,并通过垂直整合产业链与自研硬件(如4D毫米波雷达),将高阶智驾功能的硬件成本压缩至行业1/3。智驾平权不仅是价格下探,更是一场技术路径与商业逻辑的双重革命。
02 4D毫米波雷达在智驾平权下的关键价值
当激光雷达还在为"千元级"成本挣扎时,4D毫米波雷达已经悄然改写了智驾传感器的游戏规则。它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比激光雷达便宜60%的硬成本优势,更在于它让高阶智驾的普及速度超出了行业预期——10万级车型用上L2+级功能不再是营销噱头,而是可量产的现实。这背后,是4D毫米波雷达用更灵活的商业模式,填平了"技术高配"和"市场低价"之间的鸿沟。
技术适配性才是4D毫米波雷达的隐形王牌。不同于激光雷达在L4自动驾驶上的"顶配"定位,4D毫米波雷达展现出罕见的市场弹性:既能通过堆叠芯片满足Robotaxi的高精度需求,也能用单芯片方案适配家用车的AEB、ACC等基础功能。这种"上下通吃"的特性,让它成为车企应对智驾分化的最优解——同一套硬件架构,只需调整算法就能覆盖从L2到L4的全场景需求,大幅降低了车企的研发边际成本。
与此同时,国产供应链正在重塑行业生态。华为的5nm雷达芯片、楚航科技的认知雷达算法,这些突破让中国玩家首次站上毫米波雷达的技术制高点。与激光雷达早期"组装进口部件"的路径不同,4D毫米波雷达的国产化带着鲜明的垂直整合特征:从芯片、天线到算法,本土企业正在构建闭环技术体系。这种深度自主不仅加速了成本下探,更催生了像《车载毫米波雷达接口标准》这样的行业公约——当技术路线开始统一,规模化效应就会指数级释放。
同样的,市场正在给出最真实的反馈:2024年国内4D毫米波雷达装车量预计突破300万颗,其中自主品牌占比将首次过半。这个数字背后,是车企对"去激光雷达化"路线的重新审视。特斯拉用纯视觉方案证明,智驾的终局未必是堆砌昂贵传感器;而4D毫米波雷达的出现,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用80分的性能实现95%的场景覆盖,或许才是智驾平权的最优解。
03 智驾系统下探推动市场渗透率显著跃升
(一)市场增长曲线呈现“陡峭化”
随着高阶智驾系统加速向15万元以下市场渗透,4D毫米波雷达市场增长曲线呈现“陡峭化”特征,预计2025年,中国4D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约达81亿元人民币,2030年增长至449亿元人民币。这一趋势主要受益于三大核心驱动力:
车企成本压力下对高性价比感知方案的迫切需求中国自主供应商技术突破带来的产业链成熟L2+级智能驾驶功能正在成为10-15万元车型的差异化卖点市场增长的关键拐点将出现在2025年,届时4D毫米波雷达将完成从"选配"到"标配"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国产供应商市场份额预计将从2023年的45%提升至2030年的75%,本土化供应链的成熟将进一步加速价格下探和技术迭代。
(二)市场渗透率提升带来的衍生影响
市场下沉带来的技术需求变化尤为明显。过去两年,10-15万元价位车型的智驾配置率提升了近三倍,但消费者对成本的敏感度并未降低。这就形成了一个看似矛盾的需求:既要实现接近L3的感知能力,又要将系统成本控制在3000元以内。4D毫米波雷达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其点云密度达到传统雷达的16倍,在行人识别、静止物体检测等关键场景的表现已接近低线数激光雷达,而成本仅为后者的三分之一。这种"降维打击"式的性价比,让车企在配置高阶智驾时有了更多选择空间。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路线的重构。随着4D毫米波雷达性能提升,部分车企开始尝试"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的混合感知方案,逐步减少对激光雷达的依赖。这种转变不仅降低了系统复杂度,更重要的是形成了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体系。国产厂商如华为、森思泰克等已实现从芯片到算法的全栈自研,使得4D毫米波雷达的国产化进程比当年激光雷达快了至少18个月。当技术自主权与规模效应形成正向循环,市场渗透率的提升就成为了必然结果。
此外,值得玩味的是,这场技术变革正在重塑行业竞争逻辑。在智驾系统下探的过程中,真正赢得市场的不是参数最亮眼的方案,而是能在性能、成本和可靠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技术路线。4D毫米波雷达的崛起证明,智能驾驶的普及从来不是一场单纯的技术竞赛,而是一场关于商业可行性的精密计算。当行业从狂热的技术堆砌转向务实的功能实现,或许这才是智能驾驶走向真正普及的开始。
