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在龙华大浪,唱响属于自己的那首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14:52 2

摘要:5月3日晚上,大浪商业中心广场的露天舞台前被围得水泄不通。当32岁的黎伟文第六次站上“星光大浪”青工歌手大赛的舞台,熟悉的旋律从他口中流淌而出,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与欢呼;麒麟博物馆训练室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船坑舞麒麟第12代代表性传承人谢碧华正带着一群孩

5月3日晚上,大浪商业中心广场的露天舞台前被围得水泄不通。当32岁的黎伟文第六次站上“星光大浪”青工歌手大赛的舞台,熟悉的旋律从他口中流淌而出,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与欢呼;麒麟博物馆训练室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船坑舞麒麟第12代代表性传承人谢碧华正带着一群孩子进行训练,汗水从他们的额头滑落,而眼神依然专注,模仿着麒麟的灵动神态;不远处的阳台山脚下,导演石钢调试着音响设备,为即将到来的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做最后准备。

这些看似不同的场景,共同拼凑出深圳大浪的文化图景——这里不再只是工厂林立的工业区,而是一个让不同声音都能找到共鸣的地方。

从流水线到五线谱 | “这个舞台给了普通人发光的机会”

作为深圳曾经关外典型的工业重镇,大浪曾长期被“工厂聚集区”的标签所困。外来青工“宿舍—车间—食堂”的三点一线生活,让精神世界的缺失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隐性难题。如何让数十万背井离乡的年轻人在陌生的城市环境里找到情感归属?大浪选择用文化搭建跨越地域的精神桥梁。

青工歌手大赛的舞台灯光,成为划破这种生活惯性的第一束光。从2010年首届赛事开始,这个五级晋级制的草根造星平台,就打破了“工业街道无文化”的偏见。舞台采用专业级音响设备,决赛设置帮唱嘉宾与MV拍摄,让普通打工者也能体验到职业艺人的待遇。

最近,黎伟文的抖音账号“深圳黎伟文”多了不少粉丝。今年3月刚转型做音乐主播的他,每晚8点准时开播,唱的多是流行音乐。“直播比想象中难,但星光大浪的评委老师说‘你值得被听见’,我就想试试!”黎伟文说。

时间倒回到2018年,在上学期间就一直喜欢唱歌的黎伟文被歌友群一条链接吸引,于是第一次站上星光大浪歌手大赛的海选舞台。“那会儿我连海选都过不了,而我印象最深的是舞台太专业了——灯光、音响、评委点评,这些环节和电视上的选秀没什么差别。”最让他震撼的是赛制设计:年度赛事横跨整年,决赛还有帮唱环节和专属MV拍摄。“为什么愿意坚持六年参赛?”记者问道,“因为这里给了我梦寐以求的舞台,在星光大浪,普通人也能变成明星!”黎伟文回答。在2024年度“星光大浪”青工歌手大赛的总决赛上,黎伟文凭借一首《交换余生》获得总决赛季军。

这种转变不仅发生在个体身上,从2010年第一届比赛开始,据统计,15年来累计有2万人次报名星光大浪歌手大赛,万余名音乐爱好者登台参与,辐射群众逾百万人,从这个舞台上也走出了登上央视《星光大道》的吴恩师,站上CCTV-3《群英汇》的蒋剑臣。

一项比赛,为什么街道愿意坚持举办15年?

