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中国大陆对台的战略是不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是不是很相似?该谋略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其完整上下文是:
当前中国大陆对台的战略是不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是不是很相似?该谋略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其完整上下文是: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核心军事思想:
1. 兵力优势量化原则:十倍兵力可实施围歼,五倍兵力可正面进攻
2. 动态应对策略:根据敌我力量对比灵活选择战术
3. 保存实力原则:处于劣势时应避免决战
当前台海态势的军事类比
(1)大陆对台策略特点
综合优势:在经济规模(约23倍)、军费预算(约16倍)、常规导弹数量(超2000枚对台)等方面形成数量级优势
多域压制:通过海军舰艇常态化绕台(年均超1000艘次)、空军巡航(年均超2000架次)形成事实包围
法律围困:通过《反分裂国家法》、ECFAicon部分中止等构建法律/经济包围网
(2)与《孙子兵法》的对应关系
|兵法原则 | 台海具体表现
"十则围之" 海峡中线常态化巡逻形成战略包围
"五则攻之" |联合封控演练展示进攻能力|
"倍则分之" 通过惠台政策分化岛内民意
台湾可能的应对策略
根据《孙子兵法》"守则不足,攻则有余"的反制逻辑,理论上可采取:
(1)军事层面
1. "虚张声势"策略(对应"形人而我无形")
发展非对称战力:如大量部署岸基反舰导弹(雄风系列年产量提升至200枚)
构建"豪猪战略":重点布防澎湖(现有驻军约5000人)形成前沿支点
2. "以逸待劳"策略
强化地下化设施:如佳山基地(可容纳200架战机)等要塞化建设
延长防御纵深:将30%现役部队(约6万人)转为预备役增强持续战力
(2)非军事层面
1. "伐交"策略
深化与美日情报共享(现有"台美海巡合作备忘录"等12项协议)
争取国际军售多元化(2023年获得美方4.4亿美元军售案)
2. "用间"策略
强化网络信息战能力(台"资通电军"编制已扩至6000人)
利用半导体产业筹码(台积电占全球先进制程55%份额)
现实可行性评估
根据兰德公司2023年兵推数据:
应对方案 | 成功率 | 持续时间
| 纯军事抵抗 |
| 非对称作战 | 30-40% | 1-3个月 |
| 综合拒止战略 | 50-60% | 6个月以上 |
根本性制约:
1. 战略纵深不足:台湾海峡最窄处仅130公里,处于解放军火箭军(DF-16射程1000km)全覆盖范围
2. 能源脆弱性:现有石油储备仅够60天使用,天然气储备仅14天
历史经验参照
1949年金门战役:解放军以3倍兵力进攻,遭守军(胡琏兵团)反包围损失9000余人
1996台海危机:大陆导弹试射促使美派2个航母战斗群
当前差异点:大陆已建成区域拒止体系(A2/AD),美航母作战半径需保持1500km外。
从《孙子兵法》视角看,破解围困的核心在于创造"势均力敌的假象"和"提高进攻成本"。但现代战争条件下,传统地理隔绝已被导弹科技消弭,非军事手段(如半导体产业链控制)可能比单纯军事对抗更具战略价值。最终解决方案仍需回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政治智慧层面。
来源:万水千山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