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战场态势呈现“拉锯式消耗”特征。近期俄军在库尔斯克和别尔哥罗德地区展开反攻,成功收复多个战略要地,乌总统泽连斯基首次承认乌军进入俄境作战。俄国防部披露,过去一个月俄军在正面战场夺回133平方公里阵地,反攻速度恢复至2024年底水平。与此同时
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战场态势呈现“拉锯式消耗”特征。近期俄军在库尔斯克和别尔哥罗德地区展开反攻,成功收复多个战略要地,乌总统泽连斯基首次承认乌军进入俄境作战。俄国防部披露,过去一个月俄军在正面战场夺回133平方公里阵地,反攻速度恢复至2024年底水平。与此同时,乌方释放求和信号,民众厌战情绪加剧,支持“割地求和”的比例从2023年的10%升至2024年的32%。这种“边打边谈”的格局,在俄罗斯媒体报道中被塑造为“西方代理人战争的破产”,强调俄战略耐心与战场主动权。
在舆论层面,俄罗斯媒体与西方展开激烈博弈。西方媒体持续渲染“俄罗斯入侵”叙事,而俄媒则通过“今日俄罗斯”(RT)等平台揭露西方舆论战的虚伪性。例如,RT制作专题节目揭露西方媒体使用伪造视频抹黑俄军,对比展示乌东地区民众对俄军的支持。俄外交部设立“打假”专栏,公开驳斥西方关于“俄干预美大选”“俄网络攻击”等虚假报道。这种舆论对抗不仅是信息争夺,更是认知域作战的核心战场。
二、核武器:战略威慑与核原则的升级
俄罗斯核政策的强硬表态成为全球焦点。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明确表示,即使俄乌冲突结束,未来几十年也不会削减核武器。这一立场与普京2024年修订的核威慑政策相呼应——新版原则将“无核国家在有核国家支持下的攻击”纳入核打击范畴,并扩大空天武器越境攻击的核反击条件。俄媒对此解读为“以核止战”,强调核武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终极盾牌”。
值得关注的是,俄罗斯将核武器与地缘博弈深度绑定。例如,在回应美国可能打击伊朗时,俄外交部明确拒绝提供军事援助,但承诺“采取一切措施调解冲突”。这种“不直接介入但保持战略存在”的策略,既避免卷入中东泥潭,又通过核威慑间接影响地区局势。俄媒《观点报》评论称,核武器已成为俄罗斯在多极世界中“不可替代的谈判筹码”。
三、边境安全:白俄罗斯截获炸药事件的地缘隐喻
白俄罗斯边境截获580公斤烈性炸药事件,揭示了俄罗斯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这批疑似美国制造的C4炸药,被藏匿于车辆夹层试图运往俄境内,可能与5月9日胜利日阅兵有关。俄媒将事件定性为“西方策划的恐怖袭击”,并强调白俄罗斯作为“战略缓冲区”的重要性。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称,这是“波兰和北约情报机构的渗透行动”,俄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则警告“混合战争已进入新阶段”。
该事件折射出俄罗斯在边境安全领域的双重挑战:一方面需防范外部势力的直接破坏,另一方面要应对西方通过代理人进行的“灰色地带”战争。俄媒《生意人报》指出,此类事件将促使俄罗斯加强与白俄罗斯的军事一体化,例如扩大联合军演规模、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等。
四、国际反应:欧洲“备战”与中国中立的镜像
欧洲对俄罗斯的安全焦虑持续升温。德国内政部宣布在学校开设危机处理课程,建议家庭储备72小时应急物资,联邦国防军评估“俄罗斯可能在四到七年内袭击北约领土”。法国计划向家庭发放生存手册,英国则重启冷战时期的防空洞演练。这种“全民战备”态势,被俄媒解读为“西方对自身安全架构的不自信”。
中国的中立调解角色在国际舆论场中凸显。中国提出的“政治解决乌克兰问题”方案,主张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反对单边制裁。俄媒《独立报》认为,中国的立场为冲突降温提供了“建设性选项”,而西方对此的指责暴露了其“意识形态偏见”。这种差异化的国际反应,进一步凸显了俄罗斯在舆论战中“对抗西方、争取中间地带”的传播策略。
五、媒体策略:构建“俄罗斯叙事”的攻防体系
面对西方舆论围剿,俄罗斯构建了多层次的媒体防御体系。官方媒体如“今日俄罗斯”通过本土化运营(如聘用西方记者、开设英语脱口秀)渗透西方受众,传播“非西方视角”的国际新闻。同时,俄罗斯出台《外国代理人法》等法律,要求西方媒体披露资金来源,打击其“颜色革命”渗透。在内容层面,俄媒聚焦西方舆论的“双重标准”,例如对比西方对叙利亚化武事件与乌克兰生物实验室的不同报道。
此外,俄罗斯媒体强化“历史叙事”以凝聚国内共识。例如,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报道中,俄媒强调“苏联对二战的决定性贡献”,批判西方“淡化俄历史角色”的企图。这种叙事策略既服务于国内政治动员。
来源:豆娘厨房-