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开门红》揭秘直播套路多,卖惨背后都是演员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3 06:43 2

摘要:有时候人往沙发上一坐,手机拿在手里,直播平台随便点开一个窗口,各种各样人设,千奇百怪地就蹦出来了。其实感觉也怪怪的。就说前阵子网上传疯的那两个开豪车的姐妹吧,她们的出场气势不小,化妆精致,满身名牌。可下一秒,摄像头一转,衣服换成了破烂,神情秒变委屈,哭得声嘶力

有时候人往沙发上一坐,手机拿在手里,直播平台随便点开一个窗口,各种各样人设,千奇百怪地就蹦出来了。其实感觉也怪怪的。就说前阵子网上传疯的那两个开豪车的姐妹吧,她们的出场气势不小,化妆精致,满身名牌。可下一秒,摄像头一转,衣服换成了破烂,神情秒变委屈,哭得声嘶力竭,台词像念经:“家里困难,父亲住院,求各位兄弟姐妹帮一把。”要是没点常识的人,搞不好真能被泪水糊了眼。可转身一查,她们其实比你有钱多了。

我不止一次地吐槽过这种卖惨套路。弹幕飞得热闹,有说心疼的,有喊骗子的,还有一整排小爱心小飞机,不出意外的数据,这场直播打赏直接冲了榜单前列。我一开始还觉得自己特清醒,后来发现想太多。因为在另一个房间,老太太直播更有戏,87岁,光说着孤寡无人、生活艰难,评论区都快哭成海了。一收工,老人家抹掉眼泪,若无其事地说“该回家做饭了啊。”镜头的两头,简直就像生活的两个平行时空。

这股子荒唐,没人能保证自己真的免疫。明明对主打真情的内容最容易“破防”。观众被感动,直接一条龙包办了流量排行、打赏、点赞、泪点循环。你细细琢磨,整个互联网多少内容,是让“善良”变成人家吃饭的工具——你的共情,变“流量密码”,你心软,人家挣钱。想明白这点之后,每次刷到又一个主播哭鼻子,倒是有点忍不住笑,怎么又是老剧本。

“人设”这个词最近老被提起。有人做慈善,有人“跌倒”重来,说白了都在营业,自导自演。如果没个“人设崩了”上热搜,都不好意思叫自己顶流。其实这也像朋友圈的人设啊,晒娃晒猫晒旅游照,每一个点赞,都有点像观众在鼓掌。大差不差。

前面说那两个姐妹,其实我越来越怀疑,到底是她们编得太拙劣,还是观众其实并不在意真假,大家演得挺带劲,自己都信了。比如那些动不动哭着说“家里揭不开锅”的直播,有时候真有人伸手帮一把,但等你过几天再翻新闻,却发现她们的生活和你想象的完全两码事。这让人莫名觉得喜剧底子里其实挺悲哀。因为你没法讲清,自己只是路过,看热闹,还是也被卷折进了戏里。

自己打脸的事情啊,没少干。刚骂完那些“带节奏”的主播,晚上又一边吃饭一边刷了个老头哭诉视频,手一抖,送了个五毛钱的“玫瑰”。第二天朋友劝我别被套路,我差点和人家争起来。你说这算啥,善良?傻?其实心里早就明白,大家都想要点安慰,想证明自己“还有用”。套路归套路,愿者上钩也没人真能说这绝对是错的。谁的情感不值钱?

数据还真不太好说,光看榜单,有的主播一天能收几十万。打赏、带货、广告,合起来可能比很多工薪族一年赚得多。平台方制定规则,主播、观众、剧情,像流水线一样热闹。网上说每个人都能有15分钟高光时刻,这话其实怪唬人的,好像流量天降,其实大部分人连伪装露脸的机会都没捞上。

最有意思的细节,其实不是头部顶流,而是下面跟风那一大票“砍一刀”的人。你一喊,行吧,还有什么剧本没试过的?勤快的商家都能把扶贫拍成宫斗剧。演员找不够,就拉家里叔伯上场。社会压力大,“流量”这词跟钱一样,隔三差五都有人出来造泼天富贵。于是这大潮水一冲,都想拿抹布蘸点眼泪水,博个泪点。

刚才扯远了。其实最无语的点,是“观众不在意真假,纯粹寻点乐子。”你看到弹幕在刷,观众在讲,谁傻谁天真,到底谁是真明星?有人说观众全是韭菜,其实观众偶尔也心知肚明,“一起演,不亏。”

