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千年以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千年以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些节气精准地划分了四季的流转,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和作用。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天的开始,此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意味着一年的农事活动拉开帷幕。雨水节气,冬去春来,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忙碌的春耕也随之开始。惊蛰时,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此时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较大,也象征着二月份的开始。春分这一天,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古人还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以示公平。
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此时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人们除了祭扫先人,还会趁着大好春光踏青出游,进行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等活动。谷雨时节,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民间有“走谷雨”的习俗,青年妇女会到野外散步,南方还有采谷雨茶的传统。
立夏之后,万物从初生进入繁茂阶段,民间有吃茶叶蛋祈求夏日平安的习俗。小满时,一些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此时正是插水稻的季节,农民们要保证稻田里水的充足。芒种很忙,既有大麦、小麦等要抢着收割,又有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要忙着播种,此时还有祭花神、煮梅的习俗。
夏至这天,北半球的白天达最长,之后就慢慢缩短。小暑过后有“食新”习俗,即尝新米。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民间有“大暑吃凤梨”的说法。立秋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民间有立秋吃茄子的习俗。处暑意味着炎热暑天结束,气温逐渐下降,此时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
白露时节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秋分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气温一次次下降。寒露时,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立冬,冬季自此开始。小雪时,腌腊肉是南方人熟悉的民俗。大雪表示这一时期降大雪的起始时间和雪量程度。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民间有冬至吃饺子或汤圆的习俗,还有从冬至日开始“数九”的习俗。小寒标志着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此时人们会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个历法体系,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在当代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来源:丙坤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