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且慢,先看看你裤腰带的扣子是不是越来越紧。人到中年,肚子大得像是怀了“糖宝宝”,可惜这不是福气,是“甜蜜陷阱”——糖尿病的前奏曲,早就悄悄登堂入室了。
饭后一支烟,快乐似神仙?且慢,先看看你裤腰带的扣子是不是越来越紧。人到中年,肚子大得像是怀了“糖宝宝”,可惜这不是福气,是“甜蜜陷阱”——糖尿病的前奏曲,早就悄悄登堂入室了。
别等“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少)来了才惊呼“完了”,那时候,胰岛已经快被你“榨干”了。
糖尿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雷,而是你每天一口一口咽下去、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别以为没症状就等于没问题,这病最擅长“无声潜伏”,一出手就是重拳。今天这篇文章,咱们就来扒一扒:糖尿病的早期信号,究竟藏在哪?
有人说,秋冬皮肤干痒是季节性的,涂点润肤露就行了。可你有没有发现,你这痒不是一般的痒,是那种“挠到出血都不过瘾”的痒?更离谱的是,小小一个蚊子包,半个月都不见好,甚至越抓越肿,最后还发炎了。
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血糖在作怪。
高血糖状态会让血液变得像糖浆一样黏稠,微血管灌注差,皮肤的营养供应跟不上,伤口难以愈合。而且,葡萄糖太多,细菌真是高兴坏了,简直是“自助餐”开业,哪儿有破口就往哪儿钻。
中医里有句话:“血不养肤,风生痒疮。”皮肤痒,未必是皮肤病,可能是气血两亏、湿热内蕴所致。糖尿病初期,常见“阴虚内热”,皮肤干、痒、裂,甚至夜间瘙痒加重,这不是季节,是“内火”。
“眼花了,估计是老花眼又加重了。”你是不是也这么安慰自己?
可如果你发现自己看东西忽明忽暗,有时候糊成一团,有时候又突然清晰,那就要留神了。
糖尿病早期,血糖水平的大幅波动,会影响到眼球晶状体的屈光状态,导致暂时性的视力模糊。不少人还没确诊前,眼科医生就先发现了蛛丝马迹。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指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很多患者在视网膜“中招”之前,早就有了视力变化的信号,只不过被忽视了。
中医说:“肝开窍于目。”肝阴不足,肝火上炎,目不能养,则视物昏花。糖尿病初期多属阴虚火旺之象,肝肾同病,目为先兆。
“最近工作太忙,太累了。”可你想过没,也许你不是累,是被糖“拖垮”了。
糖尿病早期最常见的一个表现,就是莫名其妙的疲倦感。明明没干啥大事,却总感觉“电量不足”,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脑子也懒得转,干啥都提不起劲。
原因很简单:血糖高了,但细胞用不上。就像你银行卡里明明有钱,但密码输错,取不出来。胰岛素不灵,葡萄糖进不了细胞,身体就像发动机缺油,只能低功率运行。
《黄帝内经》说:“精者,身之本也,精竭则困。”糖尿病初起,往往是“津液暗耗”,精血渐虚,神疲乏力。
是不是常常觉得手脚发麻、像被蚂蚁咬、像针在扎?去医院一查,颈椎没啥问题,腰椎也不压迫神经,那问题在哪?
糖尿病早期,最容易“偷袭”的就是周围神经系统。尤其是长时间的轻度高血糖,会让神经“慢性中毒”,出现感觉迟钝、麻木刺痛等表现。
山东某医院内分泌科曾接诊一位52岁男子,双脚麻木难忍,以为是风湿,结果一查空腹血糖16.3mmol/L,糖化血红蛋白9.8%,典型糖尿病,且已有神经病变。
中医认为:“痹者,闭也,气血不通则麻。”糖尿病初期患者,多有“气虚血瘀”,经络不通,遂生麻木。
“我最近是不是更容易发火?”
“咋感觉记性越来越差了?”
这些变化,很多人怪罪于“中年危机”。但其实,糖尿病早期的另一个隐秘信号就是——情绪波动。
血糖控制不稳定时,大脑的供能也跟着受影响。葡萄糖是脑细胞的唯一能量来源,一旦供应异常,情绪控制、记忆力、专注力统统受牵连。
20世纪90年代的《The Diabetes Educator》研究指出,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焦虑、易怒、轻度抑郁的比例明显升高,而且常被误诊为心理障碍。
中医素有“心主神明”之说,心神不宁,易生烦躁。糖精易耗心阴,心火偏旺,故烦,故燥,故乱。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脑子里只有“戒糖”两个字。其实要说实话,糖只是个引子,真正在背后搞事的,是你整个身体的代谢系统在“罢工”。
胰岛素抵抗、胰腺β细胞功能衰竭、慢性炎症状态、肠道菌群失衡……这些因素互相牵制、互相摧残,让糖尿病成为一个“不止是糖分”的系统病。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长期处于焦虑、压抑、高压状态下的人,更容易出现代谢紊乱。你以为自己是靠意志在加班,其实身体已经悄悄“挂上了红灯”。
中医讲:“情志内伤,五脏失调。”糖尿病人群,往往肝气郁结,脾虚湿盛,而湿热之邪则日久化燥,成“消渴之病”。这不是简单的饮食问题,是身心合一的系统失衡。
你是不是也在吃“降糖神茶”?是不是也在朋友圈收藏了几十个“糖尿病偏方”?别再迷信了,糖尿病的管理,从来没有捷径。
饮食、运动、睡眠、情绪,这四个字——“日常”,才是你健康的护城河。
· 饮食:不是不吃糖,而是要控制总碳水,注意低GI食物的搭配,粗细粮结合,戒掉精致碳水。
· 运动:不是跑马拉松,而是规律中强度运动,快走、慢跑、太极拳,贵在坚持。
· 睡眠:别再熬夜当夜猫子,睡得不好,胰岛素分泌也跟着乱。
· 情绪:学会放下,别让“气血两亏”成为糖尿病的助燃剂。
你可以不怕糖尿病,但你不能“看不见”它。它不来敲门,不代表它没潜伏在你生活的缝隙里。
别再等“三多一少”才警觉,那时候已经不是“糖尿病前期”,而是大病初成。别等左手糖尿病、右手高血压、背后还藏着脂肪肝,才开始后悔没早点体检。
夫病未成而可治,病已成而犹治者,犹闭门捕雀,难矣哉!
糖尿病之初,如水滴穿石,日积月累而不自知。若能早知早问早调,则可逆可控可缓。若待“三多一少”齐聚,那便是“尾大不掉”,防则难矣。
君子养生,贵在知微见著,未病先防。糖之为病,不在糖,而在其不知节,不知守,不知调。
不要等身体跟你“清算旧账”,才记起曾经被忽略的细节。人生下半场,拼的不再是冲劲,而是“稳住”。你稳住血糖,血糖就不会让你“翻车”。
参考文献:
1.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2.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3.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年第30卷第6期,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研究进展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糖尿病防治知识手册》2021年版
5.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内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闪耀医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