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漆并非单纯的涂层,它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奇迹。从树脂的滴落到最终的漆膜,每一滴生漆都蕴含着深沉的历史,它是一种油包水型胶体分散体系,带着自然的力量在岁月中缓缓成型。
生漆并非单纯的涂层,它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复合材料,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奇迹。从树脂的滴落到最终的漆膜,每一滴生漆都蕴含着深沉的历史,它是一种油包水型胶体分散体系,带着自然的力量在岁月中缓缓成型。
花好月圆 系列作品
在大漆的世界里,每一滴漆都仿佛凝聚了时光。漆器的表面光滑如镜,宛如湖面般平静,却深藏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
你触摸它时,手指与漆面的摩擦间,仿佛能感受到那份历经岁月雕琢的厚重感,每一道纹理都承载着匠人心血的痕迹。木材在漆的涂抹下变得不再是简单的材质,它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闪耀着深沉的光泽。
生漆的成膜过程是一种由酶促起始的游离基聚合反应,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化学结构。漆酚聚合物与多糖-糖蛋白复合物交织形成坚固的漆膜,它赋予了漆器无与伦比的耐久性与光泽,每一层漆膜的干燥和聚合,都让漆器成为永恒的艺术品。
01.
一抹大漆,梦未眠,光犹存
在静谧的清晨,微凉的风从窗边拂过,工作室里散发着淡淡的大漆味。回想起这些年创作的经历,曹芳微微一笑:“艺术对我来说,就像一块吸铁石。”她的童年几乎是在画笔与颜料中度过:工笔画的细腻,油画的色彩,敦煌壁画的神秘与深邃,都像一扇扇开启想象的大门,吸引着她一步步走进艺术的世界。
山水 系列作品
然而,真正让她走上大漆之路,却是近五年来的一次偶然。起初,她只是在朋友的工作坊随意浏览,没想到那时日漫长、层层淬炼的大漆工艺却深深撼动了她的内心。真正亲手髹漆后,她慢慢感受到这项工艺的魅力——每一遍调色都充满未知,每一次研磨都在等待惊喜。当第一次终于研磨出远超预期的美感时,曹芳突然意识到,漫长的制作过程并非枯燥,而是充满期待,每一次偶然浮现的美感,都是时间给予的奖赏。
然而,大漆带来的考验远不止漫长的等待。过敏,是所有学习大漆的人都无法回避的门槛。 曹芳起初侥幸地认为自己是“天选大漆人”,学了几个月都毫无反应,直到某一天,皮肤开始刺痒、红肿,她才意识到自己也无法逃过这一劫。最初的那次过敏让她措手不及,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逐渐摸索出如何与大漆共处,让身体一点点适应这门技艺的考验。过敏反应一次比一次缓解,她用身体去适应,也用耐心去对抗。她笑言,这或许算是自己为大漆工艺付出的“小小的勇气”。这份敬畏心,也让她对漆器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门技艺,而是一种结合材料、色彩和文化沉淀的艺术形式,每一道漆层的叠加,都承载着手艺人与时间对话的痕迹。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期待和对工艺的尊重,让她最终沉浸其中,成为一名真正的大漆匠人。
云鹤 系列作品
“当没有灵感的时候,我就去博物馆、美术馆走走”,曹芳轻抚手中的漆器,那是一种历经时光后才逐渐凝固的质感,如同她对艺术的感悟般沉稳。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欣赏与学习,让她的创作之路逐渐清晰,也支撑着她在一次次的打磨中寻找最初的热爱。
她笑言,偶尔看着一旁的小狗在工作室里嬉闹时,也能从它纯粹、自由的姿态里获得新的灵感。
当她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才发现那份童年时期对绘画的执着,其实早已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等待大漆工艺那丝契机,重新点燃了她对艺术的热望。
02.
漆·木·人,在‘长木漆作’中打磨出的人生厚度
在曹芳这所名为“长木漆作”(Long Wood)的工作室里,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时间与生命的厚重。这个名字不仅是对漆器的敬意,它象征着一棵年轮不断增长的古老树木,穿越岁月的风霜,见证着大自然与历史的无尽流转。长木,正如一棵树,象征着坚韧与生命力,映射出时间的深邃与不朽。它是对生命坚毅的礼赞,对自然永恒的向往,也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
木料的清香与生漆的淡淡气息交织在一起,仿佛为这个名字注入了灵魂。手艺人曹芳轻抚着一块待漆的木板,指尖能感受到那原本粗糙的纹路,像极了岁月给予树木的馈赠。她懂得,只有用时间将每一层漆一点点地打磨、叠加、封存,才能让这木板与漆产生如同年轮般的契合。那样的契合,不是一朝一夕的美丽,而是日复一日、经年累月才能沉淀出的深度。
星云 系列作品
她还记得第一次面对大漆时的刺痛与灼热。在旁人看来,这也许只是艺术创作的副作用,可对她而言,却是与自然真正对话的开始。大漆会惩罚浮躁,也会奖赏那些秉持韧性与敬畏之心的匠人。正如“长木”所代表的那棵古老树木,年轮越厚,越能抵御风霜。曹芳在岁月里翻涌的梦想,也需要一层又一层的漆去打底,才能在时光的雕琢中渐渐清晰、牢固。
蝶影 系列作品
长木象征坚毅,永恒。也是英文“Long Wood”的直译,有常青之意,也正如工作室主理人曹芳多段人生旅程的重叠:
20岁,她毅然选择从美院辍学创业,跳脱传统教育框架,一头扎进真实的商业世界;
30岁,她创立了餐饮连锁品牌,紧张忙碌的节奏让她暂时搁置了对艺术的追求;
40岁,在职场与生活的沉淀中,她重新拿起曾经热爱的髹漆刀,回到那份最初的初心与炽热。
这三段人生如同三层漆,每一层都需要时间去吸收、打磨与定型,最终才显现出最持久的光彩。每一件出自“长木漆作”的作品,都仿佛凝聚着曹芳三段人生的养分:既有年轻时的无畏、也有创业时的果敢,更有返璞归真的成熟。透过那层层漆膜,人们能读到她对自然的敬畏、对美的坚持,也能感受到她将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深沉温度。
03.
