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手车行业,如今可谓是一地鸡毛,曾经的风光早已荡然无存。一位坐拥二十多万粉丝的二手车博主,站在满场积灰的车辆前,满脸无奈地感慨:“现在哪还怕客户砍价,砍到地板价都成,关键是连个出价的人影都见不着。”他还自嘲自己算幸运的,场地是自家的,不用交租金,可那些传统同行
二手车行业,如今可谓是一地鸡毛,曾经的风光早已荡然无存。一位坐拥二十多万粉丝的二手车博主,站在满场积灰的车辆前,满脸无奈地感慨:“现在哪还怕客户砍价,砍到地板价都成,关键是连个出价的人影都见不着。”他还自嘲自己算幸运的,场地是自家的,不用交租金,可那些传统同行们,基本都被这残酷的市场“团灭”了。
想当年,二手车市场那叫一个红火,商家们轻轻松松月入十万,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走路都带风。可如今呢,二手车江湖早已变天,曾经的“摇钱树”变成了“烫手山芋”。
先看看数据,2024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达1961.42万辆,总交易金额12852.05亿元,成交量净增120.08万辆,增幅6.52%,数据看着挺漂亮,可车商们的利润却惨不忍睹。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都看不下去了,指出92%的二手车商都在亏损。百强二手车企业里,大部分毛利率在4% - 6%之间,超过10%的仅有4家,跌破4%的居然多达29家,都快到行业运营成本临界值了,这不是在刀尖上跳舞吗?
更可怕的是库存积压,资金占用成本不断上升,把那点可怜的利润都啃得渣都不剩。二手车行业本质就是资金密集的库存生意,现金流就是命根子。可2024年二手车平均库存周期高达56天,部分车商甚至长达100天,比2022年的47天拉长了不少,远超行业健康水平。车子卖不出去,场地、人员、维护成本一样不少,车商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钱像流水一样流走。
二手车市场为啥落得这般田地?还不是国内新车市场价格战闹的。近几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蹭蹭往上涨,不仅抢了传统燃油车的饭碗,还搞起了价格战。就拿比亚迪来说,2023款汉EV尊贵型官方指导价从26.98万元降到20.98万元,降幅达22%。新车一降价,同年份收购的二手车价格也跟着跳水,从18万元降到13万元。那些高价收来的库存车,瞬间成了“烫手山芋”,车商们只能降价抛售,不然就亏得更惨。
新车降价也就算了,一些地方还推出购车补贴政策,消费者花小钱就能买到高性价比、高配置的新车,谁还愿意买二手车啊?二手车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而且传统燃油车也跟着降价“以价换量”,部分车型优惠幅度高达13万元。新车降价快,旧车保值率低,二手车价格反超新车都成了常态,车商们直呼“没法活了”。
除了新车市场的冲击,消费者对二手车失去信心也是个大问题。2024年二手车市场投诉量同比增长18%,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赚钱,隐瞒车身真实状况,把泡水车、事故车翻新后当好车卖,消费者购车后维修不断,售后还没保障。消费者花了钱还受一肚子气,对二手车的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二手车销售周期也变长了。
二手车行业的崩盘,是传统模式与新能源模式碰撞的必然结果,那些鼠目寸光的商家也脱不了干系。不过,行业进入洗牌期,有人哀叹生意难做,也有人努力求生。像瓜子、人人车这些大企业,推出车辆检测、评估、金融贷款、保险以及售后维修等增值服务,想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客户黏性。部分车商还玩起了自媒体,通过短视频平台打造人格化IP,教粉丝避坑,通过直播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还有一些现金流困难的小车商,选择“苟活”,发展“寄售业务”,不用花钱收车,只赚佣金。但这种模式弊端极大,买家得不到保障,购车风险增加,车商要是能提供增值服务,说不定还能给客户点安全感。
当然,二手车市场也有好消息。今年2月,海尔旗下卡泰驰控股收购汽车之家,计划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构建二手车标准化服务体系,还制定了严格的检测和整备标准,推出全国联保“三包”服务,获得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五星级服务认证,给行业提供了规范化发展的范本。
2025年的二手车市场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虽然交易量预计突破2000万辆,市场规模或达2.1万亿,但行业寒冬的隐忧仍在。利润空间下降,库存周期延长,“新车比二手车便宜”的倒挂现象,都揭示着市场的深层阵痛。二手车市场不会消失,但必须重生。别再想着“躺着赚钱”,也别再把消费者当冤大头,不然最后只能自食恶果。二手车行业,是时候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
来源:大道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