04 新形式下的产业链结构与代表厂商
(一)产业链结构
从当前产业链来看,4D毫米波行业可大致分为上游高研发密度领域、中游雷达整机厂商、下游车企应用与场景落地三个环节。
上游技术壁垒构建行业护城河:不同于普通雷达部件供应商,4D毫米波雷达的上游是典型的高研发密度领域。天线设计(特别是MIMO阵列)、77/79GHz高频毫米波芯片、信号处理算法构成了三大技术门槛。
中游集成暗藏技术陷阱:表面看,中游的雷达整机厂商(如传统汽车电子巨头大陆、博世)占据着产业链主导地位。但事实上,4D毫米波雷达的竞争本质是软件定义硬件的较量。我们认为,未来3年行业将出现明显的"代际差":第一梯队玩家靠算法迭代维持技术溢价,而组装型厂商将陷入价格战泥潭。
下游应用催生新价值网络:随着4D毫米波雷达分辨率突破0.5度角精度,其应用场景正从单纯的ADAS向车路协同、工业检测等泛物联网领域扩展。我们预判,具备车规级与工业级双重认证能力的厂商,将获得定义行业标准的资格。
(二)代表厂商与市场格局
4D毫米波雷达的崛起催生了一批具有垂直整合能力的中国厂商。华为的毫米波雷达芯片、楚航科技的天线设计、森思泰克的量产能力,这些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使得国产4D雷达在性能接近国际大厂的同时,成本优势达到30%以上。与激光雷达产业早期依赖进口部件的被动局面不同,4D毫米波雷达的国产化进程从一开始就带着鲜明的技术自主特征。这种全栈自研的模式不仅加快了产品迭代速度,更重要的是让中国企业在标准制定阶段就掌握了话语权。
市场格局的变化同样值得关注。传统TIER1巨头如博世、大陆正在面临来自中国厂商的强力挑战。华为的4D成像雷达已获得多家头部车企定点,而初创企业如几何伙伴更是凭借AI算法优势打入高端市场。这种竞争态势与三年前的激光雷达市场截然不同——当时国内外厂商还处于同一起跑线,而今天的4D毫米波雷达领域,中国供应链已经展现出明显的先发优势。特别是在车规级芯片等核心环节,海思等企业的突破正在改写全球产业分工格局。
这场技术变革的深层意义在于,它证明了智能驾驶的普及不一定要依赖昂贵的传感器堆砌。比亚迪等车企的市场策略表明,消费者更需要的是"够用且好用"的智驾体验,而非参数至上的技术炫技。4D毫米波雷达恰好处在性能与成本的甜蜜点上,这种平衡感或许才是智驾平权的真正内涵。当产业从狂热的技术竞赛回归到商业本质,中国供应链在这轮变革中展现出的敏捷性和创新力,可能将成为影响全球智驾格局的关键变量。
05 核心竞争维度与差异化机会
(一)未来的竞争维度
在智驾平权的影响下,传感器市场迎来新一轮爆发,虽然4D毫米波雷达是当前平权路径的最优解,但企业同样面临一个关键命题:如何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将成本压缩到车企可接受的范围,同时满足整车平台对传感器尺寸的严苛要求?这看似不可能三角的挑战,恰恰孕育着最大的商业机会。
4D毫米波雷达企业正面临一个关键命题:如何在不牺牲性能的前提下,将成本压缩到车企可接受的范围,同时满足整车平台对传感器尺寸的严苛要求?这看似不可能三角的挑战,恰恰孕育着最大的商业机会。
头部厂商给出的答案是——通过芯片级创新重构产品架构。华为的海思雷达芯片将传统分立式方案的20余个元器件集成到单颗SOC,不仅将BOM成本降低40%,还实现了模块体积缩小60%的突破。这种"芯片定义雷达"的新范式证明,硬件层面的深度集成才是打破平衡困局的终极解法。
1、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级解决方案的进化
当行业从"装不装雷达"发展到"装几颗雷达"的阶段,市场竞争维度已发生本质变化。最新车型平台普遍采用5-8颗毫米波雷达的配置方案,这对供应商提出了全新要求——不再是提供标准化单品的零部件商,而要成为能优化整车感知架构的系统服务商。
大陆集团的SRR+LRR组合方案证明,通过前向雷达与角雷达的协同设计,可减少30%的算力冗余。而国内厂商如德赛西威推出的"4D+视觉"融合套件,更展现出从单一传感器向感知系统跃迁的产业趋势。这种转变意味着,未来能提供完整车规级解决方案的企业,将获得远超零件供应商的估值溢价。
2、算法护城河:毫米波雷达的第二增长曲线
硬件方案逐渐趋同的当下,算法能力正成为区分厂商价值的关键标尺。特斯拉的毫米波雷达虽然硬件规格平平,但通过独创的Occupancy Networks算法,实现了对异形障碍物的精准识别。这个案例揭示了一个行业真相:在射频芯片国产化突破后,软件算法才是拉升产品上限的核心变量。
