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前195年的长安城秋意萧瑟,六十一岁的刘邦躺在未央宫龙榻上,望着跪在阶前的戚夫人与爱子刘如意,目光最终落在发妻吕雉布满皱纹的脸上。这位开国皇帝临终前或许已预见到,他身后的大汉江山将迎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执政者。当大汉的缔造者离世之后,吕雉几乎以一己之力维
公元前195年的长安城秋意萧瑟,六十一岁的刘邦躺在未央宫龙榻上,望着跪在阶前的戚夫人与爱子刘如意,目光最终落在发妻吕雉布满皱纹的脸上。这位开国皇帝临终前或许已预见到,他身后的大汉江山将迎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执政者。当大汉的缔造者离世之后,吕雉几乎以一己之力维护这个新生帝国平稳运行,应该说功不可没。但为什么后世史官给吕雉的评价并不“好”呢?
吕雉的负面形象最早可追溯至东汉班固的《汉书》。书中记载她将戚夫人做成人彘的细节,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觉毛骨悚然。但若细究西汉史官笔触,会发现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留下耐人寻味的记载:"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这分明是文景之治的序章。
这种矛盾源于古代史家的书写困境。当太史公将吕后列入帝王本纪时,实际上承认了她的执政合法性。但男权社会的道德准则,又迫使他必须渲染其"牝鸡司晨"的负面形象。就像《史记》中记载她毒杀赵王刘如意,却刻意隐去刘如意多次违背诏令、私养甲士的事实。这种选择性记录,使得吕雉在后世话本中沦为脸谱化的恶毒妇人。
楚汉相争期间,吕雉作为刘邦政治集团核心成员,展现出惊人的生存智慧。彭城之战后,她被项羽囚禁二十八个月,期间不仅保全性命,还通过狱卒向刘邦传递情报。这段经历锻造了她"能忍人所不能忍"的政治品格,正如其在《史记》中自述:"吾与汝父提三尺剑取天下,非若等弄柔翰者。"
诛杀韩信、彭越看似残忍,实则是刘邦集团的政治默契。当彭越被贬为庶人流放蜀地,却在途中高呼"吾尝将百万军,安能作蓬蒿人"时,吕雉果断建议斩草除根。这种决断力,正是开国集团维护政权稳定的必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她诛杀的异姓王都是刘邦生前想除而未除的隐患。
吕雉临朝称制十五年间的政策,堪称西汉版的"改革开放":
1、经济松绑:废除秦朝"挟书律""妖言令",允许民间自由铸钱,长安东西两市商贾云集的盛况,《盐铁论》记载"富商大贾周流天下"
2、农业革命:首创"女子十五不嫁五算"的人口政策,推行代田法,关中粮仓积粟"陈陈相因,至腐败不可食"
3、外交突破:面对匈奴冒顿单于的"嫚书之辱",采用陆贾建议的"和亲缓兵计",为文景时期的反击赢得战略窗口
这些政策暗合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精髓。但吕雉的"无为"实为"有为",她巧妙利用萧何、曹参等功臣集团对秦制暴政的反思,将国家机器调节到"宽刑简政"模式。这种政治智慧,在出土的《二年律令》竹简中得到印证——惠帝时期的刑律条目较秦法减少近半。
吕雉执政后期扶持吕氏外戚,常被诟病为私心作祟。但若考察汉初政治格局,这个决策包含深层的制衡考量:刘邦留下的功臣集团势力庞大,周勃、陈平等皆非善与之辈。吕雉分封诸吕实为建立新的权力支点,就像她在临终前对吕产、吕禄的嘱咐:"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
这种布局最终因缺乏军功集团支持而失败。周勃在北军大营高呼"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时,士卒皆左袒的场面,暴露了军功集团对吕氏的本能排斥。但值得玩味的是,即便在诛吕政变后,新执政者依然延续了吕雉时期的既定国策。
1、母权代行:通过"皇帝年幼"的天然合法性临朝听政
2、官僚嫁接:任命审食其为郎中令,构建依附于皇权的文官系统
3、联姻网络:将吕氏女嫁入刘姓诸侯王家族,形成政治缓冲带
这种权力架构深刻影响了后世女性执政者。二百年后的王政君效仿其封侯策略,六百年后的武则天借鉴其称制模式,甚至连清代慈禧的"垂帘听政",都可视为吕雉政治遗产的变体。
这位"开皇后专政之始"的女性,用十五年执政期证明:在权力的角斗场上,雌雄博弈的终极法则是政治实效而非性别符号。她像精明的商人般经营着大汉江山,既贩卖恐惧也兜售安宁,既收割仇恨也播种福祉。当我们撕开"毒妇"的标签,看见的是个在历史褶皱中负重前行的身影——她的残酷源自生存本能,她的智慧超越时代局限,她的困境映照出整个帝制时代的性别天堑。读懂吕雉,或许就能读懂中国历史中那些被污名化的女性执政者,如何在男权铁幕下演绎出别样的政治美学。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