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里总有人不听课,真正的问题出在哪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06:52 2

摘要:你可能觉得那是安静,但如果你仔细听,你会发现,那根本不是安静,而是孩子们神游四海了。

如果有人说:“教室里安静得只剩下天花板吊扇的咯吱声。”

你可能觉得那是安静,但如果你仔细听,你会发现,那根本不是安静,而是孩子们神游四海了。

上课十分钟,灵魂遁走九分钟。

有的去了操场,有的躺在被窝里,甚至有的直接投入了短视频的怀抱。学生不听课,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大家也见怪不怪。

可当你发现,学霸和学渣在这一点上达成了某种奇妙的默契,跨越了智商的鸿沟时,你才会明白其中的深意:

不是他们不认真,而是有些课堂,根本配不上他们的注意力。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坐在前排的才是“人上人”。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前排的学霸在涂鸦,后排的学渣在睡觉,而我则坐在中间,开始发呆。

老师一边讲着勾股定理,一边像在进行某种催眠术,似乎整个班级都被“点穴”了一样。你以为这是课堂教学吗?

其实这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多人社死局”。

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一节课能把学霸逼疯,把学渣困死?如果你真以为是学生不努力,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教育系统的“内卷”已经把课堂的设计搞得失衡,老师讲课时怎么可能照顾到全班不同的智力水平呢?

一、同样不听课,结果却天差地别

现实的残酷之处就在于:大脑,真不是人人标配的旗舰版。

有些人天生像8核16线程的处理器,理解力堪比GPU加速;而有的人,还停留在2G运存卡顿的阶段。老师讲得飞起,他还在原地缓冲。

聪明的学生不听课,是因为节奏太慢,反而会影响他们的思维;不聪明的学生不听课,是因为内容太难,听了也没用。

最终,这两种极端的学生都选择在课堂上“摆烂”,同步得就像闹钟的双铃铛一样。

记得高一那年,我后座有位传说中的“王炸级学霸”。物理课他从来不听课,但他的成绩总是年级前三。

有一次,老师讲到动量守恒,他还在桌下看《天体物理简史》,一边嘟囔着:“这不就是初中学过的老掉牙的东西嘛。”结果老师点了他的名字,让他回答问题。那个学霸懒洋洋地站起来,讲了一种比老师还牛的解法,顺便纠正了老师的错公式。

讲台上的老师脸色一红,轻声说了句:“好,坐下。”

我当时刚好没听懂,转头向他借笔记。他淡淡地说:

“一点没记,因为我学习是靠感觉。”

他真的是靠感觉,而我只能靠猜。我掐指一算,物理考了43分,而他凭借着“外挂式直觉”,考了99分。

考试结束后,我们一起去吃饭,他安慰我:“你也挺有潜力的,我初中的时候也差不多。”

我回他一句:“那你的潜力,跟我这压力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

再说说我的初中同学小林。

他几乎每天都在睡觉,曾经笑话我记得笔记太认真:“你记得再多也没用,知识进不去脑子是天赋问题。”那时候我听了心里很不爽,想扇他两巴掌。

后来,我们都上了高中,他去了职高,我去了普高。有次去找他玩,发现他在学汽修。

我问他:“你不是说天赋不好吗?”

他一边拆引擎一边答:“以前睡觉是听不懂,现在睡觉是没必要。”

我顿时明白了,原来有些人不是笨,而是课程不对他们胃口。学习和学习能力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个巨大的行业匹配问题。

只要给他一个适合的赛道,他能比谁都清醒。

二、课堂的设计早已不符合学生的“需求”

如今的课堂,更像是一个婚礼现场:老师是主持人,学生则是各色嘉宾。

有人来蹭饭,有人来凑热闹,还有人压根不愿来。并不是学生不听,而是课堂的设计早已无法跟上学生的需求。

重点班的孩子,思维飞速发展,老师讲得稍微慢一点,他们就忍不住掏出手机搜索答案;普通班的孩子,连“什么是函数”都还没搞明白,老师却已经在讲导数了。

如此一刀切的课程设计,简直就像用一把尺子去量不同高度的森林,简直荒唐。

我高二的时候,老师突然开始创新教学方式,每节课搞“头脑风暴”。

结果重点班的学霸一上来就把老师的问题怼回去了:“这题出得不够优化。” 而普通班的同学还在“这题到底问的是什么”。老师一气之下说:“以后你们自己自由探讨!”

第二天,整个班级集体沉默,讨论变成了“我不说,你也别说”。

后来,学校干脆把我们的班级分成了AB两节。

重点班成了“自助食堂”,老师只负责补位;而普通班成了“老母鸡带小鸡”,老师全程盯梢。

两个班听同一个知识点,一个班在搞“算法优化”,另一个班还在学“图像识别入门”。知识的差距,不是理解力的问题,而是节奏的问题。

三、真正的懒,不是少写作业的“横”

许多人喜欢说:“聪明的孩子只是懒。”听着像鸡汤,实际上是毒药。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懒的是体力,而不是脑子。他们可能不写作业,但会深思;他们也许不听课,但自学效率超高。

有些孩子的“不努力”,其实是心底抗拒思考。他们并非懒,而是放弃了与知识交朋友的兴趣。

我记得初三时,有个同学天天抄作业,一次被抓住了,他哭丧着脸说:“老师,我不是不写作业,是怕写错了浪费纸。”

老师差点脑袋一热:“你浪费的不是纸,是命啊。”

同一间教室里,另一个学霸从来不写作业,老师也不批评他。

为什么?他自学了整本竞赛教材,还帮助同学讲解难题。老师笑得像个傻子:“这才叫个性化发展。”

所以说,你不努力,世界给你0分;而他不努力,世界却给他开了绿色通道。这不是命运不公,而是大脑和行为的CP值差异太大。

因为真正的懒,表现为不想动脑子去理解为什么。而真正的聪明,是不用催促他,他自己会想到“怎么去优化”。

所以,课堂教学从来不是压路机,老师站在讲台上“碾一遍”,学生就能自动消化知识。好的教学,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节奏相匹配。

教育的任务,并不是制造奇迹,而是不让那些本应发光的灯泡,在青春的讲台上熄灭。

来源:尚林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