楚航科技开发的认知雷达系统,通过AI实时优化波束成形,将运动轨迹预测精度提升至98%,这种"软件定义性能"的模式正在重塑行业竞争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头部厂商的算法优势往往建立在海量真实路测数据基础上,这种数据闭环构建的壁垒,比硬件专利更难被后来者突破。
(二)未来领导厂商的核心能力
在智能驾驶从高端配置向大众市场普及的进程中,4D毫米波雷达厂商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未来能够引领市场的企业,必须构建起超越硬件制造的综合能力体系,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比拼,更是对产业理解深度的考验。
1、系统级工程能力成为首要门槛
真正的行业领导者必须具备将芯片、天线、算法等模块整合为完整车载系统的能力。特斯拉在毫米波雷达上的实践表明,单纯追求参数指标毫无意义,关键在于如何让传感器完美融入整车电子架构。
华为推出的"雷达即服务"模式值得关注,其将4D雷达与MDC计算平台深度耦合,实现了感知时延降低40%的突破。这种系统思维意味着,厂商不仅要懂雷达技术,更要理解自动驾驶系统的运作逻辑,甚至预判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的演进方向。
2、数据驱动的持续进化能力
毫米波雷达行业正在经历从"硬件交付"到"服务运营"的范式转变。领先厂商如Mobileye已建立起包含数百万辆车的实时数据闭环,使其算法能够持续迭代。这种能力在4D毫米波雷达领域更为关键,因为点云数据的解析质量直接取决于算法训练数据的丰富程度。
楚航科技与头部车企共建的"道路场景库"包含超过2000种中国特色工况,这种数据资产形成的壁垒,远比短期价格优势更具持久性。未来顶尖厂商的竞争力,将体现在数据获取、清洗、标注到算法优化的全流程效率上。
3、跨领域协同创新能力
随着舱驾一体化趋势加速,4D毫米波雷达的应用场景正从传统ADAS向舱内监测、车路协同等领域扩展。大陆集团最新发布的雷达方案同时满足车外感知和乘员体征监测需求,这种多功能集成展现了头部厂商的技术延展性。更值得关注的是,领先企业开始将通信能力植入雷达模块,博世的5G-V2X雷达原型已能实现300米范围内的车路信息交互。这种打破传统功能边界的技术融合,要求厂商具备射频、AI、通信等多领域的交叉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智驾平权的大背景下,4D毫米波雷达市场的终局竞争者,必定是那些既能深耕核心技术,又具备产业生态整合能力的"全能型选手"。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从芯片到软件的完整技术栈,更要具备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的系统思维。
当行业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整体解决方案的较量时,这种多维能力的组合将成为区分市场领导者和跟随者的关键标尺。而中国厂商在这一轮竞争中展现出独特的敏捷优势——华为的通信技术积累、比亚迪的垂直整合能力、初创企业的算法创新,这些差异化优势的组合,或许将重塑全球毫米波雷达产业的权力格局。
(三)投资视角下的价值锚点
在4D毫米波雷达的投资版图中,我们建议重点关注三类标的:
首先是具备芯片-算法全栈能力的平台型企业,如华为毫米波雷达;其次是深耕特定场景的算法specialists,如专注车路协同的几何伙伴;最后是拥有车规级量产经验的集成商,如已进入比亚迪供应链的森思泰克。需要警惕的是,这个领域已出现细分赛道过度拥挤的现象,角雷达市场的价格战苗头初现。真正的价值机会藏在两个维度:一是前向雷达市场的国产替代空间,二是4D成像雷达与舱内感知的融合创新。当前行业正在从军备竞赛转向价值深耕,那些能打通"芯片设计-算法优化-车规量产"全链条的企业,终将在洗牌中胜出。
06 风险提示与挑战因素
在4D毫米波雷达市场高歌猛进的表象下,也暗藏着不容忽视的结构性风险。
首当其冲的是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特斯拉坚持的纯视觉方案与Waymo推崇的激光雷达路线,正在从两端挤压毫米波雷达的生存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BEV+Transformer架构的成熟,多传感器融合方案正在重构感知系统的价值分配。毫米波雷达厂商必须回答一个尖锐问题:当算法能弥补硬件缺陷时,中端传感器的不可替代性究竟还剩多少?
