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前言: “辽参”如何解决监管漏洞和补足技术短板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5:22 2

摘要: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是著名的“辽参”品牌所属地,但近几年辽宁海参产业出现发展困境,危机显现,急需群策群力,推动海参产业全面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唐成 牛安春 王淑军)辽宁省海洋资源丰富,是著名的“辽参”品牌所属地,但近几年辽宁海参产业出现发展困境,危机显现,急需群策群力,推动海参产业全面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要先把树立形象放在首位,打造诚信“辽参”,解决痛点。一要根治抗生素滥用与环境污染(2014年、2016年)。央视曾曝光大连普兰店市皮口镇养殖户在海参育苗阶段大量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曲松钠)和漂白剂(次氯酸钠),导致近海生态恶化,乌鱼、对虾等物种灭绝。养殖废水直接排放,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和浮游生物死亡。调查显示,超过50%的育苗户为无证“黑户”,依赖低价抗生素维持苗种存活率,导致海参体内药物残留超标。二要根治非法添加有毒物质(2023年)。大连某海鲜加工厂被曝在黄金鲍、海参等产品中添加国家明令禁止的硼砂,并采用染色剂泡发海参以提升卖相。此类添加剂具有致癌性,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三要根治仿冒辽参与以次充好(2018年-2024年)。高温灾害导致辽宁本地海参减产,不法商贩从其他产区收购低价海参,冒充“辽参”高价销售。线上直播平台成为劣质海参流通重灾区,低价劣质产品冲击市场,损害品牌信誉。部分养殖户将辽宁参苗运至南方短期养殖后贴标“辽参”,利用品牌溢价牟利。四要防范暴雨灾害引发次生风险(2024年)。大连庄河市因暴雨泄洪导致海水盐度骤降,网箱养殖海参大面积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亿元。部分养殖户为减少损失,将死亡海参快速粗加工后流入市场,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还要直面问题根源,深入分析原因。在养殖端,解决药物依赖与生态破坏:黑户育苗户技术落后,依赖抗生素降低病害;养殖圈清理使用漂白剂和生石灰,污染近海环境。还要解决标准化缺失:缺乏统一的参苗培育、养殖流程标准,导致质量参差不齐。在加工与流通端,解决违法添加与监管漏洞:加工企业为提升产品卖相和保质期,非法使用硼砂等添加剂,监管部门抽检力度不足。还要解决产业链条短: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企业依赖粗加工和低价竞争,滋生以次充好行为。在市场与品牌端,解决品牌保护不足:地理标志认证“辽参”被仿冒现象普遍,缺乏防伪技术和追溯体系。还要解决消费信任危机: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问题频发,消费者难以鉴别真伪。线上营销号推出低价的辽参实为南方海参,但监管缺失。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防范与改进?第一,强化全产业链监管。要严控养殖环节: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如贝藻参混养、深海网箱),限制化学药剂使用;要建立育苗许可制度,取缔黑户养殖。还可借鉴阳澄湖大闸蟹由政府专门机构负责统一育苗的经验做法。还要加强加工环节抽检:对非法添加硼砂、染色剂等行为实施“黑名单”制度,提高违法成本。第二、推动标准化与技术创新。要制定辽参品质标准:明确盐分、蛋白质、多糖、矿物质等核心指标,联合科研、标准化机构开发快速检测技术、制定高水平标准,地标对接行标、国标,填补空白。如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合作,发挥其拥有食品标委会秘书处、国家轻工业食品质检中心等资源优势,建立联合研究平台,科研赋能区域发展。还要延长产业链:扶持深加工企业开发即食海参、功能性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减少初级产品低价竞争,打造高品质辽参品牌。通过在发展基础良好、规模适中、没有失信记录的企业试点,取得成功后复制推广,形成产业集群,带动“生态小弟”良性发展。第三、完善品牌保护与追溯体系。地理标志防伪要升级,对诚信品牌给予小产区认证: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海参从育苗到销售的全流程追溯,推荐优秀企业品质产品进入国家级食品安全追溯平台,扶持品牌产品,打击仿冒行为。由联合研究平台牵头,建立行业联盟:吸纳诚信企业参加,统一质量标准,联合国家执法部门打击虚假宣传和侵权。第四、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建立智慧灾害预警机制:针对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提前发布养殖环境监测数据,指导养殖户调整作业。还要推广保险与补贴:对养殖户因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提供政策性保险,减少铤而走险行为。适时调整、减免海域使用费,政府要拿出扶持产业发展的“诚意”。

目前,辽宁海参产业的发展困境,暴露了产业链各环节的监管漏洞和技术短板等问题。急需通过“生态化养殖+标准化加工+数字化追溯”三位一体的改革,重塑消费者信任,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升级”转型。同时,需加强政策引导与行业自律,将“辽参”品牌打造为中国海参产业的品质标杆。

作者简介:

唐成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系统干部、高级工程师,曾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参与、负责中国食品(产品)安全追溯平台运行推广,长期从事食品安全宣传、投诉维权、品牌建设、质量追溯、标识编码、扶优打假等工作,是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计量大学客座教授,农工党中央经济委委员。

牛安春系中国食品安全报社副社长,知名记者,为食品产业发展服务二十余年,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十几年,是中国食品安全大会执行秘书长,全面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交流大会”。

王淑军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任,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副主任,是国家认监委食品安全类认证技术工作组专家、国家级检验检测实验室评审专家,民盟中央科技委委员,北京工商大学硕士生校外导师。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