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要是穿越回汉朝贵族家的饭局,八成得被桌上那套杯盘碗碟吸引,黑里透红的漆器摞成小山,雕花嵌贝的工艺比爱马仕限量款还名贵奢华。可这玩意放现在,咋就成了博物馆里的老古董?
您要是穿越回汉朝贵族家的饭局,八成得被桌上那套杯盘碗碟吸引,黑里透红的漆器摞成小山,雕花嵌贝的工艺比爱马仕限量款还名贵奢华。可这玩意放现在,咋就成了博物馆里的老古董?
说好的"万年牢"呢?老祖宗拿它装饭能存两千年不腐,如今咋连个网红奶茶杯都干不过?
这事儿得从一棵会"哭"的树说起,漆树这哥们儿浑身是宝,划破树皮就往外冒白浆,晒干了比502胶还黏糊。河姆渡挖出来那个7000年前的朱漆碗,到现在还红得跟刚刷了车厘子色号似的。
马王堆汉墓里漆鼎装着藕片汤,出土时藕片形状完整得像刚切好的凉菜,就是汤水早蒸发没了。要论耐用度,这手艺绝对算得上古代黑科技。
可这么牛的物件,如今别说老百姓家,连婚庆公司摆场子都嫌老气。您说这是为啥?是咱审美跑偏了,还是这老手艺跟不上趟了?
要说漆器混得惨,头号背锅侠得算化工漆。这年头装修市场满大街喊着"零甲醛""环保漆",其实都是生漆的曾孙子辈。早在上世纪30年代,酚醛树脂就横空出世,直接把老祖宗的手艺给整破防了。
化工漆半小时能干透,生漆得在阴房里猫着等半个月;化工漆能调出七彩葫芦娃,生漆不掺朱砂就只能当黑老大。还有价格的原因,现在割漆师傅得爬十几米高的树,一天收不到半斤漆液,老话说的"百里千刀一斤漆"现在照样好使。
漆器下岗还有个说不出口的委屈:太抗造了。您家祖传的漆器首饰盒,擦吧擦吧跟新的一样,这让卖家具的咋开张?
反观快消品,手机两年一换,家具五年一扔,市场流水哗哗的。漆器这"万年牢"的招牌,在计划性报废时代直接成了致命伤。
生漆过敏这事儿能把人整崩溃,漆工行里传着句话:"不过敏别进门,过敏三次成匠人"。新手学徒满脸起泡肿成猪头是常态,如今娇生惯养的小年轻,谁受得了这份罪?
老匠人们的手艺眼看要断代,故宫修文物的老师傅们也着急,前两年修乾隆御用漆盒,全国能接这活的不到二十人。
制作流程更是“反人类”,做个漆碗得经几十道工序,光是刮灰就得来回十几遍。阴干时温度湿度差一点都不行,赶上梅雨天能急出白头发。
现在讲究效率的工厂,谁愿意接这种磨洋工的活儿?有老板算过账,做个正经漆器的人工成本,够在义乌批发五百个塑料碗。
别看漆器眼下混得惨,暗地里可憋着大招呢。苏州博物馆去年推出的生漆描金手机壳,愣是把00后迷得七荤八素。
北京798的漆艺工作室,把北斗卫星图纸刻在漆盘上,科技感直接拉满。更绝的是医疗领域,生漆的抗菌性能被做成骨科固定夹板,比塑料的透气,比金属的轻便。
年轻人也在整新活,短视频平台上有帮95后漆匠,直播给AJ球鞋做漆绘,一双限量款能拍到五位数。也有年轻人拿生漆修复游戏手柄,弹幕刷得飞起"这不比贴膜带劲"。老手艺混搭新潮流,居然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
漆器的故事像极了被智能手机干翻的柯达胶卷相机,但富士转型化妆品活得滋润。生漆要想翻身,光靠情怀不够,得学会"不务正业"。
日本现在把生漆玩出花,既做佛像贴金,也搞隐形战机涂料。咱们的科研院所也没闲着,中科院正在研发生漆基的海洋防污涂料,这要是成了,可比做碗碟值钱多了。
老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如今满大街都是香精勾兑酒。漆器这坛陈酿要想飘香,得学会给自己打广告。
您要是在网红餐厅看见漆器餐具,在科技展瞧见生漆电路板,在美妆店遇见漆器包装盒,别惊讶,这是千年老字号在21世纪的华丽转身。
来源:生活小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