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年女性离婚后,女儿会感到愧疚?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5:36 2

摘要:我想要知道,面对着一段破败的婚姻,一个想要出走的女人要面对什么样的课题?一个想要帮助妈妈出走的女儿,能具体做点什么?

Sayings:

还记得吗,半个月前,我带着一个女儿的疑惑向你们发起征集:

如果我妈妈想要离婚,我能做些什么?

我想要知道,面对着一段破败的婚姻,一个想要出走的女人要面对什么样的课题?一个想要帮助妈妈出走的女儿,能具体做点什么?

那天的留言区,聚集了很多女儿,为妈妈而痛苦的女儿,不知道怎么办的女儿,试图给出一点建议的女儿。

我意识到,一段失败的婚姻和家庭关系背后,常常是两个痛苦的女人,也常常是两个觉醒的女人。

我也意识到,离婚并不像割掉一个阑尾那样爽利。走出破败婚姻的沼泽,女性要面对很多的后遗症,和待解决的难题。

100 年过去,“娜拉出走后”的困境依然存在,但不是无法解决。

采访完 6 位带着妈妈离婚的女儿,我不想忽略那些被爽文叙事遮蔽掉的灰色的痛苦,她飞跃了一道障碍,或许前面还有一道,再往前还有一道。

但同时我有了一些信心,最大的障碍她已越过,接下来,只要往前,她都会有办法。

@庸人自扰 的妈妈决定离婚那年,她也刚成为妈妈。

开车载着 52 岁的妈妈去民政局那天,4 个月的宝宝就坐在后面的座椅上。

妈妈的离婚协议是她起草的,流程是她帮着走的。

离婚那天,她坐在主驾的位置握着方向盘,安静地听完了妈妈讲述 20 多年的婚姻里所有的委屈。

那是她第一次认真听妈妈说那么多话,也是她第一次理解她。曾经,她甚至在心里怪罪过妈妈,她说话尖锐,不懂婉转地沟通,也不会和自己的丈夫相处。

“妈妈不会做女人。”

去离婚的路上,她一边安慰情绪激动的妈妈,一边打电话和爸爸那边的亲戚,大伯和奶奶断了亲,后来,她带着妈妈离开了生活 30 年的地方。

后台的征集里,我最先看到这个“光明”的故事,像所有电影里讲述的那样,有和解,有力量,有爽感。

但后来的采访里,和电影不同的那一面才显露出来。

女儿提到自己不敢说出口的,隐隐的一丝“后悔”:“或许我不该带着妈妈离婚。”

距离带妈妈离婚过去 3 年,妈妈跟着她,算是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不用再围着灶台转,也不用承受父亲无谓的不信任和谩骂,但是,她好像还是不开心。

她反复地咀嚼和讲述过去 29 年里的委屈,一遍一遍地跟女儿重复和强调,爸爸过去有多自私,自己的婚姻有多失败。

《外婆的新世界》

“我带着她出去旅游,享受美食,也劝过她重新开始,试试再找一个老伴儿,但都没什么用。她只要一听到我爸的消息,情绪一下子就 down 下来了。”

婚姻里几十年的委屈并不会像割掉一个阑尾那样爽利,漫长的疼痛和纠结,变成了无止境的埋怨。

她很无助,不知道怎么让妈妈开心,让她开始一个新生活。

与此同时,爸爸也在埋怨她,觉得如果没有她的“鼓动”,他们就不会离婚。

爸爸在怨怼她的插手,妈妈在痛苦,她夹在其中慌了神。

只是带她出走,好像是不够的。

爽文的叙事在生活里是失效的。

在最开始讲这个故事,我并不是想抹去女儿们的努力。

我在不只一个人的讲述里意识到,在重新托起妈妈离婚后的生活这件事上,她们做了足够多。

@西班牙拿铁 投稿的故事里,有句话我印象深刻:

“她是妈妈是爸爸,我是长姐是爸爸。”