“当你看到台下观众眼里的光,听到选手说‘这个舞台改变了我的人生’,就会明白——这绝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大浪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杨桂瑶动情地说,“这是街道对这些热爱音乐的年轻人最暖心的承诺,我们希望能用这份温暖,感染更多在这里工作生活的人。”

从“打工仔”到“追梦人”,当流水线上的工人站上舞台,他们完成的不仅是一次表演,更是一次身份的蜕变,星光大浪以一种难得的“文化定力”——它不追求昙花一现的热度,而是用十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为这座城市保留了一片让梦想生根发芽的沃土。近期,2025年星光大浪(目前星光大浪用年份,不用届)青工歌手大赛海选已经再次唱响,一批热爱歌唱的年轻人报名参赛、登台演出,一起嗨唱这个魅力十足的季节。

山水之间的文化对话 | 客家文化在山野中高歌传唱

星光大浪的舞台点亮了青工们的音乐梦想,而在一公里外的阳台山麓,大浪街道正在谱写另一段文化篇章。这座曾经的工业重镇正以独特的文化智慧,在钢筋水泥与青山绿水间架起一座桥梁,守护着古老的文化记忆。

和导演石钢的约访,在一个工作日的上午,他是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的总导演。2017年,龙华区委宣传部、龙华区文体局、龙华区文联及大浪街道办事处计划在麒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圈”升级,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阳台山森林公园,延伸打造一个全国知名的客家山歌品牌。

打造客家山歌品牌,大浪为什么要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推动本土客家文化向前发展的过程十分艰难,因为可收集的内容太少。”杨桂瑶向记者透露,但正因如此,这项工作更具有紧迫性,也更需要抢救性保护。大浪街道义无反顾地选择前行,希望留住本土客家文化的根与魂,让其在新时代重新绽放光芒。

为什么选择在大浪做?

这源于龙华区、大浪街道以及整个策划团队对大浪客家文化根脉的深度洞察。“当我们走访大浪客家古村时,发现这里不仅保存着完整的客家围屋建筑群,更留存着鲜活的山歌文化生态。”石钢说,“田间地头的即兴对唱、节庆仪式的成套古曲、与麒麟舞共生的音乐体系,构成了大浪区别于城市工业文明的独特声景。”

更难得的是,大浪的客家山歌呈现出明显的“山海交融”特色。由于地处山海交界,这里的山歌既保留了客家山歌的传统韵味,又融入了海洋文化的开阔气息。

当时全国性的民歌大赛已经兴起,山歌大赛却没有经验模板可借鉴。赛事要如何开展,有没有受众,怎么凸显特色?种种问题横亘在组委会面前。为了打响头炮,2018年,首届大赛以邀请赛形式开展,并邀请“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作为大赛形象代言人,在大浪擂台上唱响山歌最强音。

“首届山歌邀请赛就获得超乎预期的效果,全国各省、市、区多达150名参赛选手不仅带来客家山歌,还将新疆、贵州等地的民族特色山歌带到了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的舞台。”石钢分享道。这种“以客家文化为根,以全国山歌为叶”的定位,激活了大浪本土的文化自信。

第二届大赛组委会更是开启“上山”实验,硬是将舞台搬上了山间,让选手们在山谷中放声歌唱,余音缭绕、声声迭起,选手们竞相展示歌喉,回归山歌的本质;2025年3月27日,第七届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决赛再次鸣锣开赛,以“天地为幕、山水为台”的实景舞台,让传统山歌再次唱响时代强音,大赛全网观看量突破533万人次。

“办一场赛,识一座城。”一场山歌赛的意义绝不只是赛事平台本身,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映照城区的形象和实力。七届山歌大赛吸引了山歌手、评委,以及天南海北的观众。他们不仅享受了视听双重盛宴,还见证了经济快速发展、文旅深度融合绿色生态发展的大美龙华、人文大浪,也打造出了开放多元、独具特色的大浪城区人文IP。深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杨宏海评价道:“阳台山全国实景山歌大赛联动全国各地的山歌爱好者和艺术名家,铸就了一张深圳乃至大湾区的文化新名片。”“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大赛。”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曲家姚峰也对山歌大赛给予了高度评价。

四百年的文化起舞 | 祠堂里的非遗,操场上的新生

青工歌手大赛用十五年时间验证了“草根舞台”的生命力,实景山歌大赛以山水为幕重构传统音乐的当代语境,另一场更具深度的文化实验正在进行:如何让非遗传承从“博物馆式保护”升级为“开放式生长”? 大浪给出的答案藏在孩子们举起麒麟头的动作里。

