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假期,程鹏和罗浩共同探讨了行业的热点,碰撞出观点并撰写此文章,系统论述了“业主满意度”与“物业费收缴率”两个考核指标间关系的辩证演变过程。从早期“业主满意度”与“物业费收缴率”互相补充与互相纠偏,到房地产高峰期的整体目标一致互不冲突,再到目前的对立且相互冲
参展联系人:杨梅18565096203(微信同号)
五一假期,程鹏和罗浩共同探讨了行业的热点,碰撞出观点并撰写此文章,系统论述了“业主满意度”与“物业费收缴率”两个考核指标间关系的辩证演变过程。从早期“业主满意度”与“物业费收缴率”互相补充与互相纠偏,到房地产高峰期的整体目标一致互不冲突,再到目前的对立且相互冲突。
其实,观察整个“业主满意度”与“物业费收缴率”的演变过程,其实就是从一个均衡走向失衡,未来寻找新均衡的过程。其实,管理学理论早就给出寻找新均衡的方法。例如,通过权变理论在动态环境中寻找平衡点,运用系统思维将对立要素转化为协同动力等。具体而言,物业公司可以借鉴KANO - TRIZ融合分析方法,一方面用KANO模型对业主需求分类,确定不同需求类型,为服务改进提供方向。另一方面在业主需求满足方面,用TRIZ矛盾矩阵可用于解决业主满意度与实现成本之间的冲突。
基于五年物业管理领域的持续研究,程鹏深刻认识到:物业公司面临的环境剧变正经历企业化转型范式革命,其演进逻辑已突破传统服务行业的经验边界,脱离学术对话体系的民科思维范式,并不是这个行业真正的研究范式。
在当前,环境约束强化(政策合规压力、业主权利意识觉醒、技术渗透加速)与市场机制深化(服务定价透明化、专业分工精细化)的叠加效应,倒逼企业构建现代管理体系的三大核心能力:
(1)经验解构能力:传统经验主义认知框架在应对多元利益博弈(业主委员会-物业企业-政府部门)、服务标准化与个性化矛盾等复合型管理难题时已显现出系统性局限,需通过企业管理诊断工具实现经验数据化改造。
(2)机制设计能力:市场机制通过帕累托改进驱动服务价值重构,在资源约束(人力成本刚性增长)与需求升级(业主美好生活期待、物业服务产品迭代)的张力中催生管理创新,典型如甲方市场主体地位归位引发的契约关系优化实践,或者甲方也非天使引发的基层治理体系的权力制衡。
(3)理论转化能力:物业管理作为准公共产品供给系统,其运作效能提升必须依托委托代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学术框架,构建符合"激励相容"原则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行业进化必须建立在管理科学范式与市场规律的双重基石之上。这种转型本质是物业服务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密集和知识密集型跃迁的必由之路,更是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制度创新实验场。
以下为文章全文:
引言
物业管理行业作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一环,对于维护小区的正常运转、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以及房屋保值增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物业一线考核的诸多衡量指标中,“业主满意度”和“物业费收缴率”无疑是两个最为关键的指标。
在这一过程中,“业主满意度”和“物业费收缴率”作为衡量物业管理质量的两大核心指标,其相互关系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业主意识的转变而呈现出动态演变的特征。理解这两大指标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优化物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系统梳理“业主满意度”与“物业费收缴率”两个指标间关系的演变历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并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物业管理优化和物业企业考核指标优化的可行路径。
一、互相补充与互相纠偏:物业管理初期的双指标关系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中国房地产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房屋供不应求,开发商处于主导地位,旗下的物业公司也顺势接管了大量的物业项目。其中,部分有长远发展规划的物业公司开始注意企业品牌的打造,希望通过良好企业品牌形象的建立,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这一时期物业管理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的经验不足,管理手段也较为原始,加之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物业公司特别是项目一线的经营管理存在诸多待规范之处。
在此背景下,具有远见的部分物业公司立足短期的“收入指标”实现和长期的“品牌软实力”提升,确定了一系列项目考核指标,“业主满意度”与“物业费收缴率”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并在全行业沿用至今。
两个指标的并行,有其必要性,也是特殊历史阶段的产物。
一方面,“98房改”前后的中国,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入了包括物业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他们充实了物业行业的服务力量,但也存在服务技能不足、服务意识欠缺等问题。另一方面,随着“98房改”的实施和大量商品房的入市,不少业主第一次接触到物业管理这一新事物,很多业主并没有形成缴费购买服务的意识。
在此背景下,服务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物业基层服务团队和缴费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业主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出现了一些服务过程中的恶劣事件。这些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业主的权益,也对物业公司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这一阶段,物业公司总部着眼于建立企业品牌,追求“业主满意度”的提升,同时也希望确保经营收入的稳定;而物业项目一线则主要聚焦于“物业费收缴率”指标的完成,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其中不乏一些现在看来不合理、不合法的方式。
这种差异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一方面,项目一线过度追求“物业费收缴率”,可能会忽视业主的合理需求,采取一些简单粗暴的催收方式,从而引发业主的不满;另一方面,总部希望通过提升“业主满意度”来树立品牌形象,但项目一线的不规范行为却可能破坏这一努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物业公司总部开始通过考核物业项目一线的“业主满意度”指标,来规范项目一线的行为。
通过对“业主满意度”进行考核,物业公司总部能够及时发现项目一线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例如,对于业主反映强烈的服务质量问题,总部会要求项目一线进行整改,提高服务水平;对于不规范的物业费催收行为,总部也会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约束,如停水停电、限制业主出入等。