爸妈离了两次婚,她 9 岁的时候,他们因为频繁的争吵离婚,又因为太小的妹妹复婚。

她 18 岁,他们的婚姻又一次迎来终止符。

妈妈过得很难,为了照顾弟妹,她在老家找了洗碗工的工作,洗了快十一二年的碗,洗到整个手关节长满了风湿增生。

她很心疼,从十几岁的时候看着妈妈一个人带着两个刚会走路的弟妹去打针,她就心疼。

于是作为女儿,她变得很乖,收敛所有的锋芒,对妈妈言听计从。

她接过爸爸要做的事,修灯泡、换纱窗、走亲戚。

“我一直记得有一年腊月二十八,我在家量好纱窗尺寸出去买材料,告诉店家我要什么,他问我,小姑娘,怎么不是你爸来做这些事情?”

她也接过妈妈的痛苦。

弟妹不听话的时候,她是第一个接到电话的人,妈妈在电话的一端极度生气,对着电话骂他们,生气、愤怒、指责一起涌来,她就知道:“她积攒的情绪到点了,需要找人发泄。”

《俗女养成记》

@柠柠 作为女儿,在某种程度上也主动承担了一部分爸爸的角色。

“我想让她知道,爸爸能养家,我也能养家。以前我爸爱她的时候对她有多好,现在我都能对她一样好。”

为了让妈妈在钱上有安全感,她直接上交了工资卡,每月领一千块的零花钱,再偷偷拿一部分给妈妈买礼物。

妈妈喜欢杯子,她买了二三十个,满到桌子上都放不下。

小时候看爸爸出差会给妈妈带礼物,他们离婚后,几乎所有的节日,包括儿童节和情人节,各个时令节日,她也都会给妈妈买礼物。

她带着妈妈买周边,吃一些年轻人会喜欢的奶茶和蛋糕,推荐她看最流行的电影和书。

“我妈一辈子很努力很认真地爱着我爸,也爱着我。我希望她这一辈子都认为她值得,如果我爸不能给她,那我给她,我让她一辈子被爱。”

《俗女养成记》

我在很多个女儿那里感受到一种相似的迫切:我可以做得更多,我怕我做得还不够多。

@柠柠 甚至在投稿时,因为怕妈妈被伤害,犹豫了很久。

她的妈妈是所有采访的妈妈里,唯一一个因为“感受不到爱”而离婚的人。

“我其实很害怕,我怕大家会评论她,为什么一把年纪了不好好过日子,要在婚姻里追求什么爱情。

我得保护她。

看着这样的故事时,我们总会陷入一种错觉。

好像只要女儿做得足够多?妈妈就能过得不错。

但我发现不够,新生活的开始并不容易。

@庸人自扰 意识到,婚姻虽然结束了,但妈妈内心的委屈,不会随着时间慢慢自己消散掉。

“离婚后,我妈除了帮我照顾孩子,就是不停地跟我诉说爸爸的不好,婚姻里的不好。”

离婚已经过去 3 年,后来爸爸来家里吃过一次饭,她观察到他对妈妈的态度依然很差,他们也依然像婚姻里一样互相埋怨。

“只是妈妈的痛苦更深,我爸经人介绍已经看过几个阿姨,可妈妈却陷在了这 20 几年的委屈中,至今仍未解脱。”

《29岁的圣诞节》

@k 的妈妈,离婚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自我反省。

“她内耗得很严重,离婚过去十几年,她一直试图搞清楚,究竟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才让两个大家口中的好人,把婚姻过成了失败的模版。”

一个女人很难跳出婚姻里自我审视的惯性,“我是不是一个好妻子?”“是不是一个好妈妈?”

失败的婚姻会像一个“质检不合格”的印章,催促着她反复地检索和否定自己。

外界的审视当然也在发生:

“我生活在外面感受不到,但妈妈在小县城,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一会传她又跟谁好了,一会说她又和我爸爸再婚,这些关于她的流言蜚语,让她在很多个夜晚都辗转失眠。”

她甚至陷入了焦虑,“我过了30岁一直不结婚,她就会一直找我聊,问是不是她的原因,让我对婚姻没有好的期待。”

从婚姻里走出来的妈妈们,还有更多需要面对的问题:

生存的问题,比如去哪儿?