当漆与岁月共舞,艺术便生长于当下
步入“长木漆作”这所工作室,目光便会被那些充满现代感的漆器所吸引:漆器碗表面采用了层叠的色彩晕染,蓝绿红三色在漆膜里交融,似乎流动着大自然中水与火的对比。局部还撒落了银色颗粒,宛如夜空中的繁星点点,给整体增添了一种神秘而富有生命力的氛围。
蝶影 系列作品
这样的用色和肌理手法,摆脱了人们对传统漆器“黑红金”的固有印象,却又在多层叠漆和漫长的打磨工序中,保留了大漆艺术最纯粹的部分。较具代表性的,也许是那把造型简洁、漆色深沉的漆椅。它的几何造型有着强烈的现代感,而表面局部浮现的雕刻或压印图案,又带来古朴韵味。漆面的隐约流光在阳光下呈现出波纹状的光泽,静静地诉说着大漆多层打磨后的深邃质感。这样一件日常家具,既可在现代空间里成为焦点,又能让人感受到岁月积淀之美。
谈及“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的关系”,曹芳毫不掩饰她对当代审美的接受:“我们活在当代,自然会被今天的视觉与美学所影响。传统技法是我们表达的‘武器’,但必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新,让作品能够与当下对话。”在她的理解里,并不是为了“革新”而刻意颠覆,而是以作品的呈现为根本目标:可以通过新型材料提升漆面细节等想法。
正如那些漆器盘、椅子所表现的,从复合色彩晕染、金属粉撒落,到贝壳与贴片装饰,甚至运用几何形或流线型的现代构图,让每件作品仿佛拥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跳脱的色彩与纹理,蓝绿色调与金属色闪光的碰撞,打破大众对漆器“红黑为尊”的刻板印象,令作品散发出既复古又时髦的气质。
至于“长木漆作”如何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曹芳总结为两个关键词:“独特”与“情感”。她从不重复同样的设计,而是以系列的形式来构建每个创作主题。“从用色到技法,我都力求突破传统对漆器的既定看法,”她坦言,“但这些外在的形式,还不足以让作品真正打动人。如果我自己在创作时无法被它们的色彩与形式感动,那使用者也很难产生共鸣。”
“我的作品之所以能让人产生共鸣,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特别,而是因为在制作过程中,我注入了当下真实的情绪。” 曹芳能记得自己的每一位顾客,他们不只是购买作品,更在意的是作品背后的情感和制作过程。“他们更希望听到我制作时的感受,那种期待、惊喜、克服难题的过程。情绪是有传播力的,当你饱含热忱去创作时,对方是能感受到的。”
她甚至遇到过眼含泪水的顾客,听着她分享手工艺的过程,露出复杂的神情。“我很理性地知道,并不是我做了什么了不得的作品,”她说,“只是他们或许从中看到了某种自己渴望却未曾实现的生活状态。我不过是做了他们想做、但没有去做的事。”正是这种情感的流动,让“长木漆作”的作品不只是工艺品,而是带有温度的情绪载体。它不仅仅是一件被打磨出的器物,更是一种创作者与使用者之间深层次的共鸣——作品所呈现的不仅是色彩和光泽,更是一段时间、一种情感的凝固。
这些满含热情与巧思的漆作,不仅仅是传统大漆技艺的再现,更是当代设计理念的融汇。它们背后的故事,是曹芳用无数次涂抹、打磨与重新构思所谱写的。层层漆膜之下,凝聚着她对当代美学、对跨材料融合的开放态度,也蕴藏着她在艺术之路上始终如一的坚持。“我们有更多元的材料和创作方式,关键是要用在对的地方,”她在谈话最后补充道,“并且永远牢记,作品是为了传递情感与美感,而非为了创新而创新。”
就这样,“长木漆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往,而是在岁月沉淀的技艺里,注入当代的思考,让漆器不仅仅是承载历史的物件,更成为一个能与当下对话的艺术表达。曹芳始终相信,大漆的魅力不仅在于工艺的繁复,更在于它赋予每件作品的独特生命力——它们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光影交错间呼吸,在时间流转里生长。
这或许也是“长木漆作”最动人的地方:它既有时间赋予的沉稳,也有艺术家赋予的自由;它生长于古老技法之中,却又不断向未知的可能性延展。每一道漆,每一层光泽,都是一次关于耐心、热爱与创造的回应。而这一切,终将沉淀成时间的礼物,在未来的岁月里,被人触碰、珍藏、铭记。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