整体来看,这一阶段“业主满意度”和“物业费收缴率”两个指标间呈现出互相补充与互相纠偏的关系。物业公司总部通过考核“业主满意度”来规范项目一线的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提升“业主满意度”;而项目一线则需要在追求“物业费收缴率”的同时,注重“业主满意度”的提升,避免因不规范行为而导致业主的不满。
二、整体目标一致互不冲突:经济高速发展期的和谐共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98房改”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新的高潮。从“98房改”后一直到2018年前,房价与居民收入均实现了明显的上涨,购房业主不仅获得了明显的投资收益,而且居民收入也得到了快速提升。在这一时期,不少业主已经是二次或三次购房,对物业管理的认识和需求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方面,随着业主收入的增加和投资收益的提升,以及对物业管理认识的加深,业主的缴费意识显著增强。他们认识到,缴纳物业费是维持小区正常运转、提升居住品质的必要条件,因此主动缴费、提前缴费的业主基数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房地产市场仍处在上行周期,在收入上涨和投资收益增长的双重影响下,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认知整体偏正面。在此背景下,除非物业公司的服务存在明显的不足,业主往往都会在满意度调查过程中给予物业服务好评,“业主满意度”调查结果也相对较好。
在这一阶段,“物业费收缴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物业公司也无需采取过多的催收手段。同时,由于“业主满意度”较高,物业公司也能够更好地开展各项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物业公司在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也逐渐从单纯的物业费收缴转向了提升服务品质和“业主满意度”。
例如,一些物业公司开始加大对小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小区的环境和配套设施;加强对物业服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各种社区文化活动,增强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业主满意度”,也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物业费收缴率”。因此,在这一阶段,“业主满意度”和“物业费收缴率”两个指标的整体目标一致,互不冲突。
三、对立且相互冲突:发展深水区的矛盾凸显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深水区,在一系列内外矛盾(房价见顶、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疫情等)交织的影响下,中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房地产市场和就业市场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业主购房的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业主的收入也不再增长甚至出现下降的趋势。
这些变化对物业管理行业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一方面,不按时缴纳物业费的业主数量明显增加。由于经济压力增大及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业主对物业费的缴纳变得更加谨慎,甚至有些业主认为物业公司的服务不值这个费用,从而拒绝缴纳物业费。另一方面,业主更加关注服务细节和服务感受。在面对物业公司的催费行为时,业主会更加敏感和抵触,一旦催缴物业费,业主就会努力找寻物业公司服务不足的点进行投诉,在“业主满意度”调查中也会给出不满意的评价。
为了提高“物业费收缴率”,物业公司不得不加大力度,采取更多的催收措施,但绝大部分措施已经完全合规合法,特别是在当前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任何不合规、不合法的行为都会被暴露在聚光灯下。
即便催费行为完全合规合法,但这些催收行为往往会进一步引发业主的不满,导致“业主满意度”指标的下降。例如,一些物业公司会频繁地打电话、发通知催费,甚至采取上门催收的方式,这让业主感到被打扰和不尊重;个别物业公司会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段,如将电梯改为刷卡使用等,并和物业费缴费情况挂钩,这也加剧了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的矛盾。
在这一阶段,“业主满意度”和“物业费收缴率”两个指标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之前的一致和互补变成了对立和冲突。物业公司在追求“物业费收缴率”的过程中,往往会牺牲“业主满意度”纸面数据。若此时物业公司既考核“业主满意度”又考核“物业费收缴率”,将使项目陷入两难的境地。
特别需要明确的是,在现阶段,业主能够按时缴纳甚至预缴纳物业费,本身就代表着对物业服务的认可以及满意,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代表业主满意度的真实情况。但大部分业主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并不会将这种认可以及满意表现为强烈的支持。
在此背景下,部分不满意的声音便会因为其强烈的声浪和高频次的表达,很容易被误以为代表了全体业主的意见,从而在物业公司开展“业主满意度”调查的过程中对物业公司产生误导。特别是我们正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在各种社交软件加持以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背景下,这种“个体影响乃至代表全体声音”的情况屡见不鲜,需要物业公司乃至物业行业高度关注,这也是物业行业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四、基于指标关系演变的管理优化策略
“业主满意度”和“物业费收缴率”是物业管理行业中两个重要的指标,它们之间的关系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在不同的阶段,二者呈现出不同的关系特点,从互相补充与互相纠偏到整体目标一致互不冲突,再到对立且相互冲突。
“业主满意度”和“物业费收缴率”的辩证关系折射出中国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轨迹。从初期的互相纠偏,到经济繁荣期的和谐共生,再到发展深水区的对立冲突,这两大指标的关系演变深刻反映了宏观经济与社会心理对微观服务领域的影响。
物业管理行业与物业公司应充分认识到这两个指标关系的演变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优化与绩效考核策略,从而不断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有效性。无疑,这也是存量竞争时代,物业公司减少服务资源与流程耗损、实现高效服务与敏捷管理的必然举措。
来源:程鹏物业观察
来源:广州智慧物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