@Autocrat 的爸妈争吵闹离婚那天,哥哥站在了爸爸那边,给妈妈和两只猫下了“逐客令”:

“你要么回老家,要么出去租个房子住。”

心理的问题,比如孤单:

“离婚后,她一个人在小县城里,她的兄弟姐妹和父母都和她没在一个城市。她孤独得很客观。”@k

她会需要新的伴侣吗?

“我曾经偷偷瞄到妈妈注册婚恋网站,虽然她后面一个也没发展。”@匿名

她能找到好的伴侣吗?

“对于女性,二婚的市场并不友好,我妈又再婚了,现在的老公还不如我爸。”@李鑫众

《俗女养成记》

当妈妈进入新的自由后,新的不确定也随之而来。人生需要重新组建,重心需要重新确立,而这个过程中,要面对的问题很多,问题也都比想象得要复杂。

她必须和过往的生活惯性做斗争,一次一次地从阵痛里走出来。

而在这个过程里,女儿们即便经济上努力支持、精神上贴心陪伴,也必须承认自己的无力:我们无法插手解决妈妈核心的困境,关于如何重新找到自己。

沮丧会在这个时候袭来。

但我想和所有的女儿共享一点信心,困难不是不可解决。

一个我逐渐意识到的点是,妈妈们比我们想象得更能承担离婚的后果。

离婚带来的副作用无法忽视,与原来的生活做彻底切割的时候,痛楚是必然的,但痛楚也会催生出一些东西。

面对新的规则和水温,她们常常不得不重新把自己调动起来。

@匿名 的妈妈决定离婚的时候 75 岁。

这个年纪离婚并不容易,但她想离。

女儿远在上海帮不上什么忙,她就自己去咨询诉讼离婚的流程,一审不判离,她继续上诉,为了证明分居,自己搬回了老家。

一年后,她成功离婚,开始新的生活。

前面提到的离婚后面临“驱逐”的 @Autocat 的妈妈,下定决心“我要离开这儿”后,只花了一天就给自己和两只猫找到了去处。

她下午去的民政局,晚上就签完了租房合同。

房子当然没有原来的好,600 块一月的租金,没有电梯也没有家具,采光也不好,甚至白天也需要亮着灯。

女儿不在身边,她趁着午休不上班,自己找了个小货车,从城里回农村老家,把老家的床垫、床、一些能用的家具都搬了过来,也没影响工作,还给自己做了晚饭。

踏出“要离婚”那一步后,妈妈比我们想象的,拥有更强的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能力。

我还想跟你分享 @k 的妈妈的故事,她离婚后住在小县城,很多关于不好的声音围着她散播。

为了屏蔽这些声音,也为了终止自己的内耗,快 50 岁的她开始准备搁置很久的职称考试,最终一次通过,退休后又被返聘回了医院。

她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身上。

“从一个期待家和万事兴的妻子,变成了我们那里很有名的医生。每天思考的问题,也从家里人高不高兴,变成了怎么样去管理科室。”

@k 也为妈妈感到开心,“其实我妈妈是一个很努力很优秀的人,我觉得当她不把心思放在家庭的琐碎上,她真正的闪光点才能体现出来。”

她需要并且一定要确认自己,在剥离了一段婚姻关系后,依然是个很棒的人。

@k 还分享了一个可喜的变化,妈妈过去会倾向于把失败的婚姻和自己的人生联系起来,但现在,她谈论过去的婚姻,就像是谈论一桩失败的生意。

失败了就失败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她甚至学会了反击。

“有人给我介绍对象,妈妈看了之后不怎么满意,然后就想要婉拒,对方说,你一个离婚家庭还挑三拣四。

以前她肯定会黯然神伤的,但结果她劈头盖脸地把对方骂了一顿:离婚怎么了,我女儿就值得最好的。”

走出来是难的吗?当然,但你会发现,这个过程中,最难面对的其实是恐惧。

恐惧被扫除后,那些道路上的障碍,也都会一点点地被解决掉。

妈妈远比我们想象得强大。

回到最初的问题:

作为女儿,我们需要做更多吗?