麒麟是客家人的文化图腾,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不久前,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龙华区大浪街道传来捷报:大船坑舞麒麟第11代传承人谢玉球成功入选,成为全区首位获此殊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大船坑舞麒麟发端于明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客家人在喜庆活动时的重要民间舞蹈,传承了客家人的民俗,同时又具有浓郁的岭南地方特色,表演生动,别具一格。本世纪初,随着城市化加速,大船坑村仅剩3位老艺人能完整表演整套套路。

“舞麒麟不能只靠老一辈耍把式。”谢玉球深知传承危机的严重性。在传承传统套路的基础上,2005年,在大浪街道办的支持下,谢玉球牵头成立“麒麟文化传习所”,将传统套路拆解为28个基础动作,开发出适合青少年的“麒麟健身操”。

伴随着响亮的锣鼓声,麒麟在舞台上翻腾跳跃,通过晃头、张望、舔脚、舔尾、搔痒、滚地、嬉戏等一系列动作,将麒麟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在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一场生动的麒麟舞表演正在进行,田进是他们的指导老师。

2023年9月,学校麒麟社团正式成立,用舞麒麟的方式为活动增添色彩。“大船坑麒麟舞的表演难度很大,尤其是需要把两只手伸出来稳稳顶住麒麟头舞动,即使孩子们的手磨破了、肩酸了,他们依然坚持不懈。”田进感叹道,“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并接受麒麟文化。”如今龙华区第三实验学校已经在各类大赛中捧回诸多奖项。

大浪高峰学校、大浪实验学校、龙华博恒实验……如今在大浪,越来越多的学校以麒麟文化为特色课程,让更多孩子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走进学校”仅仅是大船坑麒麟文化推广中的一步。

位于大浪街道大浪社区的麒麟博物馆顶楼,是大船坑舞麒麟的训练场地,那里摆放着舞麒麟所用到的所有道具。自2020年起,在大浪街道和社区的支持下,为让麒麟文化深入社区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孩子成为麒麟文化的爱好者、传承者,大船坑麒麟队每年都会组织社区的孩子们在麒麟博物馆开展客家舞麒麟传承发展培训活动。通过此类活动,辖区青少年更直观地了解舞麒麟客家文化,学习并体验舞麒麟的动作要领以及相关乐器的使用规范。

更令人惊喜的是跨界融合。2022年8月,龙华区以麒麟为元素创作的文艺精品《麒·承》成功入围首届北京国际舞蹈影像艺术季,在全球300多个参赛作品中“黑马”突围,荣获最佳舞美奖,充满张力的舞蹈肢体语言与活灵活现的麒麟舞融为一体,象征着如舞麒麟般璀璨的优秀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变迁和活力。

传承之外,创新也在悄然发生。绘麒麟、拼麒麟、讲麒麟、麒麟汇演……通过形式多样的麒麟活动,大船坑舞麒麟正焕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我们希望进一步扩大麒麟文化的宣传面和影响力,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扩大麒麟舞在年轻人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更多人目睹传统文化的风采!”杨桂瑶说。

记者手记

流水线上的工人在聚光灯下唱响梦想,客家山歌的悠扬旋律穿越群山,非遗技艺在年轻一代的演绎中焕发新生——当一个街道愿意为普通人的精神世界倾注真诚与资源,它所构建的便不仅是经济高地,更是一个有温度、有共鸣的人文家园。

在大浪,从工厂车间到山水舞台,从祠堂古训到校园课间操,文化的生命力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叙事,而无论是登上舞台的工人歌手、传习麒麟舞的少年,还是阳台山下的山歌爱好者,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频率——或许是一首点燃激情的流行歌,一段承袭百年的麒麟舞,又或是山风送来的那一句穿越时光的古老吟唱。

来源|晶报APP

记者:武莹

编辑:刘珂

来源:晶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