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大小小几十股势力搅在一块儿,枪声炮响,连狗都听厌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山东这地方,天生就不是个安稳地儿。
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大小小几十股势力搅在一块儿,枪声炮响,连狗都听厌了。
可就在这种烂摊子里,一夜之间,山东八路军多了八个师,毛主席一句话点破天机:“派罗荣桓去山东,是我一辈子做得最对的一件事。”说这话时,毛主席眼里带着光。
1938年,北方的冬天冷得能把人骨头冻裂,罗荣桓带着115师的3000来号人,硬生生从晋中杀到了山东。
不是简单地走一趟,他们一路上,得绕开日军的封锁线,还得防着国军的冷枪。
国共合作是写在纸上的,真刀真枪碰上了,能不能讲规矩,全靠天意。
这一路走来,雪地里踩出来的血印子,一路延到鲁西平原。
到山东了,不是风平浪静。
山东早就不是谁说了算的地方。
山东纵队早就有了四万人,自己打天下,自己当家。
突然来了一拨人,说要帮忙,谁心里能没点疙瘩?刚打下来的县城,一下子被115师的人占了,山东纵队心里憋着火,表面上客客气气,背地里早就咬牙切齿。
罗荣桓到了山东,头一个难题不是打鬼子,是怎么让人听他的。
要是换别人,八成动刀动枪分个高低。
可罗荣桓没这么干。
他不动声色,天天开会,天天磨嘴皮子,啥也不说,一开口就是“为了大局”,一闭口就是“为了抗战”。
山东纵队的人一开始不买账,可架不住罗荣桓有耐心,跟他们掏心窝子,谈理想,讲革命,讲到后半夜。
时间一长,心里那点刺儿就慢慢磨平了。
1941年,徐向前调走后,局面更加乱套。
山东纵队、115师,还有其他零零碎碎的武装,各拉各的旗,各吹各的号。
命令一下来,各部队不知道听谁的,前线打仗,后方扯皮。
毛主席气得直跺脚,最后干脆一锤定音:山东只留罗荣桓一个人管,其他人一律调走。
因为罗荣桓能忍,能熬,能讲道理,还能下狠手。
他不是靠拍桌子立威,而是靠一件件事,一仗仗打出来的威信。
到了1945年,山东根据地已经整编出八个师,还有17个地方旅,一共十万人马。
罗荣桓这一手棋,直接把抗战的中盘稳住了。
可这些光鲜背后,全是熬出来的病。
罗荣桓常年带病指挥,最严重的时候,连下地都难,只能躺在担架上发号施令。
山东的冬天冷,鬼子围剿又紧,他常常一天睡不上几个小时,最后累出肾癌。
医生说得去苏联做手术,罗荣桓一开始死活不肯,心里挂着山东,挂着部队,挂着还没打完的仗。
后来实在扛不住了,才勉强答应去莫斯科。
手术做得不错,人也恢复了些,可国内局势一天天紧张,东北那边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罗荣桓刚能下地走动,就又拄着拐杖回到了战场。
东北比山东还要复杂。
老蒋一边调兵,一边派特务,整个东北像个快要爆炸的火药桶。
罗荣桓到了那儿,没要求官职,也没摆架子。
他知道自己身体不行了,就主动让位给林彪,自己在后头做政工,稳定人心,打基础。
因为罗荣桓心里清楚,革命不是靠一两个人冲锋陷阵打下来的,得靠千千万万的人拧成一股绳。
他甘愿做绿叶,不争名,不抢功,只求革命能赢。
东北那几年,罗荣桓把山东模式又搬过来。
一元化领导,统一思想,整顿队伍。
打仗讲究的,不只是勇气,还有纪律,有了统一指挥,东北民主联军才能一步步打出气势,最后在辽沈战役里一锤定音。
罗荣桓不是那种一冲锋就喊杀喊打的人,他是那种在背后默默搭建舞台的人,等别人站上去赢了,他自己躲在幕后,连掌声都不抢。
身体每况愈下,医生一次次劝他休息,他都搪塞过去。
到最后,病情恶化,连说话都费劲,他还是让人把地图挂在床边,每天琢磨战局。
旁人劝不动,他只笑笑,说等革命胜利了再歇。
这份倔强,贯穿了他的一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罗荣桓没赶上最热闹的时候。
那年,他在病床上静静听着北京的广播,听着天安门广场上的欢呼声,眼角湿了。
有人说,罗荣桓是个不爱出风头的人。
其实不爱出风头的人,心里装着的是更大的天下。
他不是不争,只是知道,真正的胜利,不是自己站在台上,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能过上好日子。
这一路走来,罗荣桓靠的不是气势汹汹,也不是豪言壮语,而是一锤一锤敲出来的信任,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路。
山东能盘活,东北能定局,新中国能站稳脚跟,罗荣桓这份功劳,写进史册都不为过。
当年毛主席那句“他把山东这盘大棋盘活了”,不是客气话,是实打实的评价。
参考资料:
1.《罗荣桓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
2.《中国抗日战争史》,郭廷以著,中华书局
3.《东北解放战争实录》,李锐主编,解放军出版社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来源:悠闲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