我想再跟你分享 @西班牙拿铁 的故事。

她是那个在爸妈离婚后,又当长姐又当爸爸的人,去年,弟弟妹妹都上了大学,为了给妈妈看病,她把妈妈接到了广州,后来妈妈开始留下来和她一起生活。

当我问她,对于妈妈未来的生活有规划吗?她的答案却是否定的:

“我不想给她规划什么,我想先找好自己的定位和人生方向。”

在我很意外的时候,她跟我分享了自己一直没说出口的痛苦。

“父母离婚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会把家人的所有揽在自己身上,也时常持续地陷入无能为力的自责情绪里。”

她今年 29 岁,长久压抑和讨好的人格,让她至今都很难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我不知道怎么去建立、选择和相处,我不信任其他人,也不喜欢小孩,甚至很难喜欢自己。”

在她的讲述里,我开始意识到:一段失败的婚姻结束,需要疗愈的其实不只妈妈,还有女儿。

《秋日奏鸣曲》

她不想再过苦闷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慢慢长大后,她开始觉察到:“妈妈的苦难并不是我造成的。”于是决定不再背负着妈妈的课题前行。

无论是妈妈还是女儿,每个人都必须先面对自己的课题。

她们可以陪着对方,为对方托底,但没办法走上对方的路,替她攻克那些挡在前面的难题。

关于这一点,@匿名 和妈妈的故事或许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75 岁的妈妈问及女儿关于自己离婚的意见时,她回答:“你的婚姻,是你要面对的课题。我完全不会给你阻力,也不会给你建议。”

她对父母的婚姻不置一词。但她很笃定的是,一旦妈妈做出选择,“离也好,不离也好,我会给她托底。”

她并不插手妈妈的婚姻,要做的只是把自己剥离开,不让自己影响妈妈的判断。

“我感受到了她在晚年,想要为自己活一次的决心。她可以使劲折腾,我不管,遇了事我再去处理就行。”

75 岁的妈妈自己离了婚,自己生活,自己旅行,认识了新的男朋友,也做好决定,不再踏入一段婚姻。

很巧合的是,46 岁的女儿也离婚了,没有原则的问题,生活里处处的不适合,她觉得无法忍受,就提了离婚。

离婚后,很多人包括父亲都在骂她,催着她复婚。

但妈妈知道后打来电话,只说了一句:“我理解你,这些小事最是磨人。”

她在上海,妈妈在老家,她们隔着遥远的距离共情彼此,也欢庆对方新的生活。

过往的叙事里,提到母女关系,我们强调了太多次亲密和共情,像是缠绕在一起的丝线,但一直没被正确看到的,其实是距离。

我们不一定要背负着对方前行,我们可以注视着对方前行。

《秋日奏鸣曲》

最后还想跟你分享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

开头有点后悔带着妈妈离婚的女儿 @庸人自扰,跟我分享了妈妈的近况:

她又一次“出走”了,上次是从婚姻里离开,这一次,是从女儿的家里的离开。

她给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是住家保姆,和女儿在同一座城市。

妈妈目前状态还不错,周末会跟着雇主去周边游,玩起了抖音,会自己跳一些简单的舞,也会分享出去玩的风景,有时候甚至拉着她和宝宝一起拍视频。

关于未来,其实妈妈和女儿都不知道会怎么样?

后悔的情绪还会冒出来吗?可能会。

妈妈的委屈会反复吗?也可能会。

爸爸的怨怼和周围人的不理解会消散吗?不知道。

但可以确认的是,她们在往前。

她们也只能往前,那些堆积在前方的课题一一摊开,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唯一有用的,也是面对。

阳光不会一下子到来。

但阳光总会到来。

撰稿:陈醋 晚祷时刻

来源:新世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