看电影的时候,我有点佩服演员能随时进出状态,那老太太一边哭,一边掐表数分钟,导演喊“收”就正襟危坐关机。身上的衣服戏服一脱,瞬间又蜜汁平静,带着一点成就感。这种表演,不用学,生活给练的。倒是让旁边那些“小观众”有点摸不着头脑。

细看完这几场戏,想想有的顶流,一个月收入几十倍于普通人,突然对社会分配这事也没啥感觉了。毕竟技术就在那里,平台规则也没怎么变,你要抓住观众注意力,你就得能忍得住被骂被黑,演什么都不脸红。有一阵,说什么要净化平台风气,我就想,动嘴容易,那些流量底层的掮客真就是人肉螺丝钉,换批小号立刻再战。

那些标榜“底线”的话题,变来变去,有的真有用,有的像空气。你说流量有没有底线?真要说一个绝对答案,其实谁也说不准。很多观众的善意,也许只是想在生活里找一个把情感投出去的沙包。反正,哭戏都在演,钱继续进来,有人赚,没人真赔——就这么回事!

哦,对了,还有个反差特别离谱的段子,说那场直播后,一网友好奇特意去看那位87岁老太太的真实生活。结果照片传来,家里其实还挺整洁,门口晾着半旧的被单,桌上有带花纹的小碗,我都怀疑她是不是把“孤苦无依”当作日常工作来坚持。其实挺敬业的,甚至有点佩服她的“职业素养”,但这话也不算真夸。

有时候数据很玄。比如那场“卖惨”直播,统计后说收到六位数打赏,有人信有人质疑。到底是真是假?网上一查半天也没得到啥定论。平台自有算法,观众凭本事参与,谁的情感值钱?说得明白才怪呢。这种数字,有时候更像是风吹草动,过一阵就没踪影了。

看到有网友调侃:“直播带货卖惨大赛中,真的以为眼泪能值钱?!”我觉得倒也不全是假。平台上各种打榜活动,哪天都不断,半夜也有人哼唧。观众不是傻子,主播不是傻子,大家讲规则,讲面子,分批热闹。有人把压根不在乎的“破衣服”折腾出血本无归的效果,结果第二天又换身行头,继续装穷。挺热闹的,也没办法。

讨论多了,最后反倒问自己一句:“到底信啥?”这年头,别说互联网真假难识,就是“直播哭穷”都成了流量兵器。有人说人设打碎了,观众集体反思,其实也就是过几天就忘。这点我自己也没底,是不是斯德哥尔摩了?等风头过去,谁不是继续刷短视频,乐此不疲。

流程还没讲完,其实可说的还不少。就拿网上“人设崩塌”事件来说,统计分析一堆,数据报表也有。最早闹起来那波,是因为网友纷纷扒皮,真相挖得深,有的还真找到了假哭替身,有的是同村亲戚帮腔。大众看得不亦乐乎,剧情越来越复杂。转头你再刷直播,那些熟面孔还在,热度甚至更高——“打不死的小强”不是吹的。

说到底啊,流量这玩意儿,就像夏天的蚊子,本想打掉,结果越来多,谁都防不住。直播行业又有人说要整顿,平台出公告,处罚一批,观众大声叫好,几天后又习惯了,和那会儿打击“拼多多砍一刀”,感觉其实也差不多。

我写着写着发现,想把这件事讲清楚其实不怎么可能。人的八卦心理、平台的利益结构、技术变革,混在一起,真真假假,也没人要求一个真相大白。观众自己其实也不是单纯想要信,只是那点同情心没别处放,用完了,自然就收起来。到头来,大家各取所需,谁也不是完全的“受害者”或“施害者”。

还有一个未说完的事——有的网友,说着不信卖惨剧情,结果私底下还是会忍不住点开,哪怕只看几秒,就是给自己添个谈资。这种“打脸”操作也比比皆是。就连我自己,白天清醒吐槽,晚上睡前还是会打开,看个人哭一哭,总觉得“生活还是需要点戏”。这逻辑绕来绕去,怎么都说不圆。

快结尾的时候,一下子词穷。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主播们,有市场需求才有供给。绝大多数群众都明明白白,但是看热闹不嫌事大,那点善意还真不是骗子一家的错。到底谁更可怜?问也问不清。这个戏还会演,谁都逃不了。所以下次你要刷到哪个哭诉视频,别太较真。生活嘛,先乐呵吧,至于谁真谁假,有时候比猜灯谜还难。

来源:Mirroni米罗尼地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