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不少 60 后、70 后的人都基本上用过杆秤,可是现在 10 后、乃至 00 后的人,就很少见过这种杆秤了,更不要说用它了。
杆秤不仅仅是古代的计量工具,更是我们中国民族传统道德和智慧的载体。
在古代,“权”“衡” 分别代表着秤砣和秤杆,从而衍生出来了 “权衡利弊”“公正正义” 的文化概念。
可是在现在的市面上,我们也能揪心的看到,杆秤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视角,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自带屏幕的电子秤。
现在不少 60 后、70 后的人都基本上用过杆秤,可是现在 10 后、乃至 00 后的人,就很少见过这种杆秤了,更不要说用它了。
杆秤一下子就成为了 “非遗” 的记忆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我国杆秤文化。让我们再次重温一下杆秤的历史,勾起更多人的回忆。
杆秤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 2800 年的历史,看样子也会在中国失传,是我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计量工具。
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基于杠杆原理独立创作的衡器。在公元前 700 年。
湖南长沙东郊的楚墓里面,就发现了完整的杆秤,包含了秤砣、秤杆、秤盘、挂绳等文物。这就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在使用杆秤了。
还有,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经说下》就曾经记载着杠杆的原理。这一杠杆原理,也被视为杆秤的理论知识。
杆秤的发明者是鲁班。在古代的时候,鲁班是一名木匠,他非常善于用木工工具,制作各种各样的东西,被后人也誉为木匠的祖师爷。
最初,鲁班在秤杆上刻了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定十三两为一斤。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也就重新统一了度量的标准。
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的基础上面,又增加了福禄寿三星,也就规定了十六两为一斤。这就是我国古代杆秤的起源。
同时,这也兼顾着道德文化,代表着古代的生意人,缺一两损福、缺二两减禄、缺三两折寿。这样的历史典故,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用。
很多老一辈的人,在遇到不公平的秤的时候,往往会随口说一句 “少秤等于折寿”,其历史的渊源就是秦始皇在原来的计量基础上面,加入了道德的元素。
十六两的秤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古代对公平和公正的追求,也因此成为了古代商业文化的重要符号。
你要知道,在古代缺斤少两、坑蒙百姓是要直接报官的,报官以后,可能会带来杀头之罪的。
杆秤的制作可谓是手艺和良心的坚守。
一般都要选取上等的木材,放在阴凉处放干。而且选取的木材,需具备遇到水不易发生变形的特性。在古代,制作杆秤大多用的是铁木。
在准备好木材之后,需要用刨子进行打磨。制作秤杆的木材,还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太细的话容易发生断裂。
接下来,在棍子较粗的那边用小刀刻上 AB 两个槽,然后将 AB 两个槽掏空。在最顶端的 A 槽上面系一根绳子,这根绳子连接着秤盘;在 B 槽连接一根绳子,这个绳子是供人用手提的。
一个秤最为关键的东西就是秤砣了,它是一个秤的灵魂所在。秤砣一般都是实心的铁疙瘩。很多人会问,为啥要选用实心的东西呢?其实,实心的秤砣不易作弊。
一杆秤的关键就是刻度。首先,用一个标准的砝码,放在秤杆上面,用手提着杆秤,手动拨动秤砣,使整个秤处于平衡状态,然后记录秤砣的位置,这个位置就是整个秤的起始位置。
然后,再将 20g、50g、100g 砝码分别放在秤盘上面,通过拨动固定的秤砣的位置,使得杆秤保持平衡,并在相应位置做上记号,分别标记为 20g、50g、100g。之后,根据同样的方法,制定其他的刻度。
在制作完毕以后,整个秤就做好了。刻度的制作也被称为良心的制作。所以,老一辈人经常会说 “秤砣虽小压千斤” 这句俗语,以此来折射出秤砣的重要性。
在如今看来,杆秤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视野,菜市场基本上都使用上了电子秤了,连计算器都省掉了。
电子秤的崛起在 1959 年,16 两秤就已经开始废除了。直到 2000 年,杆秤的历史已然落幕,取而代之的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秤。
可以说,电子秤的崛起,将杆秤迅速推向了边缘。电子秤凭借着便捷性、精准度等优势,很快便进入了物流、医疗、生活等诸多领域。
如今,凡是涉及到计量的场所,电子秤的使用率高达 99%。虽然电子秤相比杆秤有着更多的优势,但从实际的正规使用情况来看,不少生意人在诚信方面却打了折扣。
近几年,曝光出来的电子秤作弊丑闻层出不穷。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 “九两秤”“八两秤” 的情况。
有一些生意人为了让顾客觉得自己的东西 “便宜”,往往会在电子秤上动歪脑筋。不得不说,电子秤作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易被人察觉。
而杆秤作弊则是较为显性的,很容易被人发现。比如在秤砣上面增加磁铁等作弊手段,人们一眼就能看穿。
从诚信角度来看,我个人认为杆秤的表现会更好一些。
如今的杆秤文化,已近乎失传。在全国范围内,仅有不到 10 人还在坚守杆秤文化的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传承杆秤文化的匠人年龄渐长,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的年轻人,由于收入低等因素,都不太愿意学习杆秤文化。照此发展下去,在若干年后,杆秤很可能就会彻底失传,这传承了 2800 多年的文化,也将就此消逝。
杆秤是一种文化杆秤在古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在上海有一家非遗体验馆,去过的人或许都知道,在这个非遗体验馆里,就有杆秤的身影。
比如,浙江的朱海浪将中国杆秤进行创新,升级为 “中华龙秤” 这一艺术品,并且获得了吉尼斯记录,使其成为了一种具有收藏价值的存在。
杆秤,作为一种承载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文化,待更多人的传承。
我个人有这样一个建议:能否将杆秤相关内容加入到中小学的课本里,以 “诚信教育” 为切入点,让孩子们在年幼时就在心中种下诚信的种子
最后我想说,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无形的 “秤”。这杆秤,衡量的不是物质的重量,而是我们内心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行为尺度。
杆秤的消失,不仅仅意味着一门传统手艺的失传,它更像是一种象征,象征着那个曾经以诚信为本、公平交易的商业环境的远去,象征着 “权衡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的缺失。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我们享受着电子秤带来的方便,却也不得不面对一些新的问题。电子秤作弊事件屡见不鲜,这不仅是对商业诚信的严重挑战,更是对我们内心那杆 “秤” 的无情冲击。
我们是否还能坚守住道德的底线,能否在高科技的浪潮中,为道德保留清晰而准确的刻度呢?
来源:问答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