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传统启蒙教材有“三百千”之说,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千字文》有1500多年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读书人几乎没有不熟《千字文》的。而在近100年里,它比较受冷落,读书人读不读《千字文》似乎无关紧要。以我为例,我的爷爷辈读过《千字文》,我的父
▌吴 凤
我国传统启蒙教材有“三百千”之说,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其中《千字文》有1500多年历史。在很长一段时间,读书人几乎没有不熟《千字文》的。而在近100年里,它比较受冷落,读书人读不读《千字文》似乎无关紧要。以我为例,我的爷爷辈读过《千字文》,我的父辈不知道《千字文》,我直到大学时代都没读过《千字文》。后来因为机缘巧合,我认真去研读《千字文》,才发现《千字文》是个宝。
先说说它诞生的历史。《千字文》的诞生方式太奇葩了。听说过让人写文章限字数的,听说过写文章限字数还限用字的吗?南北朝梁朝梁武帝萧衍就这么“霸道”。梁武帝是个“前明后昏”的皇帝。他文韬武略,建立了梁朝,前期勤政恤民,后期荒废朝政,导致国败身亡。不过,他的学问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
为了更有效地教皇子们识字、习字,他想出了一个点子:命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最常用且不重复的1000个字,让皇子们学习。但这1000个字各自独立,皇子们学起来太费劲。于是他又命手下大臣周兴嗣,将这1000个字编纂成韵文。周兴嗣硬是把这1000个字编成了四言韵文。后人称《千字文》为“绝妙文章”,创作过程“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
《千字文》的基础功能是识字、习字。值得一提的是,过去这个功能强大,现在这个功能仍在。有人将《千字文》与1988年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发布的《现代汉语字表》对照,常用字为88%。读一遍《千字文》,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再有针对性地查查记记,就能扩大词汇量,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
《千字文》是以王羲之的字为原型的韵文字帖,它的传播也归功于历朝历代的书法家,其中隋唐之际的智永和尚功不可没。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作真草千字文八百本,分赠浙东各寺庙。智永之后,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征明等历代书法家,都会抄写《千字文》,大大促进了《千字文》在民间的传播。
除此之外,《千字文》的进阶功能是长学识、修美德、亲文言、练文笔。
《千字文》字数不多,但内容博大精深,可谓“移天缩地在君怀”。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天人篇”,即第1句至36句,关键句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一部分是以“天地人”思维来创作,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二部分为“儒学篇”,即第37句至102句,关键句是“景行维贤,克念作圣”,这一部分突出反映了《千字文》“蒙以养正”的特点,强调仁义礼智信、积善成德、知过必改等中华传统美德。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千字文》的个别观念可以商榷,但瑕不掩瑜。第三部分为“史地篇”,即第103句至162句,关键句是“都邑华夏”及“亦聚群英”,这部分既讲历史人物,又讲山川地理。第四部分为“生活篇”,即第163句至250句,关键句为“指薪修祜,永绥吉劭”,涉及农业、官场、修身、田园、家庭、祭祀、刑律等。有人把《千字文》当一部简明的中国文史纲要,有人把它当国学概论,有人把它当小百科,都不为过。
《千字文》在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流传最广泛,它体现了汉字非凡的表现力,特别是“四字格”这种表现力及魅力。《千字文》之后的童蒙读物出了很多,各有所长,但它们都很难在文采上超越《千字文》。章太炎曾说《三字经》与《千字文》比较,“字有重复、辞无藻采”。如今,再来学习《千字文》,可以大大提升人们对文言文的语感,体会到文言文的精美,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有趣的是,《千字文》还有很多“外挂功能”。典型案例是,古人将《千字文》作为一种排序系统。由于《千字文》从南北朝到清末一直是流传不衰的童蒙读物,人人诵习,且文字不重复,逐渐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排序系统,被用于屋舍、图书、档案等编码。这时《千字文》的每个单字会失去原义,作用同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等序号。比如南京夫子庙景区的江南贡院,考场是用《千字文》编号的。
《千字文》对于我而言,也有很大的帮助。其一,就是以《千字文》为纲要,对我已有的国学知识、文史知识进行整合,并随时链接新知识或新观点,能提升系统化思维能力。比如《千字文》第239句为“璇玑悬斡”,意思是北斗七星不断地转动着斗柄,这也令我对古今天文有了新的感受。
其二,我也常到与《千字文》有关的地方参观、旅游。我参观过北京的智化寺,那里有明代木制八角形转轮藏,上面的抽屉以《千字文》字作标记;参观过辽宁省博物馆,那里有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我去过南京夫子庙景区的江南贡院;去过安徽马鞍山当涂县,那是周兴嗣的故乡;去过洛阳、西安,印证《千字文》里的句子:“都邑华夏,东西二京。背邙面洛,浮渭据泾。”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读《千字文》,怎知《千字文》如此绝妙?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