市场增速放缓的阴云同样不容小觑。2023年中国L2级智驾渗透率已达32%,增速较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这种"减速增长"的新常态将直接传导至上游传感器市场。尤其对于定位中高端的4D毫米波雷达而言,车企在成本压力下更倾向于采用"减配不减功能"的策略,比如用优化算法+传统雷达替代4D方案。
某自主品牌供应链负责人透露,其新车型平台已将毫米波雷达配置数量从5颗缩减至3颗,这种"够用主义"的盛行可能提前触达市场天花板。地缘政治带来的供应链风险更具破坏性。4D毫米波雷达的核心射频芯片仍严重依赖英飞凌、恩智浦等国际大厂,而美国最新出口管制清单已涵盖部分高性能ADC芯片。更棘手的是,车规级芯片长达18个月的认证周期,使得切换国产替代方案的成本远超预期。
2022年某国产雷达厂商因TI芯片断供导致项目延期的案例警示我们,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没有哪个环节能独善其身。对初创企业而言,行业门槛的急速抬高正形成致命挤压。当头部厂商将算法团队规模扩大至300人以上,把芯片制程推进到7nm节点时,后来者已很难靠单点突破赢得市场入场券。
安霸半导体与傲酷雷达的合并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这个需要持续投入的赛道,缺乏全栈能力的玩家终将被淘汰出局。值得深思的是,当资本开始追捧"大而全"的头部企业时,那些专注细分领域的创新者该如何找到生存缝隙?或许答案在于构建差异化生态位——就像某些厂商专注商用车特定场景那样,在局部市场建立不可替代性。结语
智能驾驶的普及正在经历从“技术尝鲜”到“大众标配”的转变,而4D毫米波雷达的崛起,无疑是这一进程的关键推手。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以更低的成本实现高阶智驾功能,更在于重塑了行业对技术路径的认知——当激光雷达仍在为“千元级”成本挣扎时,4D毫米波雷达以更高的性价比和全天候稳定性,成为10万级车型智驾普惠的最优解。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系统、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华为的激光雷达路线,共同勾勒出智能驾驶未来的多元化竞争格局。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核心逻辑始终未变:真正的智驾平权,不是单纯的价格下探,而是性能、成本与可靠性的最优平衡。4D毫米波雷达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它让高阶智驾不再是豪华车的专属,而是普通消费者触手可及的安全配置。
在这场变革中,4D毫米波雷达或许只是起点,而非终点。随着舱驾一体化、车路协同等新场景的拓展,感知技术的边界仍在不断延伸。那些能够提前布局国产替代芯片、深度绑定头部车企、构建数据闭环的厂商,才有可能在行业洗牌中存活下来。毕竟,在智能驾驶这个长周期赛道里,活得久比跑得快更重要。
万创投行
万创投行是中国科创领域的融资专家,以“技术价值发现+产融结合赋能”为核心,专注为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先进制造及科创产业构建提供全周期资本解决方案。成立9年来累计服务科技企业超700家,助力30余家企业成功上市,携手全球众多顶级投资机构构建深度价值网络,完成股权融资规模超1200亿元。
来源:万创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