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人的朋友圈像极了超市货架——有人把生活码成进口有机蔬菜区,有人活成临期食品打折区,而某些神秘空货架经营者,正在隔壁微博开着24小时地下黑市。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朋友圈干干净净#
朋友圈干干净净
我还一本正经的在想有几种情况,一看评论区,嗨!还想啥,网友已经想全了: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朋友圈干干净净的特别正常,那她一定有微博或者别的地方在吐槽着。”
“我就不一样了,我不仅发,还排版得很精美,以至于我每天睡前都要欣赏我的朋友圈……”
“不发朋友圈,是为了静下心来过好当下;发朋友圈,是为了记录每段幸福的时光。我们的最终目的,是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朋友圈干干净净,混得却风生水起,大概率是因为他分组可见。如果一个人水平挺高,混的却一般,大概率是因为人品不错。”
“朋友圈无用社交太多 分组屏蔽太麻烦不能随时发疯 肯定要有个微博小号匿名树洞啥的发泄一下了。”
赛博人格保洁员:当代人类社交橱窗清洁度观察报告
现代人的朋友圈像极了超市货架——有人把生活码成进口有机蔬菜区,有人活成临期食品打折区,而某些神秘空货架经营者,正在隔壁微博开着24小时地下黑市。
那些朋友圈光可鉴人的主儿,深夜可能在微博小号连发18条"毁灭吧世界";而深夜还在给自拍调滤镜的排版控,手机相册里藏着208张废片。这年头谁还没几个社交人格分裂症?朋友圈是给老板看的PPT,微博是树洞里的酒后真言,小红书是精修版人生预告片——我们像八爪鱼般在不同平台分泌不同颜色的墨汁。
那位自称“睡前欣赏朋友圈”的朋友,本质上在经营3D版电子功德簿。每条九宫格都是赛博长明灯,每个点赞都是数字木鱼的回响。反倒是空白朋友圈选手掌握了量子纠缠奥义——你以为他活在现实,其实他早把灵魂分装在8个匿名论坛,每条动态都在不同维度平行发送。
关于"分组可见"的民间智慧,建议写入《21世纪社交通关秘籍》。当代年轻人早把好友列表玩成了俄罗斯套娃:父母可见分组叫"岁月静好",同事可见分组叫"热爱工作",死党可见分组叫"发疯文学大赏"。而那些真正风生水起的大佬,可能同时在三十个分组里扮演着三十种人格。
人品守恒定律
最精妙的莫过于网友参透的“人品守恒定律”:越是朋友圈干净如手术室的人,越可能在其他平台释放着哥斯拉级的情绪污染;越是把生活直播成连续剧的,私底下说不定过着极简主义的苦行僧生活。这就像电影院里的观众,举着爆米花看别人的人生跌宕起伏,自己的故事却锁在手机备忘录里。
所以别被朋友圈的橱窗迷惑,每个现代人都是多重宇宙的管理员。有人在空白里藏着一整个游乐场,有人在精修图中悄悄打了马赛克。正如那位哲学家网友说的:发与不发都是行为艺术,重点是要把生活过成非卖品——毕竟我们展示的从来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与生活谈判的姿态。
下次看见空白朋友圈时,不妨想象对方正戴着多重人格面具跳探戈。毕竟在这个全民策展的时代,沉默何尝不是最华丽的展品说明?只是别忘了,真正的生活从来不在橱窗里,而在你关掉手机时,从指缝溜走的那缕阳光。
从指缝溜走的那缕阳光
来源:不过如此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